“你父亲是个好人!”

卜瑞小隐

<p class="ql-block">  妻子李卿的中学同学杨世珍,嫁给周宁泗桥乡周墩村的陈锡贵,已近五十年。他们工作在霞浦三沙渔业公司,退休后大部分时间在上海。今年,世珍与锡贵回村装修房子,因此,邀请我们到周墩村做客。</p> <p class="ql-block">  周墩村离泗桥乡并不远,出泗桥乡,上坡再下坡,右拐走乡村道路仅1.4公里就到了周墩村。也就是说,从泗桥乡到周墩村仅3公里。这个村子临溪而建,风景优美。我查过百度,这个村规模不算小,有千把人口。我是第一次到周墩村,第一印象是沿溪新房比较多,溪也比较宽,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陈锡贵是苦孩子出身。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是奶奶带大。他当过剧团学徒、当过兵。杨世珍家境很好。俩人谈恋爱时,世珍父亲以“地方太差”为由不同意他们的婚姻。世珍回答:“我是嫁人不是嫁地方。”如今,他们儿女双全,生活幸福,却日思夜想回这个地方避暑,因为人与这个地方都很好。</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锡贵家在哪里,下车向一个村民打听,他不仅热情指路,还打电话让锡贵出来接我。锡贵家的老房子是上一辈人1957年建的。现在,晚辈都另盖新房搬出去了,这个老房子属于他们三个老兄弟,老大已去世,老二陈贵英还住在这个老房里。锡贵这次装修的是厨房和卫生间。农村的木房子加上现代的厨房和卫生间住起来是很舒坦的。</p> <p class="ql-block">  陈贵英老人已82岁。在谈天中,他竟然说出了我父亲的名字:陶振春。并且连说,你父亲是个好人!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好奇,我急忙询问,打开了老人记忆的闸门。原来,1960年这个四百多人的村子饿死了八十多人,我父亲到周墩调查并处理过这个问题。陈贵英当年19岁,对情况了解得还是比较多的。</p> <p class="ql-block">  一起谈天的还有陈锡贵和陈名旺。当年,陈锡贵12岁。他不知道我父亲的具体工作情况,但他对饥荒记忆深刻。他61岁的奶奶就是饿死的。奶奶临死前告诉他,谁给你饭吃,你就去给人家做儿子,哪里有饭吃你就去哪里。因此,他离开村庄,闯天下去。他说,只要拿出家谱,他能说出当时每个人是怎么饿死的。当年,陈名旺仅3岁,就是送给政和人,二年后才又回自己家。她母亲当年是妇女主任,可惜已过世。我父亲吃过饭的农家,他们能说出名字,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去拜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大队支部书记的老房子,人已去,房已塌。当时他“左”的很,不让农民种一颗菜、一株瓜。我父亲到村里调查后,果断地改变了这种极左的政策,并从县里要来“糠丸”,每个浮肿的人和老年人两颗。父亲住在大队部楼上,到农民家吃饭,农民吃什么他吃什么,饭后还给二角钱。父亲的特殊性就是要吃蒜头。陈贵英老人说,你父亲比你高一些,个子也大一些。他的记忆是清晰的,他确实认定:陶振春是个好人!</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的一生,可以分为二段,第一段打仗,从安徽打到福建;第二段从事政法工作,他在周宁、福鼎当过法院院长,在地区中院当过民庭庭长。我从小就把父亲书柜里的案例汇编当小说看,记忆中有父亲在审判台上宣告死刑的威风凛凛,但是,却没有具体工作情况的任何记忆。没想到,在周墩村却听到了一个老人对我父亲的详细回忆。</p> <p class="ql-block">  好人,这是老百姓口头上对人的最高评价。当年我父亲38岁,却敢于果断停止极左政策,放开农民手脚,找来“糠丸”救急,没有善心是做不到的。我的老父亲确实是一个有善心,并能宽厚待人的好人。我们应该继承这样的美德,做一个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