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向善,我欲何为?

启明星

<p class="ql-block"> 《尚书.毕命》篇记载,周康王任命毕公接替君陈,去治理教化成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教化那里的殷商遗民呢?</p><p class="ql-block"> 周康王对毕公讲:“<b>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b>”意思是,我听说,世代享有禄位的人家,很少能够遵守礼法。他们以放荡之心欺侮有德的人,实在有违天道。败坏的风俗奢侈华丽,万世相同。所以古人讲,如果要治理社会习气,就一定要先从那些享有功名利禄的人家开始。</p><p class="ql-block"> 周康王又对毕公讲了当时殷商遗民的问题。他说:“<b>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b>”意思是,如今殷商众士,处在宠位已经很久,凭仗自身有钱有势,灭绝德义,服饰华美过人。他们骄姿放纵,矜能自夸,将会以恶自终。他们的放纵之心即便收敛了,但防制约束他们还是难事。</p><p class="ql-block"> 那么,对于教导当地百姓,康王又会给出怎样的建议呢?康王继续说:<b>“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b>意思是现在的殷商移民,在过去因为有权有势,家资丰厚,又没有礼节道义管制,他们那些不加节制的欲望早已深埋在他们心中。如果现在让他们处于物质贫乏的境地,只会引起他们更大地反抗,不如给予他们较丰厚的物质生活,同时教化他们,这才是长久之道。那么,要依靠什么来教化他们呢?只有依靠德和义。用自身厚重的品德来感化他们,用道义来规劝、约束他们,这是自古治理天下的大训。如果我们不依从古人成熟的方法,还能依靠其它的方法吗?</p><p class="ql-block"> 在任何时代,教育都是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就拿孩子的教育来说,家长如何才能正确而有效的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呢?我认为孩子的家教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p><p class="ql-block"> <b>第一个层面为言教。</b>也就是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讲给子女听。有智慧的父母应抓住孩子打开心灵之门的机会,把人生的真谛传授给孩子。据教育专家长期观察发现,每十天左右,孩子会给你十分钟的窗口期。所以我们要把想给孩子讲的话,转到这十分钟的窗口期来说,会收到更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b>第二个层面为身教</b>。也就是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示什么是勤奋、真诚、孝顺,以及用我们自己榜样的行动向孩子展示如何接人待物。相比较语言的力量,行动的力量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身教的力量产生的效果要远远重于言教。</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第三个层面为境教</b>。就是我们要努力成就一份事业,这份事业能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份事业所展现的境界格局、思想观念、影响力、朋友圈等,会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增强信心,承接父母身上的那份能量。这种“境教”的影响力会若干倍于身教。</p><p class="ql-block"> <b>第四个层面为心教。</b>“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做为父母,对孩子影响最透彻、最持久的方式,不是限制孩子不好的行为,而是要先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让自己的大我激扬孩子心中的大我。在孩子小小的心灵花园中种下一个又一个向上向善的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种子也会慢慢地发芽、开花、结果。孩子一生最大的靠山不是别的,就是他每人心中那个大我,那个良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