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读的不多,过去读的,大抵都忘记了。初中的那一篇,《一件小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先生最后通过这件小事得出的启发是,他对待拉车夫的态度,更多的是就事论事,没有文中另一个巡警的态度中流露出更多的悲悯情绪。鲁迅先生作为当代的批评人性者,他能够将矛头转向自我,实属令人敬佩 。</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很多的文章,原先读来,白话文既拗口,又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只是囫囵吞枣,我是难以读下去的。但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令我这个门外汉高山仰止。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一些世事,初浅地了解一些历史,也感知到了一些社会的法则,再去读他的某一篇小短文,才明白,除了对人性一针见血的封喉,应该把他的文章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读,放到特定的人群中去读,放到心灵过早受伤害的那部分人群中去印证。他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是一位勇者。这样的文豪,他应该是在内心中已经和生活达成了和解,只是惯常第一思考力想到的是用利剑去刺杀,希望剜除那块焦黑的点,达到受伤疗伤,加快痊愈的可能。但当时社会处于政权更替之初,人们还没有从旧制度的旧风貌中脱离,自然也就循着旧规矩,遵着受伤的局部去延展。没有人愿意去做违背自己良知的事情,但良知的标准难有一个统一的尺度。</p><p class="ql-block">后来,处于社会最低处的我,以自己不完善的思想,去区别善与恶,又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深有同感的同时,我陷入了自相矛盾中,找不到出路。在这其间,通过在音音学院李希望晨曦课堂上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和《穆斯林的葬礼》两本著作后,我了解到人生在每一个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与打击,都会出现难以克服的人性考验,试错的成本太高,有时会让人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甚至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还有可能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很奇怪鲁迅先生只是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杂文与小说,没有写长篇巨著。后来在书架上,无意中翻到了一本《写书记》。开篇就是鲁迅先生谈自己的创作初衷与感受。我才明白,他之所以写不了长篇小说的原因。不是他不想创作长篇小说,而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他不是以写文章为主业,还有别的事情来做,收入也不是仰仗做文章。他也抽不出时间来看长篇小说,那时候也没有人有闲心去看长篇小说。主要是我们国家那时候文字也才刚刚改良为白话文,知识层面的人也较少。不像现在已达到全民创作的水平。</p><p class="ql-block">到此刻,我想到了自己写作文的初衷,只是为了打发没有人说话的寂寥时光,以我手写我心来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随着别人对我写作身份的同情,不实的恭维,我把他们的赞美照单全收,并以自己的粗鄙品性沾沾自喜,狂妄无边。其实那时候自己接触的书籍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看的书的品类极少极单调。“无知者勇”的精神发挥了出来,是灾难性的靠不住。每向前多走一步,我都体会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又扩大了无数倍。看了《中国文学史》后,更知道了自己根本还没有和文学沾上边,是一个门外汉。灰心和沮丧占据了我的内心。我连一个全面阅读者都不算的。沾上了文学的光。</p><p class="ql-block">不管有多渺小,我还是如一只小蚂蚁趴在书上的姿态,热爱上了文学。闲睱空余,写些字以打发寂寥的时光。走进自己的文字花园里,看哪一朵小花小草都爱不释手,有点文字自恋狂的倾向。正因为自身的渺小,才于这渺小中立足,驻足坚守。像蚂蚁一样一直朝前爬去。又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朝前跨大一步,也未可知。自己给自己以希望,以前辈学人为灯塔,长趋直行,一步步靠近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