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的建设设想始于六百年前。朱元璋称帝后,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600余年来,虽有2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因种种原因楼终未建成。1997年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2001年9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仪凤门。又称兴中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内城门之一。仪凤门依狮子山而建,原为南京城北部通往长江岸边的要道。是朝廷过江的重要城门,当时的官员们北上、出征,都走这座城门;遇到打胜仗,附近的百姓就会在仪凤门附近设很隆重的仪式欢迎凯旋的将士们。 仪凤门是朝廷过江的重要城门,当时的官员们北上、出征,都走这座城门;遇到打胜仗,附近的百姓就会在仪凤门附近设很隆重的仪式欢迎凯旋的将士们。 阅江揽胜牌坊。穿过阅江揽胜牌坊就能从南门步行上山到达阅江楼景观平台。 游客中心。不想步行上山也能从停车场绕到游客中心,乘坐登山电梯直接到达景观平台。 登山电梯。登山电梯修建在狮子山体内。 观景平台。登山电梯一出来就是观景平台,平台种植大量的琼花、绣球花、红枫、木槿、蔷薇、山茶花。每年5月的阅江楼绣球花节,观景平台都会变成一片绣球花海。 南门。从南门沿石阶上山,经过“狮岭雄观”照壁就能达到第一个歇息小亭。 寓思亭。一座四角的单层亭子,亭上有彩绘,有黄色琉璃瓦。在寓思亭稍作休整,继续往山上去,绕过一无字照壁可以到达“江南第一楼”牌坊。 “江南第一楼”牌坊。之所以称“江南第一楼”,是从楼的体量、高度、气势均为四大名楼之最。“江南第一楼”五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尉天池的墨宝。 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江南第一楼”牌坊后面有一青铜浮雕,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 青铜浮雕的情景:洪武六年,天下大定。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登临卢龙山(狮子山,)感大江东去、爽气西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气象,拟建阅江楼于山顶,是以察奸料敌,威震四方。 “政通人和”门楼。继续往上走穿过“政通人和”门楼就能到达阅江楼前广场。 阅江楼鼎。从“政通人和”门楼过去,就是阅江楼鼎。从“政通人和”门楼里看,左边是阅江楼,右边是凉亭。 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后母戊鼎,重达四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方亭。位于阅江楼东门南侧,左为阅江楼副楼,右为“政通人和”门楼。 狮子山阅江楼。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 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阅江楼主楼。阅江楼为仿明代建筑,赤色大梁,金色琉璃瓦覆顶,精雕内饰,鲜艳夺目,无一不显示出富丽堂皇,登上阅江楼远眺,浩瀚的长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治隆唐宋”牌匾。进入阅江楼内部,最突出的陈设是一椅、一壁、一匾。“治隆唐宋”牌匾,为康熙所书。系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赞叹之词。 “得水载舟”牌匾,是明朝历代皇帝的治国之铭。大厅上方,是图案丰富、色彩艳丽、结构复杂、造型细腻的吉祥如意镶金云纹。 “阅江楼记”金漆刻匾。底层大厅中央,陈设着一座仿制丹陛,上摆一张雕有九龙、重达千斤的红木龙椅。龙椅背后是一金壁,镂刻着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 故宫龙椅。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 是仿故宫龙椅而成,所刻九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堪称中华第一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 “郑和下西洋”瓷壁画。从三层至六层的中空墙壁上,是一幅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烧制的《郑和下西洋全图》瓷画。画中有建造宝船、征服海洋、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和海外风光等多组画面,全景式描绘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与传说,斑斓纷纭,气势磅礴,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 该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宝船。瓷画前面,陈列着一艘郑和当年乘坐的宝船模型。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一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138米,宽56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 蟠龙藻井。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沉香浓郁,威武雄壮,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具有皇家气派,尽显古都特色。龙身贴有11公斤24K金箔,金光灿烂、美轮美奂。 “四大名楼”双面绣屏风。这以雄伟壮观的阅江楼为主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共同构成一幅锦绣壮丽的《四大名楼》图画,堪称苏绣艺术的经典之作。 百狮台。 顶层大厅中央,绣品前面,有一张红木椭圆桌及十把椅子,桌沿雕刻有100只生动活泼的狮子,号称“百狮台”,是阅江楼的镇楼之宝。这些木头雕刻的狮子,再加上阅江楼整个景区里大大小小形态形态各异的狮子,整个景区里居然有1000多只狮子。这些石狮子、木狮子等等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阅江楼景区一道“群狮闹狮岭”的独特景观。 长江一百三十度转角处。从阅江楼上可以看到,长江自南流向北,流经狮子山后,长江转为由西向东,夹角一百三十度,(长江在此转弯)千百年来长江从狮子山下流过。 南京长江大桥。在阅江楼上远眺,能看到南京长江大桥。 静海寺。阅江楼往下看,能看到黄墙黑瓦的静海寺,还有弯曲的明城墙和突出的城之角。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扬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而敕建。郑和晚年曾居住在静海寺内,静海寺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议约地,见证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 天妃宫。静海寺旁是天妃宫,不过天妃宫正在维护中,暂不开放。举目南望,由远及近,南京广播电视塔、秦淮河、明长城与仪凤门、“天下第一楼”牌坊、自南门登楼的石阶及其右的天妃宫。 出阅江楼,沿东路石阶下山,经过景观平台,可以从东门离开。 明史金陵碑廊。将整个明代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镌刻在石碑上,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科技、廉政、文化、艺术、外交、宗教、民俗等方面。 明史金陵碑廊,共有53幅石刻,从龙江战役开始,黑底白线勾勒出一幅幅古朴的图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277年明代史。途径此处,可以站在阅江楼旁,背倚长江读明史。 《阅江楼记》碑亭。汉白玉碑,南面刻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1198字,北面刻有明代大学士宋濂所写《阅江楼记》568字。 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孙中山观江亭。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11日起,孙中山先后多次登临狮子山,与黄兴等人在这里视察江北形势,研究北伐事宜,并对山上的炮台、地道、险要处的防御一 一查看。 古炮台。现存古炮一门,为铸造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振武将军炮”,炮口直径13厘米,重逾两吨。 玩咸亭。位于狮子山东南半山坡上,建于清嘉靖丙申年(公元1536年),其名得自亭旁原有的水潭,水潭卦象属于“咸卦”,意即上方的水泽滋润下面的山体。亭中有明代文人方克的《玩咸亭记》碑刻。<br> 朱元璋像。从东门下山,来到明城墙下、卢龙湖边,立着朱元璋像。 明城墙。狮子山下,环绕明城墙的护城河是卢龙河。 七孔醒狮桥。沿明城墙脚、绕河走,首先看到的是七孔醒狮桥,桥栏杆上一只只石狮子维妙维肖形,形态逼真。 挽波榭。位于卢龙河东岸,是南京有名的赏银杏秋色的地方。 揽秀亭。位于卢龙河西岸,在石趣园内。 城之角。这里已是明城墙的最西北角,城墙在此一个近乎九十度的拐角折向南面。 阅江楼景区西门正对静海桥,通过静海桥可以去到静海寺景区。 过天妃桥进入天妃宫时抬头也能看到阅江楼主楼和“政通人和”门楼。 静海寺的戏台可以远眺到阅江楼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