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自是书香恒久远,唯有书香 最醉人。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构成了我们的人生。阅读是教师提升自我修养、增强育人技能的重要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进一步推进教师素养及水平提升,在机关学区的指导带领下,英伦兰亭幼儿园承办七月份《遇“荐”好书·共享喜“阅”》师德师风活动。引导老师们把自己阅读到的好书进行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感受及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各园推荐教师们都非常积极得分享好书,她们乐在其中,把自己读书的收获讲给老师们听,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感悟,愿互相交流,共同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英伦兰亭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是一本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书,书中将“问题小孩”分成了八种,分别是磨叽、倔强、叛逆、暴力、撒谎、孤僻、自私、破坏,基本涵盖了所有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幼儿时期为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幼儿园教师最应该做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问题小孩”真的是有问题吗?其实不见得,每个“问题小孩”都有一颗敏感的小心灵,需要我们去发掘,去保护,那些我行我素的,无法无天,不懂规矩,行为没有边界的孩子,并不是内心力量强大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的内心缺乏力量,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所以,对待这个类型孩子真正的秘诀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实际工作中,当幼儿的行为出现“问题”时,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幼儿,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该是爱心、细心、恒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捕捉儿童敏感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复地翠微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非常适合幼师研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读完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幼儿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颠深。很多时候成人自以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幼儿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幼儿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做有智慧的幼儿教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七色光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做有智慧的幼儿教师》是一本的幼儿教师入门和提升的教材。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表现甚至令人匪夷所思,作为幼儿教师,如何对幼儿积极引导,这就需要教育智慧。全书分为理论篇和随笔篇两部分,以他人的视角令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产生更多思考与感悟,深刻理解幼儿教育这一工作的特殊性。这让幼儿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积累教育经验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白怎样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智慧化解幼儿的难题,成为一名有智慧的幼儿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做有智慧的幼儿教师》告诉我们教育孩子,须从与孩子谈心开始,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当你赢得了孩子的心,那么,你说的话就可以“一句顶一万句”,反之,即使你说上一万句,也只不过是一万句废话而已。教育原本是心灵的对话,爱孩子,与之心灵交融,它也就变得简单了。如何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要当好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幼儿教师,要有社会主义觉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和坚持幼教工作。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学前教育则是为他们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的,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成长特点让他们自由选择学着去探索,只有当教师成为陪伴幼儿一起成长的同行者,走进他们的心灵,教育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最好的教育就是——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心灵抚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腰路堤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玫瑾的《心里抚养》这一本书,心理抚养重在养心,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里抚养》这一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绝大多数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倾其所有,辛苦照顾,投入钱财等。可就是这样,有些孩子稍大一点就“不认账”,对父母不但不感恩,还一肚子不满。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痛苦,不明白为什么。其实,这是因为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被忽略路了,即他们只养大了孩子的身躯,却没有认真地养育孩子的心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良好性格会让人拥有好运,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成双成对存在着,然后相互转换,甚至以相反的方式并存和互补地运行。爱也是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儿童的一百种语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大桥局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作者是美国的甘第尼、福尔曼和爱德华兹。本书作为阐释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经典著作,带领读者的眼睛越过高墙,探索儿童、发现儿童、教育儿童以及向儿童学习的奇妙之旅。这本书记录了在意大利北部瑞吉欧·艾蜜莉亚一带发展了将近40年,综合各家学派的一套幼儿教育模式,建构了对人类早期天性的一种反思,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这种天性该如何被引导与刺激的方式。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扉页的那首诗歌《不,就是一百种》如同一把钥匙,开启瑞吉欧的大门,也打开了儿童这本奇妙的“书”。诗中一句话这样写道“他们告诉儿童:在已知的世界里探索。”“他们”就是指学校和文化,虽然这样的指责很无理,但是确实是赤裸裸的现实。我们总是在孩子没有发问时告诉他结果,在孩子想要伸手探索时告诉他后果,更甚的是用严厉的惩罚禁止他自发主动地学习,因为他的自发探索会给成人的世界带来打扫,带来物品损失的麻烦。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建立关系和学习是同时发生的:幼儿的学习并不会在教师教授后自动发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上而下;大部分是由于幼儿自己参与活动,利用自己的资源主动动手操作的结果,就是自下而上的学习。这种学习才会真正属于儿童自己,因为做中学习知识是一种令人满足的经验,理解事物背后的问题能让人体验到欲望、发现剧情和征服的快感,在许多情况下,幼儿面对挑战,能够自己找到通往理解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发现孩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优胜美地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做自己的心灵医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惠雯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为老师提供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一书,我们作为幼师,在每天的工作中,与孩子、与家长、与同事相处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面对着各种压力,我们应该找一个能够让自己坚持下去的方式,这本书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但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围绕心理障碍、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职场心理、婚恋情感、强大内心等主题,对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削述,是人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自助方法的案头书、枕边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求知的精神,要学而不厌,学习、感悟,照亮内心、不断充实自我,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改变的是学习形式,不变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对专业的信仰。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更要拿起书籍,取其精华,博闻多识,给予幼儿更专业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去塑造自己。当你有心理压力或者说心里不痛快时,可以选择通过阅读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自主游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明珠锦绣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一书包括七部分内容,读完这本书后帮助我们理清了自主的概念与意义、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特点;辨析了幼儿游戏中“自由”与“自主”的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书中对幼儿自主游戏、自主学习与自主生活的关系讲述的非常清楚,澄清了幼儿教育实践中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和模糊点。自主游戏强调教师信任幼儿,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地把握游戏内容和游戏进程,玩自己的游戏。自主学习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探索中,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获得发展的过程。让我今后明确了在自主游戏的中,对于幼儿游戏行为的支持,学会正确的认识幼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品园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本书首先作者是92岁樊子奶奶写的,她从事教育60年,教过2800多名孩子,而她工作的这所幼儿园和其他幼儿园的规则迥然不同:不强制午觉,不命令孩子 允许孩子带玩具 ,吃饭由孩子决定,孩子想学时再教等等。用一种蒙太梭利教育和阿德勒心理学来育儿:一个旨在培养自立的人,一个旨在“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认同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与此同时也不盲从,而是取其精华,实践应用。本书讲了作者由不会教育到积极学习的感受,以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经历,再有幼儿园普式教育到家太梭利教育变化的过程等等,不过这些都挡不住她终身学习的信念。反而在采用正确方式去育儿以后,她更多的鼓励现在的父母“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与别人相同,父母不用担心,每个孩子都能像花一样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中展现的教育理念都很有趣,比如“每个孩子都充分发挥施展他特有的才华和能力”,以及“不要干扰敏感期的孩子,让他们尽情的投入到他们喜欢的事情”,再有“无论如何要在孩子们说出"我想做"以后再教授",更有“自己思考,让孩子做决定”等等,这些理念都很新颖,有爱,让人感受到朴实和亲切。根据每个理念列举了生活实例,从小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可行之处--会感觉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这真是一本好书,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感受到:好的教育方式真的是生活的珍宝,既让孩子成长也让我们学习,从而做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社会做贡献,充实的度过每一天,这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礼兮幼儿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丽莲・凯兹教授三十多年来工作、学习、反思、实践的智慧结晶。该书共十六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包括第一章到第八章,主要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的诸多问题。下篇(第九到第十六章)主要探讨了幼教的专业化、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及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教人员的伦理规范等议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书中以独到而精辟的见解阐释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观点和思想,其中每一个观点都从儿童的发展着眼,尤其是关注幼儿教育适应性的问题。做一名专业的幼教教师,丽莲.凯兹教授对何为“专业”给予这样的解释:专业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专业”从三个方面来讨论: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本书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还可以感受到凯兹教授在丰富的教育经验基础上的“实践智慧”。本书实在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难得的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艾丁顿幼儿园</b></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书中包含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在专业能力方面,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的突出特点和保教工作的基本任务,特别强调了幼儿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合理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恰当计划与实施能力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养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伞的故事”“爱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爱都是以孩子的爱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平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平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让孩子创造自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明珠沁园幼儿园</b></p> <p class="ql-block"><b>推荐理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朱永新这本《让孩子创造自己》是一本有关教育理念的书,它不但适合老师看,而且也适合家长读。这本书共分八大章,第一章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第二章陪伴比“供养”更重要;第三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第四章播种美好才能收获美好;第五章“第一”并不重要;第六章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第七章父母成长了,孩子才能成长;第八章家校共育,实现完美教育。在这八章中,能引起共鸣的就是《陪伴比供养更重要》这一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目前大环境下,很多家长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选择了外出打工,把孩子丢给老人,我没立场去批评这些辛苦劳动而又“望子成龙”的父母,也没资格去批评他们的不负责任。只是在反思,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和“物质”哪个更重要?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留给孩子生产性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如果为了挣钱,耽误了孩子,看似给孩子积累财富,却无意中丢掉了孩子奋斗拼搏品质。养孩子难,难在教育。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共性,也有个性。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没有陪伴,哪来教育!愿我们在工作之余,别忘记了陪伴自己家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多读书、读好书,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学与思的旅程。新时代的教师要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为目标,在机关学区为我们提供的良好交流、互动平台内不断前行。相信属于教师的读书之旅不会止步于此,我们会继续奋然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推送:</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汉阳区机关幼儿园联合学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编辑:</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汉阳区英伦兰亭幼儿园 宁萍 白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审核:</b><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黄骁 刘思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