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环行之六--- 高昌古城

大辫子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总面积200万平方米,是西汉至元明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高昌故城离火焰山很近,你就可以知道了那天我们去的时候气温有多高。预报温度最高是43度,故城遗址全在室外。夭空没有一丝云彩,所谓的故城就是一滩戈壁。没有任何乔木能够遮阳,地表温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得在旅客中心息脚,以等高温退去一些。这个旅客中心设计的很有个性,天井中部全部是木桁架漏空遮盖。正午阳光打透了天棚的所有线条投在下面。夲就直正的网络状图型又在下面投影出别一组罕见的图案,让夲就挺拔流畅的网状图案上下结合,更显得立体感更加显著。</p><p class="ql-block"> 这组设计我在国内其他地方没有见过。</p> <p class="ql-block">  “饭店不是躲雨处”,捺耐不住冲向故城的目的,我们还是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一到现场我就四下张望,大量的遗址布满了方圆几十公里的故城内,但投影很少,这可是建筑摄影的大忌。我只能一路狂奔,努力寻找不同角度的难得影子。</p> <p class="ql-block">  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可汗堡)3重城,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宫殿遗址[2]。寺院建筑内有摩尼教壁画和佛教壁画、塑像等。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书和经典。宫城在最北面,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2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规则的方形宫城,俗称“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p> <p class="ql-block">  我无法辦认出这是那儿那儿的遗址,只觉得这儿曾是一个过道。</p> <p class="ql-block">  高昌故城奠基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p> <p class="ql-block">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高昌故城)。</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达140余年。</p> <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高昌故城),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5县。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3.7万。</p><p class="ql-block">唐朝(公元8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p><p class="ql-block">唐末(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盛时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此外还统有分布在罗布淖一带的众熨及其它一些别的民族或部落。</p> <p class="ql-block">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高昌故城“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在高昌故城建立了流亡政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古城建筑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5子,并下嫁公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3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回鹘高昌国。</p> <p class="ql-block">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一次出兵12万围攻火州(高昌故城)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终于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40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p> <p class="ql-block">  请原谅我的知识浅薄,对这座故城知之甚少只能录用这堆略嫌枯燥的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  高昌故城的内外建筑类型于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5.4千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布局分外城、内城、宫城3部份。外城墙基宽12米,墙高11.5米,夯士筑成,夯层厚8厘米—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夹棍眼,外围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马面。全城有9个城门,南面有3个城门,其余3面各有2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内城在外城中间,平面呈方形,城墙全为夯土城,西、南两面保存较好,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宫城在最北面,城内有外城墙、内城墙、宫城墙、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建筑。外城的北墙就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南墙[6]。外城内西南角有一座佛寺遗址,占地1万平方米,院内正中有残存着菩萨像和壁。</p> <p class="ql-block">  高昌故城,在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也是古代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中心,为研究古代西域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在吐鲁番盆地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资料。</p> <p class="ql-block">《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高昌故城,唐代以前呼作“高昌”,唐改“西州”,西州回鹘占倾后,辽代有时称“和州”。元代又译作“哈刺火者”、“哈刺霍州”,“哈刺火州”、“火州”和“哈刺和绰”等名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佛首的面貌很清晰,不见资料中有记录。如此庞大的结构应该记录在案啊,难道是大自然的风化而形成,那太不可思议了,难以置信但又不得不信。</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高昌旧治月氏西,城郭萧条市肆稀。</p><p class="ql-block"> 遗迹尚存唐制度,居人争睹汉官仪。</p><p class="ql-block"> 梵宫零落留金像,神道荒凉卧石碑。</p><p class="ql-block"> 征马不知风土异,隔花犹自向人嘶。</p><p class="ql-block"> 这是明代诗人陈诚当年游览高昌(当年叫火州)故城的感受,可见当时城还在并有不少居民居住在此。</p> <p class="ql-block">  说高昌故城的历代人物很少有人能详细的载入史记的,民间传说更是很少。但有一位人物都重有记载和传说,那就是大和尚玄奘。</p> <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为提高佛学水平,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由于取经之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混在商人中出行,因为没有政府发的公文,路上还曾受到缉拿。途经伊吾(今属哈密)时,他的“待遇”骤然发生了变化,高昌王麴(qū)文泰得知东土大唐不远万里来了一位求法的高僧,便派人把玄奘请来,安排在王宫内居住,</p> <p class="ql-block">  玄奘 (公元602-664年)的铜像立于城门前,这位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少年出家,好问博学,讲经辩经,名声远播。为求取佛教真经,于629年由长安前往佛教发源地天竺,路径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礼重供养,结为兄弟,开坛讲经。</p><p class="ql-block"> 高昌王其实想长期留置玄奘供其使用,甚至软禁了他。西行心切的玄奘只得用绝食相抗争,只至西行成功。相别之时这对“兄弟”相约西行归来时一定再来高昌国讲经布道。谁知当他归来时得到的却是高昌王国己被灭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玄奘肯定稀嘘不已,当我们今天站在这故城面前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荒州上极力想找的就是水源和绿色的植被,因为它代表的是生命。只是这儿的自然条件也太恶劣了,湮灭那叫自然。</p><p class="ql-block"> 别一种湮灭那叫战争,侵略一个国家从不讲正当的理由,那就叫整合。被侵略的反抗那是正义战争,所得的土地那叫拓疆。匈奴人不长期骚扰中原汉武帝从那能得阴山之北的河西走廊呢。</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面前有人要独立台湾那必将引來正义之师。倭寇想插手台湾事务那岂不是半岛统一、硫球统一的大好时机。</p><p class="ql-block"> 大中国,我的家园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