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红都瑞金

孙建平游记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福建长汀出发来到了江西瑞金,这里是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点之一。瑞金,因地产黄金(金为“瑞”),故得名;当年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即“红都”;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当时改名为“瑞京”。</p> <p class="ql-block">  瑞金的革命旧址很多,我们先来到叶坪革命旧址群.这里包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亭、中央邮政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等十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隆重召开,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由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从上海迁到了瑞金,因此,“二苏大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临时”两个字就去掉了,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p class="ql-block">  “一苏大”(又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各苏区、各地红军、各革命团体、部分白区及青年学生的代表共610多人,分别组成7个代表团。项英在会上致开幕词,毛泽东、项英、朱德分别作了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苏维埃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草案以及红军问题、经济问题、民族问题等决议草案。会上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后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瑞金改名为“瑞京”,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11月19日,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项英、张国焘、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11月20日举行闭幕式,宣布大会胜利闭幕。11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经人民委员会提名,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了各人民委员会委员:王稼祥为外交人民委员,朱德为军事人民委员,项英为劳动人民委员,邓子恢为财政人民委员,张鼎丞为土地人民委员,瞿秋白为教育人民委员,周以栗为内务人民委员,何叔衡为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邓发为国家政治保卫局长。11月2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还任命了由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王稼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由15人为委员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2月,各部委基本组建完毕。至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建立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终结,先后设立了外交、军事、劳动、土地、财政、国民经济、粮食、司法、内务、教育、工农检察、中央审计、国家政治保卫局、临时最高法院等14个工作部门,建立了各种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工农民主国家的成功尝试,是新中国的雏形。</p>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一苏大”)会址,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原是建于明代的谢氏祠堂,属于典型的客家民居,砖木结构,朝向西南,前后总共三进院子,分上、下厅,中有天井,侧有横门,建筑面积846平方米。 挥别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星夜渡过于都河,前后5载寒暑,毛泽东有一半多的时间是生活战斗在瑞金。这里就是毛泽东在瑞金叶坪的故居. 在毛泽东故居,我们听到讲解员介绍在这里发生的故事。<br>  "叶坪毛泽东故居,与村里民居相同,房东当时是姓谢的大娘。红军进驻后,谢大娘主动把楼上的房间让给毛泽东居住和办公,自己搬到了楼下的房间居住。<br>  一天晌午,刚从外面开会回来的毛泽东见谢大娘坐在门口纳鞋底,便上前亲切地问候说:“大娘,天这么冷啦,您怎么还在门口做针线活呀?”谢大娘连忙站起来,不经意地回答道:“屋里太暗,不太方便,门口亮堂些!”毛泽东随即走进房间转了转,又问:“为什么不多开个窗呢?”大娘摇头说:“房后长了棵大树,光亮全被遮了。”毛泽东自责起来:原来,谢大娘把楼上采光好的房间让给了自己,而她却每天生活在光线不好的屋子里。<br>  毛泽东立刻找来管理处的同志,商量为谢大娘解决采光问题。<br>  第二天清早,管理处的人请来了工匠,将大娘房间一侧的楼板锯开个大口子,开成一扇平躺式的“天窗”,换上了明瓦,钉好了采斗。原来阴暗潮湿的房间豁然明亮了起来,温暖的阳光透过“天窗”照进了房间,也照进了谢大娘的心里。"<br>  小故事,大寓意。开的不是一扇普通之“天窗”,而是一扇民心之窗,一扇伟人关心百姓疾苦之窗。<br> 故居陈设,极其简单。一床、一桌、一盏马灯、一顶斗笠、一个陈旧的文件箱。 毛泽东读书处 毛泽东当年在叶坪这段相对稳定的日子里,组织召开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从此,毛主席的称呼就在瑞金喊响了,并一直喊到北京,传遍世界。 在这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紧靠着毛泽东同志旧居的这棵大树上,就不简单了——树干上蹲着一枚大炸弹!是国民党飞机投下的、却没有爆炸的航弹! 1933年4月,叶坪的中央机关遭到国民党飞机连续轰炸。为安全起见,毛泽东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 红军检阅台 离毛泽东同志旧居不远处,有一座五角亭,是红军烈士纪念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这个纪念亭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钱壮飞设计,梁柏台担任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开始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整个亭子仿古建筑,典雅美观、古色古香。 红军烈士纪念亭对着的,是叶坪村的临时中央政府广场,一片绿草坪。广场不大,看去最显眼的就是广场上竖立着像炮弹一样的一座塔,这就是叶坪革命旧址群的标志性建筑物——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于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绿草地上嵌着的“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引导我们来到纪念塔前。 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东部的叶坪搬迁至西部的沙洲坝,现在叫"红井景区"。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包括红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址(毛主席旧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国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长会旧址、中共中央局旧址、少共中央局、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旧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长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审计人民委员长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等中央和国家部委旧址。 只有进入这个院落,才能看见正屋门口挂着“毛泽东同志旧居”的牌子,毛泽东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在此居住了一年多。 毛泽东在此办公和居住,期间写下了《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 在毛泽东同志旧居院落的对面是列宁小学。 毛主席旧址前方还存有毛泽东亲自带领机关工作人员为群众开挖的一口水井,解放后人民称它为‘红井’。” 关于红井,有着传奇的故事。当时瑞金沙洲坝人相信地下有条旱龙,宁愿用水不方便,也不敢打井。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以后,毛泽东发现村里的群众喝的是浑浊的池塘水,他就同警卫员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9月的一天,毛主席亲自带领警卫员来到驻地前的一块空地上,先用锄头刨了一个圈,定下了井位,接着便抡起锄头挖起来。他让警卫员通知驻地机关的同志一起前来挖井。这引来当地群众的好奇,毛泽东一边挖井,一边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听说有的乡亲迷信风水,不敢打井,怕得罪旱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不几天时间,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就挖成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泽东亲自下到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涓涓清流从井底涌上来。喝上甘甜的井水,老百姓都感谢毛主席,认定毛主席为真命天子,愿意跟他打天下。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多次填掉这口井。敌人白天填,村民们夜里就再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不屈服。1951年,沙洲坝人民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将这口水井进行了全面整修,并取名为“红井”,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14个赤金大字。 <p class="ql-block">  苏区人民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奉献了一切。当年仅24万人的瑞金,一共有11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166名。为支持苏区建设和支援红军北上抗日战略转移,从1932年至1934年,瑞金人民认购了68万元的公债,借出25万担谷子,其中41.5万元公债和捐集的所有粮食无私奉献给了苏维埃政府,长征时存在苏维埃国家银行2600万银元的存款一并用于支持革命。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  我们更不会忘记,中央红军被迫离开苏区后,国民党军在苏区开展的大规模报复性屠杀,提出在苏区“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政策。据当地史料的不完全统计,瑞金有18000人被屠杀;兴国被害2142人,被捕6934人,逃亡3410人;于都被屠杀3000余人;寻乌被杀害4520人,杀绝900余户;会昌被杀害972人;石城县被屠杀的干部和群众576人;广昌被害的1000余人;宁都有1442名干部和3378名群众死于蒋军的屠刀之下;上犹县被杀害的干部达1466人,群众658人。在蒋军的血腥屠杀下,不少村庄被杀光,成了“无人村”、“血洗村”,尸骨遍野,血流成河。江西省1933年时有1930万人,到1936年居然只有1370万人,除去因战争死亡及跟随红军主力长征的30万的人数,被国民党军屠杀的中央苏区军民达数百万,而且令人发指的手段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