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优课—古诗鉴赏||复兴区百花小学小学李海红《石灰吟》课例分享

复兴区李海红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名师简介 <p class="ql-block"> 李海红,复兴区百花小学教师,复兴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邯郸市小学语文刘燕名师工作室成员。邯郸市骨干教师,邯郸市优秀教师,首师大受聘的吟诵讲师。曾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百佳先进人物。曾荣获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最具潜力奖、第二届全国“迦陵杯”诗词讲解大赛优秀奖、河北省和邯郸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中一等奖。多次在邯郸市小学语文教研月作示范课。</p> 优课赏析 <p class="ql-block">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课《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获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三等奖。</p> 教学设计 <p class="ql-block">  一、教材分析</p><p class="ql-block"> 《石灰吟》这首诗选自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由一首诗走进一个人,通过一个人感受诗人一生的情怀,进而凸显其品质。六年级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诗人的情怀。但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于谦比较陌生,对石灰从石灰石到熟石灰的制作过程也不是很了解,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难度。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就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p><p class="ql-block"> 二、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p><p class="ql-block"> 2.学会生字“锤、凿、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3.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三、教学准备 </p><p class="ql-block"> 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石灰的相关资料。</p><p class="ql-block"> 四、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 (一)以“吟”导入,理解诗题。</p><p class="ql-block">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有吟诵、赞美之意。</p><p class="ql-block"> (二)读好诗句,初步感知。</p><p class="ql-block"> 1.教师范读古诗,重点指导“凿”和“焚”的读音。</p><p class="ql-block"> 2.自由朗读古诗,要读准字音,也要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p><p class="ql-block"> 3.指名读古诗。相机评价。</p><p class="ql-block"> (三)走近石灰了解诗意</p><p class="ql-block"> 1.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p><p class="ql-block"> 石灰自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p><p class="ql-block">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p><p class="ql-block"> 3.组织交流,教师提炼。</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里写了石灰的整过制作过程。第一句写了石灰石的开采,要经过无数次的锤打,才能从山中开采出来。第二句写了石灰的煅烧。你能找到藏在“烈火焚烧”中的“火”吗?烈下面的四点底是火,焚下面是火字底,烧是火字旁,石灰石要在900多度的高温中煅烧,进行提纯。第三句写了生石灰被投入水中,坚硬的生石灰爆烈、解体,最终融化成粉末状的熟石灰。这时石灰石就“粉碎”成了石灰粉。我们常说粉身碎骨,这里是粉骨碎身,为什么这样写呢?</p><p class="ql-block"> (四)近体诗格律</p><p class="ql-block"> 近体诗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要符合同联相对,邻联相粘。这是一首平起七言绝句,第三句的第二个位置应该是仄声,如果是粉身碎骨,这里的“身”是平声,不合格律,所以作者把入声字“骨”和“身”交换一下位置,这样就符合了格律。最后一句写了石灰的使用,“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从这角度看,作者句句写的都是石灰。</p><p class="ql-block"> (五)品词析句 感悟诗情</p><p class="ql-block"> “千锤万凿”是开采过程,“出深山”一个“出”字,把石灰石拟人化,有了人的主观愿望。第二句“若等闲”三个字一出,小小的石灰石一下子就一副泰然自若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三句“浑不怕”是只有人才具有的品格。最后一句“只留清白在人间”一语双关,即是写石灰洁白的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诗句句写得都不是石灰,而是人。</p><p class="ql-block"> (六)托物言志</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石灰的制作过程作比,借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人生志向。这就是托物言志。</p><p class="ql-block"> (七)走进于谦 感悟诗情</p><p class="ql-block">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中了进士后,任地方官几十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蒙古瓦剌(là)军作战。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p><p class="ql-block"> 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英宗也得以回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身正气,宁死也不愿逃离。</p>

石灰

古诗

石灰石

邯郸市

名师

小学

语文

复兴区

于谦

熟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