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长安三万里》有感

苹果酱

<p class="ql-block">(微剧透,不多,介意慎入)</p><p class="ql-block">“高适,你是我最好的朋友。”</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我已经走出电影院许久,再次看到这句话时,还是会感动得不能自己。(现在是边擦着眼泪边写的这句话)</p><p class="ql-block">他们年少相识,一个恣意洒脱,一个沉稳成熟。当时的他们有才华,有抱负,都想报效国家,都想去长安闯荡一番,感受大唐的波澜壮阔。可现实并不似李白想象的那般浪漫。商人之子,地位低下,终身不得参加科举。想走捷径干谒引荐,可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即使屡遭碰壁,但李白也只是在嘶吼完“有眼无珠!有眼无珠啊!”后便仰天大笑拉着高适喝酒去了。</p><p class="ql-block">分别时,李白对高适说:“高三十五,你心中的锦绣,终会有脱口而出的一天。”</p><p class="ql-block">“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看着如此年轻的他们在此刻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时,真的是心潮澎湃。过了十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李白的诗虽然在扬州已经广受流传,可他们还是欲报国无门。看到这里不得不感叹一句:李白真的很像一个小朋友,还是那样的天真浪漫啊。临别之际再次幻想着他们的未来必将大展宏图。可再过了十年后,李白对高适说了一句:“我这只大鹏啊,飞不动了。”看到这里,不知为何,我不禁悲从中来。浪漫主义者终究是要被现实打败的吗?李白他,不再幼稚了么?但我直到最后我才明白,李白他其实一直不是我想象的那般稚气。</p><p class="ql-block">影片的前大半段,都给我们展现了李白不拘小节,恣意妄为的一面。比如写信给高适,让他速速速来长安。可一见面却忘了这茬二话不说就邀他一起喝酒。高适不善社交,李白友人如云。我以为,可能李白对高适的情感不如高适对李白那般浓烈吧。</p><p class="ql-block">“人生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这是他俩最后一次见面时李白说的话。当时大家喝的酩酊大醉,分别之际,纵使高适仍旧为李白惋惜,仍旧不理解李白,他也不得不离开了。一步,两步……李白望着高适的背影突然开了口:“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首诗,我二十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高适!!”忽然鼻头一酸,我想高适或许和我一样刹那间鼻头一酸。自己一直以来报国无门,籍籍无名,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不曾想原来狼狈的自己竟也曾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也不曾想原来只有自己不懂对方。脚步一顿,万般思绪都化作一句“别过”,相视一笑后便远去了。</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已经遏制不住情感,眼泪也已经落在嘴角边了。好在最后的结局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后的释然畅快,不然昨晚估计彻夜难眠(doge)。</p><p class="ql-block">来夸夸画面,画面制作很精良,而且很有意境。你看第一眼,脑海中便能浮现出与之对应的诗句。你曾经所有学过的诗句,在此刻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带给你的画面冲击远比课本上要震撼。尤其是李白将进酒那一段,你能感受到这位才子迫不及待的将你同他的好友带你他所幻想的蓬莱仙境,恣意洒脱的与古来圣贤同饮、同乐、同销万古愁!画面浪漫唯美至极!(OS:我感觉白哥妥妥enfp哈哈哈哈)</p><p class="ql-block">影片中还有许多让我深有感触的地方,李白在窗边举着一杯酒,酒杯里倒映着天上的明月,他抬头望向一轮明月,吟诵了一首《静夜思》,转而将手中的一轮明月一饮而尽。一杯乡愁下肚,意境直接拉满。我的鸡皮疙瘩同样也直接拉满,那种画面意境带来的双重感受给我爽得不要不要的。</p><p class="ql-block">影片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黄鹤楼就在,长安便在。”从电影院中孩子们齐声同人物背诵诗词时,我庆幸:诗在。诗歌让我们见证了大唐的锦绣壮丽,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中人物之间的动人感情。《长安三万里》在我心中真的可以排在国漫巅峰的地位!</p><p class="ql-block">“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抬头,从房间望着这一轮见证过大唐无数辉煌与繁华的明月,拿起一旁的水杯,将这一杯明月与大唐一饮而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