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镇馆之宝——吉林省博物院

魔药学教授

1952年成立,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文物藏品12万余件。 一、辽代契丹文八角铜镜,1971年大安县红岗村出土。直径26厘米,镜背铸造契丹字铭文,释读为“时不再来,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脱超网尘,天相吉人”。此镜刻有边款,阴刻“济州录事完颜通”七字,虽然是辽代铜镜,但边款却为金人所刻,表明此镜曾为金人沿用。 二、汉代白玉耳杯,作为饮酒器流行于战国至两汉时期。主要质地有陶、瓷、漆等,玉耳杯十分罕见。此耳杯1957年出土于集安县粮库,为新疆和阗白玉雕琢而成,玉质莹润,工艺精巧。杯体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弧形耳。玉杯高3.2厘米、口长13厘米、口宽9.5厘米。 三、汉代错金银铜带钩,1968年榆树县刘家乡福利村出土。带钩是一种古老的束衣扣具,此件带钩是汉中央王朝赐予夫余国贵族的,得名于“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八字错金铭文。钩首为一龙头,钩体上铸一鸟喙神人,双手抱鱼于怀中,眼为蓝宝石,额镶绿松石。带钩器身布满错金银丝各式纹饰,有鸟、文字、如意云头纹等,绮丽的花纹、各色宝石相互映衬,精美绝伦。带钩长15.7厘米。 <p class="ql-block">四、宋官窑贯耳瓶,是北宋时期的瓷器文物,高22.8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9.6厘米。贯耳瓶釉色厚润,端庄典雅,官窑特征明显,保存完好,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第146号。</p> 五、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作品是苏轼晚年所作,也是苏轼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的作品。“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为酒名,作者借此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堪称双绝。<br><br> <p class="ql-block">六、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绢本设色画。纵29厘米,横129厘米。全卷共画十二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引道,中间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人挽缰,后面还有官员护送,并有猎犬、小驹、鹰相随。画面上风沙漫天、人骑错落有致,互相呼应,神情逼真,塞北风光尽现纸上。</p> <p class="ql-block">七、清代《法界源流图》,是南宋时期大理国皇帝段智兴命画师张胜温所做纸本设色图。纵33厘米,横1635厘米。里面共绘制典故98组,千手观音、财神、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神像630多尊,每一尊都有一重福佑,以及龙凤虎狮等吉祥神兽50多种、亭台楼阁、山水花草等,展现了富贵吉祥、福寿安康的美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图名、手书《心经》。其艺术价值堪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媲美,被誉为世界“佛文化、绘画“艺术颠峰之作,世界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八、南宋杨婕妤《百花图卷》,绢本设色图。婕妤,乃宫中女子官职的一种称谓,此画作是送给理宗皇后谢道清的生辰礼物。纵24厘米,横324厘米。整个百花图卷共分为17段,前11段各绘有一种花卉,每段小楷书标花名并纪年、诗句。是已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九、元代张渥《九歌图》,纸本水墨画。纵29厘米,横523.5厘米。此图根据屈原《九歌》内容,卷首先绘屈画像,然后依次绘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当时著名书法家吴睿书各章原辞。可谓书画合壁,相得益彰。 所画人物状貌各异,生动自然。把屈原那种忧国忧民、憔悴枯槁的精神气质再现出来。全卷忠实地表现了《九歌》的辞意,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 </p> <p class="ql-block">十、元代何澄《归庄图》,纸本水墨画。取材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此画以山水为背景,人物穿插其间。在全景式构图中,主题人物连续出现,逐段反映陶渊明辞官归故里的主要情节。人物线描多用方折笔,山石树木用枯笔焦墨,间以淡墨晕染,劲健中含秀润,苍率中蕴清逸。纵41厘米,横723.8厘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