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学宫,1997年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文昌祠街13号 <br> 据《涿县志》记载,学宫始建于唐代,元、明、清均加以修葺。原庙规模宏大,有大成殿3间、东西庑各5间、戟门一座、名宦乡贤祠各3间、神厨5间、祭器库5间、泮池1、石桥3座、棂星门3间、文昌祠3间、启圣祠3间、明伦堂5间、博文斋5间、约礼斋5间、尊经阁3间、敬一亭3间,是一组有60余间殿堂的古建筑群。 现学宫内仅存的大成殿、戟门,是涿州现存古建筑中唯一大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因历史原因,学宫一直由涿州市医院使用。1997年,市医院出资42万元对大成殿进行重修,后又由医院出资31万元,将南侧的泮池石桥易地平移至戟门北侧,集中保护。 <h5><p class="ql-block"> 学宫泮池桥,清代建筑,单孔石拱,长7.91,宽7.50米,原位于学宫戟门外主建筑中轴线上。泮池称谓源春秋鲁之泮水名,水上作泮宫,其东西南方有池,形如半壁,比沿用之。</p><p class="ql-block"> 泮池桥因年久失修,整体塌陷,湮沒于地下;且市区街道又将其与学宫大成殿等主要建筑隔为两处,使之失去原地保护意义。根据《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修缮原则,经文物管理部门勘察论证,涿州市医院出资将学宫泮池桥平行迁移至戟门与大成殿之间易地复原保护。</p><p class="ql-block"> 复原后的泮池桥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涿州学宫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一九九八年六月</p></h5> 东侧的这个龙头是老的 很明显,西侧的龙头是后补的。 大成殿,单檐庑殿顶大式建筑,面阔三间14.66米,进深三间9.14米,檐柱高5.5米。 檐部施斗拱,雅伍墨旋子彩绘。 殿前设月台宽17.96米,进深12.44米,高0.85米。 大殿曾因年久失修毁坏严重,后于1997年10月至11月得到全面修缮。历时两月工期,经整修补配木构架、翻新墙体、重固台基、规整屋脊、彩绘油饰、增补装修,至此大殿焕然一新,并树碑为记。 <div>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div><div>涿州学宫(文庙)</div><div>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div><div>河北省文物局立<br></div> 文保碑背面为保护范围 重修大成殿记 重修大成殿记 <h5><p class="ql-block">重修涿州学宫大成殿记</p><p class="ql-block">涿州学宫大成殿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贞元五年 金元明清历代及民国期间均有修葺 大成殿为原学宫二十余幢殿祠亭阁中之主体建筑 面阔三间 前有月台 单檐庑殿顶 画栋雕梁庄严肃穆 然数十載人世沧桑 風剥雨蚀 <i>凡</i>破墙裂檐塌椽朽 时有倾圮之险 目覩此状 世人无不痛惜 殿四周现为市医院楼宇房舍 去年院长王赵传就任之初即谋划維修此殿 时过一年 正式提出由市医院投资重修方案 全院职工一致赞同 经报请市政府及省文物局批准重修计划 付诸实施此工程由市建安第五分公司承建 市文物保管所监修 遵循揭凡修缮局部复原修旧如旧原则 严密组织精心施工 自本年八月起工十二月工竣 耗资四十余万元 工程中医院领导及董其事者終朝巡视 严格把关 工匠精雕细作 废寝忘食 仅百余日竟使大成殿美轮美奂 灿然如初 涿州上下 为之赞誉 省市文物部门为之惊喜 市医院自筹资金抢救历史文物古迹 保护国家文物遗产 可见涿州人士文化素质 文物意识 文明程度 此举甚善 堪为典范 其風可嘉 功不可没 因勒石以記之 <br></p><p class="ql-block"> 时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p><p class="ql-block">中国档案学会会员 涿州市档案局局长兼档案馆馆长 副研究馆员 桂郁 <br></p><p class="ql-block">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所长 文博馆员 杨卫东 撰文<br></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学会河北省分会会员 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阮连旭篆额并书丹<br></p></h5> <h5><p class="ql-block">建设单位 涿州市医院 总指挥 王赵传 <br></p><p class="ql-block">施工单位 涿州市建安第五分公司 工程负责人 张建军<br></p><p class="ql-block">工程监理 翟振华 监修单位 涿州市文物保管所 负责人杨卫东 黄涿生</p><p class="ql-block">捐资名录 <br></p><p class="ql-block">涿州市市长杨学德捐资壹仟元 副市长王天琴 卫生局长刘蕴英 市医院院长王赵传 书记刘少军各捐资伍佰元<br></p><p class="ql-block">……</p></h5> 据记载,1994年修缮戟门时发现“元至正重修孔子庙碑”,遵照文物就地保护的原则,将此碑立于大成殿月台前右侧。 此碑螭首龟趺,碑身高2.15米、宽1.04米、厚0.3米,碑首高1.1米、宽1.16米、厚0.3米。但是,下面的龟趺是另找的,尺寸明显偏小,对不上槽。 <div>额篆:涿州重修孔子庙碑<br></div><div>碑阳刻楷书重修经过,碑阴刻楷书捐资人名。</div> <h5>涿州重修孔子廟碑銘<br>奉議大夫真定路趙州知州蔡欽撰<br>儒林郎集賢院#事王惟麟書<br>勑授安陸府儒學教授王良篆<br>天生斯民 莫不與之 以仁義禮智之性惟为氣禀之 拘人 欲所蔽不能以自逹四德之 固有五典之當 然故有賴於聦明聖智者繼天立極作之君師治而教之以復其初也 大哉 夫子之聖 生於周末 教化陵夷 未甞得君師之位 是以祖述尭舜憲章文武删詩定書 賛明易道制作春秋 以經法天垂世立教綱常民俗亘千萬古而不泯焉 有國有家者罔不通祀 皇元受命首宗斯文尤巖 祀典天下郡邑 許建廟學学追承王者之封尊加大成之號 其崇奉之道也 至矣 大矣 涿古之名郡近距京師百有餘里 城之巽隅故有廟學 自唐貞元歴金大定興建顛末先儒石刻俱存以 有可徵<br>聖朝隆治至元二十一年御史趙天夀按部至州憫其荒陋 割月俸 倡率郡僚 因故基創 建殿宇 翰林侍讀學士 李公已甞矢諸石樹於廟庭 迨今幾六十年綿歴嵗久而墍塗剥落 梁棟腐敗 弗蔽風雨 事經累政 存意缮完者有之 以州治路當南北輻輳之衞使賓旁午朝迓莫送事急政繁未遑葺理至元庚辰東安聊张珪庭玉以廕補官由大寜簿来判是州視政未幾 總府聞其才幹選徵赴都命主群牧蒭藳出納有方 秋毫無犯 事竟還州拜謁宣聖廟庭頋其倾圮 慨然興嘆曰廟學者美教化正彝倫人材攸出 首善之地 <br>國家之所崇奉致有崩摧瀆神莫甚焉 職斯州者不得不任其責於是謀於監郡忽林赤同知州事秃鲁沙幕賓吕忠王元孝以暨范陽属官監邑令簿咸悦兹舉 亟圖興修相與 各捐己俸以倡於首郡之文儒 衆吏多士秀民聞風慕義樂輸私帑雲集影從 翕然助之 保定張德輝者博文碩儒適主善郡校立意始終其役凡厥木石瓴(辟元)譬之用悉為對物酬之 以善價至於民傭匠兿之工亦皆如約給之以厚直會計所費餘数千缗而一毫未有取擾於大農者 即涓吉日率作興事穰题桷棟朽者撤而易之 罅者補而完之 傾欹者正之 漫漶者飾之 殿制巍然宏敞壮麗十倍 前規經理神門賢廡講室齋厨次第一新 非復疇昔之可比也 繼而房山王慶來賓州幕之 初展禮庭下睹其廟貌尊巖甚稱敬仰 然而傳道先師配享位列尚或失序其於奉祀之禮情文不能無相戾者 乃遵成憲捐金募匠增塑郕公沂公之容 改飭復聖亞聖之像 嵗春秋月旦 望獻享釋菜籩豆之列升降之儀 無不其偉歟 是役也 經始於至正辛巳之秋 畢工於壬午之夏 爨衈禮成校官張德輝偕幕官張鹏翼墾持安陸府教授郡儒王良所状興造之跡謁文於欽以誌嵗月欽謝不敏 其請益堅 謹摭其實而謂之曰廟學廢興然其時也 亦在乎守土之官 向意與否耳 方今文軌混同 皇仁一視惟務博選賢良以克守令期欲布宣風教興學飬士變革民俗 以底雍熙之治 夫通判張侯職居倅贰能以斯文為己任其用意有過人者 幕官王君秉心樂道繼成善蹟 矧其僚属又皆卓越之才炳炳相望契會一時恪勤官次不負委任深體 聖上崇儒重道之意 雖王事鞅掌簿書期會之最拳拳於風化之源 摭弊改作同濟事功為悠久之計觀政於斯 可謂知所先務者焉 噫 廟貌崇矣 仰聖賢之遺象 學校興矣 明世教之大倫 将見黨邑比屋形鄒魯之風 士子企淵騫之德民俗丕變人材所出之漸用為邦家之光者自兹始不可已也 於戯盛哉 昔漢唐文翁常衮之化 何以異乎 是故何得不為一言以叙作新梗槩抑亦諗夫後来师帅於民者 勸是宜為之其辭曰<br>大哉<br>夫子垂教無疆百王軌範萬世綱常 尭舜文武祖述憲章漢唐而下歴代褒揚聖皇 御極化被遐荒 訖武宗文吾道彌彰加號大成誕告多方涿故廟学肇於有唐金 源作新記 石載詳至元重建 綿歴星霜 剥落塈塗 腐撓棟梁 葺理興思 前政靡遑 張侯至止 顧瞻彷徨 愀然改容 既懼且惶 亟謀更修 僉言允藏 悉捐俸金 輦木陶𤮊 郡耆士民 樂輸賛襄 補罅易朽 榱桷斯卯 屹然邃宇 崇彼窮蒼 王君繼至 樂道心良 兖郕沂鄒 配享外堂 於穆脺容 冕服煌煌 春秋釋菜 宫懸樂張 禮器巖陳 牲幣芬芗 肃儀獻酌 逢掖蹌蹌 通祀罔極 亦孔之光 美矣 儒風 隆哉 郡庠 學者趍向 日就月将 民俗熙熙 弦誦琅琅宏構落成 咸歌循良 曰事曰功 遺愛流芳 鐫石勒銘 永紀不忘<br>大元至正二年壬午夏六月 金玉府石匠李興蒲 世榮等鐫</h5> <h5><div>涿州官吏</div><div>奉訓大夫涿州<i>遅</i>魯花<i>赤</i>忽林赤</div><div>忠翊校尉涿州同知秃魯妙</div><div>敦武校尉涿州判官张时</div><div>吏目王慶 張鹏翼</div><div>前吏目 吕忠 王元孝</div><div>蒙古字学正任珪</div><div>隂陽学正杨文质</div><div>儒学立学蔡士敏</div><div>涿州司吏郭彬强伯秀田忠</div><div><br></div><div>范阳县官吏</div><div>敦武校尉范阳县遅魯花赤大都</div><div>……<br></div><div><br></div><div>房山县官</div><div>……</div></h5> <h5>涿州重修孔子廟碑銘<br>奉議大夫真定路趙州知州蔡欽撰<br>儒林郎集賢院#事王惟麟書<br>勑授安陸府儒學教授王良篆<br>天生斯民 莫不與之 以仁義禮智之性惟为氣禀之 拘人 欲所蔽不能以自逹四德之 固有五典之當 然故有賴於聦明聖智者繼天立極作之君師治而教之以復其初也 大哉 夫子之聖 生於周末 教化陵夷 未甞得君師之位 是以祖述尭舜憲章文武删詩定書 賛明易道制作春秋 以經法天垂世立教綱常民俗亘千萬古而不泯焉 有國有家者罔不通祀 皇元受命首宗斯文尤巖 祀典天下郡邑 許建廟學学追承王者之封尊加大成之號 其崇奉之道也 至矣 大矣 涿古之名郡近距京師百有餘里 城之巽隅故有廟學 自唐貞元歴金大定興建顛末先儒石刻俱存以 有可徵<br><div>聖朝隆治至元二十一年御史趙天夀按部至州憫其荒陋 割月俸 倡率郡僚 因故基創 建殿宇 翰林侍讀學士 李公已甞矢諸石樹於廟庭 迨今幾六十年綿歴嵗久而墍塗剥落 梁棟腐敗 弗蔽風雨 事經累政 存意缮完者有之 以州治路當南北輻輳之衞使賓旁午朝迓莫送事急政繁未遑葺理至元庚辰東安聊张珪庭玉以廕補官由大寜簿来判是州視政未幾 總府聞其才幹選徵赴都命主群牧蒭藳出納有方 秋毫無犯 事竟還州拜謁宣聖廟庭頋其倾圮 慨然興嘆曰廟學者美教化正彝倫人材攸出 首善之地 </div><div>國家之所崇奉致有崩摧瀆神莫甚焉 職斯州者不得不任其責於是謀於監郡忽林赤同知州事秃鲁沙幕賓吕忠王元孝以暨范陽属官監邑令簿咸悦兹舉 亟圖興修相與 各捐己俸以倡於首郡之文儒 衆吏多士秀民聞風慕義樂輸私帑雲集影從 翕然助之 保定張德輝者博文碩儒適主善郡校立意始終其役凡厥木石瓴(辟元)譬之用悉為對物酬之 以善價至於民傭匠兿之工亦皆如約給之以厚直會計所費餘数千缗而一毫未有取擾於大農者 即涓吉日率作興事穰题桷棟朽者撤而易之 罅者補而完之 傾欹者正之 漫漶者飾之 殿制巍然宏敞壮麗十倍 前規經理神門賢廡講室齋厨次第一新 非復疇昔之可比也 繼而房山王慶來賓州幕之 初展禮庭下睹其廟貌尊巖甚稱敬仰 然而傳道先師配享位列尚或失序其於奉祀之禮情文不能無相戾者 乃遵成憲捐金募匠增塑郕公沂公之容 改飭復聖亞聖之像 嵗春秋月旦 望獻享釋菜籩豆之列升降之儀 無不其偉歟 是役也 經始於至正辛巳之秋 畢工於壬午之夏 爨衈禮成校官張德輝偕幕官張鹏翼墾持安陸府教授郡儒王良所状興造之跡謁文於欽以誌嵗月欽謝不敏 其請益堅 謹摭其實而謂之曰廟學廢興然其時也 亦在乎守土之官 向意與否耳 方今文軌混同 皇仁一視惟務博選賢良以克守令期欲布宣風教興學飬士變革民俗 以底雍熙之治 夫通判張侯職居倅贰能以斯文為己任其用意有過人者 幕官王君秉心樂道繼成善蹟 矧其僚属又皆卓越之才炳炳相望契會一時恪勤官次不負委任深體 聖上崇儒重道之意 雖王事鞅掌簿書期會之最拳拳於風化之源 <i>摭</i>弊改作同濟事功為悠久之計觀政於斯 可謂知所先務者焉 噫 廟貌崇矣 仰聖賢之遺象 學校興矣 明世教之大倫 将見黨邑比屋形鄒魯之風 士子企淵騫之德民俗丕變人材所出之漸用為邦家之光者自兹始不可已也 於戯盛哉 昔漢唐文翁常衮之化 何以異乎 是故何得不為一言以叙作新梗槩抑亦諗夫後来师帅於民者 勸是宜為之其辭曰</div>大哉<br>夫子垂教無疆百王軌範萬世綱常 尭舜文武祖述憲章漢唐而下歴代褒揚聖皇 御極化被遐荒 訖武宗文吾道彌彰加號大成誕告多方涿故廟学肇於有唐金 源作新記 石載詳至元重建 綿歴星霜 剥落塈塗 腐撓棟梁 葺理興思 前政靡遑 張侯至止 顧瞻彷徨 愀然改容 既懼且惶 亟謀更修 僉言允藏 悉捐俸金 輦木陶𤮊 郡耆士民 樂輸賛襄 補罅易朽 榱桷斯卯 屹然邃宇 崇彼窮蒼 王君繼至 樂道心良 兖郕沂鄒 配享外堂 於穆脺容 冕服煌煌 春秋釋菜 宫懸樂張 禮器巖陳 牲幣芬芗 肃儀獻酌 逢掖蹌蹌 通祀罔極 亦孔之光 美矣 儒風 隆哉 郡庠 學者趍向 日就月将 民俗熙熙 弦誦琅琅宏構落成 咸歌循良 曰事曰功 遺愛流芳 鐫石勒銘 永紀不忘<br>大元至正二年壬午夏六月 金玉府石匠李興蒲 世榮等鐫</h5> 戟门,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9.4米,进深两间,7.5米。檐部饰雅伍墨旋子彩绘。 <p class="ql-block">曾经出土于学宫的几通碑现立于清行宫碑廊,在去行宫的路上,经过了王家大院,涿州市文保。</p> 据说这是200多年的老宅,传统的四合院儿里,已经生活了子子孙孙六代人。 <br>青石门墩 <br> <p class="ql-block">陈旧的木门,斑斑驳驳。</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这座涿州仅存的垂花门。</p> 在清行宫碑廊,有几通碑都是学宫的。 <p class="ql-block">涿州范阳县文宣王庙之碑</p><h5>唐 贞元五年(789)</h5><h5>碑高2.38 (残高)宽0.98 厚0.19米</h5><h5> 原立于学宫(孔子庙),后湮没地下。1999年于学宫大成殿前出土,遂移藏涿州市文物保管所。2006年12月,配座复立于清行宫碑廊。</h5><p class="ql-block">涿州范阳县文宣王庙碑天下郡县,悉有文宣王庙,而范阳□无何?范阳本幽之属,右碣石,左督亢,流水经欺前后,有林麓陂池之利。至于井肆之大,州梁襟带之固,自河达燕,其比不过一二,□朝次列县之级第为望,领户万,流庸附占者如之,兵兴人折,兹又独异。且陪□□南百里而遥,居郑之阴二百里而近,磅礴周广,隐然名区,控扼蕃戎,凡五六所。大历初,诏剖幽之范阳,归义口知知为州涿郡之地口为涿第为上,以范阳为口所县遂口遂□州口矣。后此为邑者,率以多故,未遑建置。春秋释奠,盖伺州之已事,口笋豆寄升降于故阶。</p><p class="ql-block">迨今幽州卢龙节度观察等使工尚书特点我大夫彭城刘公,建中初化道州县,操口是邑,暑兹遗阙,喟然叹息。顾其寮老曰:「学所以知君臣父子之义者,昔在三代,皆乡里有教,两汉已降,罔不述用三德。郑今朝廷颁宗子之诏,郡县早置清庙,溥崇明祠。今州廷大张,县署口陈,而至圣先师时飨无所岂导人口口口意乎?彼刘昆创祭器为礼,范宁养生徒兴化,皆所讲达万类,而朝宗至理也。吾宰主百里,作人父母,权舆斯庙,以为人纪。乃视县前近里之爽垲,心规其制,口划其地,度广狭之量,平庐舍之口,口彼居人,直以官俸口口瓦口舟铁之费,匠人作徒之要,又以家财口之,人不之知庙倏之构,圣贤之象,备口奠之器,见庭除肃如,黎元翕如,口不待施而□教而变。于是置食钱二百万,生徒三十员,洙泗之风,集于期月。时公年始弱冠,方刚之日,克明古口,君子是以知公奉若典谟,有将来之大矣。</p><p class="ql-block">今广平守口口介口之口也,倚法不削,忧公如私,以能名自蓟县而来迁,政率由旧,履公之躅,守而勿失,睹公之为,口而不及。学舍异文翁之后,罔口缮修;琴堂挹子贱之风,恒余局。歌咏不足,愿言发扬,见求微词以载贞石。其所口者,正于创州置庙之实,即夫人口盖存诸史册,且谥口今人之口,岂余顽童,敢纪颂焉。铭曰:</p><p class="ql-block">振颓周室,警寐殷楹。旷千百年,炯作口程。圣唐御极◇治致升平。</p><p class="ql-block">明王既兴,夫子乃贵。苜茅列爵,建庙崇口。□蔡截海,□聋口思。</p><p class="ql-block">春诵县寄奠,生徒罢习。崇崇大贤,昔岁临兹。区颁劳役,克就口祠。口矣像设,森然其仪。风化之源,一至口熙。继继伊人,恪居所职。食藥苦志,戴星任口。瞻我宏规,阐我明德。口琢琬琰,阼阶之侧。</p><p class="ql-block">贞元五年岁次己已二月□□日建</p><p class="ql-block">会昌中乡贡进士</p> <h3>皇元加封大成之碑</h3><h5>元 延祐六年(1319年)<br>碑高1.60米 宽0.83米 厚0.20米<br>此碑原立于学宫,1999年在学宫院内出土。收藏于涿州市文物保管所。2006年12月配座复立于清行宫碑廊。</h5> <div><h5>上天眷命 皇帝聖旨盖闻先孔子而聖者 非孔子無以明 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 所謂祖述尭舜憲章文武 儀範百王 師表萬世者也 朕缵承丕緖 敬仰休風 循治古之良規 舉追封之盛典 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 遣使阙里 祀以太牢 於戯 父子之親 君臣之義 永惟聖教之尊 天地之大 日月之明 奚磬名言之妙 尚資神化 祚我皇元 主者施行 </h5><h5>大德拾壹年玖月 日</h5></div> <h3>奖励涿州诸生碑记</h3><h5>明 嘉靖三十年(1550年)<br>碑高2.37米 宽0.81米 厚0.20米<br> 此碑原立于学宫(孔圣庙),1999年出土于学宫院内,涿州市文物保管所收藏、2006月12月配座立于清行宫碑廊。</h5> <p class="ql-block">重修涿州学庙碑(左上角残缺)</p><h5>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h5><h5>高1.47 宽0.69 厚0.17米</h5><h5> 涿州学官院内出土。碑文记学庙堂教与众乡士协助徐公重修大成殿等建筑事;碑阴为题名。2009年4月补配碑座立于请行宫碑廊。</h5><p class="ql-block">聖人之道昭如日星,暨諸四海垂憲,萬世其精神靈爽,無處不有無時,不然美以廟祀馬但人□□不容已之報國家有不可缺之典是故廟以祀示崇德也所以興起人心振攝鋼嘗之機猶在是數易於萃日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夫萃聚也聚人心之精靈孝彰而天下之文生焉文生而天下之教立焉草之時義大矣哉涿有孔子廟盖自洪武初定四方一時同建者追正統成化間亦當重修靖皇癸丑以後瀕值大霖雨廟之兩廳齊舎壞弗治過戊午春掌教田先生毅然移文撫按提學俱允遍走報鄉士大夫集明倫堂議鄉士大夫莫有不至者僉推西墅徐公善居室必善構且平允高直莫有異同公辭至再三眾愈益推重公亦心知此舉為君子第義應曰諾偕眾周視所損壞處某馬工幾馬值幾通計所損壞興工若值總凡幾既有定算遂棟日命傭畫徹尼材土木狼籍委地見者有難色公殊不以為意工既舉木石之完而好者储之墨而未離缺而弗草者置之工之勤者上食其或有受若直而急若事者黜之自厥宰里中稱平無叢怨無背請僉始謂非再闖歲不可成今□□□□□□□□□神哉是役也經始於三月初旬造於十月中旬大成殿及內籠東西二廳戟□口鹽鹽口口口□□□□坤植匠傭共算绢二百一十七有餘悉諸缙紳鄉士大夫捐費及市慶□□□□□□□□□□□□云田掌教蘭山西石州人徐公碗郡衣冠望族也法當名用垂不朽□□口</p> <h3>学宫出土残碑</h3><h5>清代<br>高1.04 宽0.76 厚02米<br>涿州学宫院内出土。碑文记范阳尉李甫进等修建学宫大成殿之事。2009年4月立于清行宫碑廊。 <br></h5> <h3>学宫捐输租地记</h3><h5>清 道光二十四年(1899年)<br>高1.51米 宽0.66米 厚0.16米<br>此碑原立于学宫(孔圣庙),2000年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征集入藏。2006年12月,配座复立于清行宫碑廊。 <br></h5> <h3>嵗脩租碑</h3> <p class="ql-block">学宫捐输租地记</p><h5>涿之学宫倾圮已久,余莅茲土未及籌也,道光拾五年春文生杜楷與鄉人議及此,或謀獻地於廟歲收其租妹積寸累可馬修復計於時遂有好義者,二三人各出其地以獻因學正陳君復禮以為言余察其意頗歲雞所捐之數康未即可以有濟然以此導之前路冀將源源而來復加以導節未始非議日興修之一助因許其請馬之立案而後之雞至者亦浸浸有加焉及十七年夏州人盧部郎端籲捐資請修余復加募勸以集其事惟時租之入者幾幾故弗用耳迄今廟工告成規模宏關然欲其久而不敵則歲修之資亦正繁且要是离之獻地以為修復計者今即以其租為補華之需其義一也余將履冀任以歲修之事責成于兩廣文並書之石以為來者勸冀州直隸州前涿州如州趙庭春撰文學劉焱周飛如正陳復禮導孫晋墀導侯怒州經理文生杜楷參理辛德頭書丹常常穆源州開計租清錢拾壹千文租清錢壹千玖百文租清錢糊千文租清錢贰千捌百文租清錢肆千贰百文租清錢肆千文定于每年春秋兩季交租十月初一日前齊逾日者罰白貢文捐向陽村地伍格伍畝張殿魁捐象全村地玖敬五分張捐像全村地贰拾一畝張捐馬明辛莊地贰拾版吉日立張殿捐琴全村地拍肆畝杜華捐向陽村東沙高村地肆拾酿租清錢坤千陵百文贰千文租清錢贰千肆百六十六文查千贰百六十六文租清錢贰千拥百文租清錢金千树百文租清錢、又十伍百四十文租清錢拾千丈十月道光二十年歲次庚子道光二十四年~月吉日立李兆旺住萬家新莊兩次共捐浮落營村東北地肆拾畝每年租清錢糊千文張殿文捐平莊村地贰拾三畝辛莊高村地拾畝張自修捐辛莊村地拾贰畝三分三厘辛莊村地陵畝三分三厘張自新捐家全村地拾肆畝張殿公捐辛莊村地玖畝蜜桂芳肖辛荘村地三拾畝到家莊地玖拾柒畝柒分張殿石捐马项辛莊地伍拾畝孫文風</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