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老师,好老师—电视剧《追光的日子》观后感

康亚雄

<p class="ql-block">  这些天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追光的日子》,是一部描写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的剧,一部很正能量的电视剧。简单的说,就是一名“问题教师”带着一群“问题学生”(所谓的“差生”),在高三这样的关键时期,实现了成绩上的逆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郝楠曾是金牌教师,带的毕业班升学率是全校数一数二,还曾获得全市教学大赛一等奖……三年前,因为他的“失误”导致一名学生悲剧发生,这让郝楠彻底反省他的教学理念,充满悔悟的他也由此离开教职。三年来,郝楠把头发留长,平日总穿花衬衫,开个台球厅,经常跟“混混们”在一块“社会的”。在台球厅经营失败后,郝楠想重新找个谋生手段却屡屡受挫,就在这时,他收到私立高中青云中学邀请他去当数学教师。郝楠内心深处仍然渴望成为一名教师,半推半就,他接下教职。“问题老师”开始了“好难”之旅。重新做老师以后,他与每个遭遇具体问题的学生平等友善沟通,从学生立场出发,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循循善诱,引导而非否定,一点点打破他们的内心防线,让学生自我接纳、自我认同、自我鞭策,认真去把握高考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走出“阴影”,勇敢“追光”。一个不被看好、不受尊重的“问题教师”,赢得学生们的拥戴,成为学生们的“船长”</p> <p class="ql-block">  其实,现实中我们遇到最多的老师并不是郝楠这种类型,更多的是李亚玲款。</p><p class="ql-block"> 李亚玲是青云中学高三的学年主任,郝楠的主管领导,不仅一出场给观众留下了居高临下的印象,而且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做派,也会让你忍不住想起上学时的老师。因为她主观上只喜欢好学生,对差等生嗤之以鼻,所以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遇到这样的老师会比较幸运,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一定想拥有一个郝楠这样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鲜明地体现在李亚玲所代表的教育理念上。</p><p class="ql-block"> 李亚玲信奉应试教育理念,“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她眼里,分数就是学生的一切,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而好学生天然就必须比“差生”享受更多的优待。年段考试了,分数必须全校公布,让好学生和“差生”都经受全校师生目光的“检阅”;班级排座位,必须按照成绩排名,时刻提醒学生自己的“位次”;学习资料只有好的班级有,14班这类差的班级不配拥有;就连食堂里的吃饭时间,看似是按班级顺序,实际上还是好的班级(李亚玲担任班主任的1班)先吃了,14班午饭基本吃的都是“冷饭冷菜”……</p><p class="ql-block"> 你能说李亚玲对教学工作不热情、不投入吗?她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教学上,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那一套也确实让年段的成绩提上去了……可也很难说她是“好老师”。因为她的眼里只有成绩,如果学生成绩不好,那么他的家庭问题、个人问题、心理问题,都成了“差生”滋生出来的问题。她对“差生”态度严肃、言辞激烈,并未细想过她的一些做法、一些言论会给本来就遭遇精神困境的学生带来怎样的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信很多从地狱般的高三走过来的学生,都对李亚玲这样的老师,以及她所代表的教育理念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这是让人很沉重的地方:她是个很用心的老师,帮很多好学生一程,可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教育理念,也确确实实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令人难过的是,在如今中考就开始“分流”,高考一考就定大学的大背景下,分数仍然是学校和学子的“命根”。《追光的日子》拍的虽然是10余年前的高三故事,但李亚玲所代表的教育理念,始终有它广阔的市场,也仍然在很多学校奉行。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你所在城市的那些名牌中学,是不是有“掐尖”举动?升学后,学校是不是会搞什么“摸底考”?是不是还有花样百出的“重点班”?李亚玲这样的老师,是不是仍然不在少数?</p> <p class="ql-block">  《追光的日子》塑造了一个颇为理想主义的教师郝楠,以期给这种刻板教条的教育环境吹来一丝新风。他身体力行地把学校里那一套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制度撕个粉碎,让14班的学生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这种“扬眉吐气”对于所谓的“差生”太重要了,是他们自我认可、自我重视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一定会有郝楠这样的好老师,但这样的好老师也许并不那么多。这丝毫不是否定教师这个职业,而是我们在美化教师、崇高化教师的同时,其实也是给教师“道德绑架”——好像他们就得把所有精力都扑在学生身上,才是一个好教师。但教师的身份以外,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也有自己的责任要背负。要教师们拿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拯救”每个“问题学生”,真的是种苛求,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的问题,不能只是靠个别的好老师去解决,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才是根本的纾解之道。比如这种越来越卷的高压学习氛围、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如何破解?它显然需要大智慧,也需要时间。但当务之急是,每所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教育,必须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就比如剧中董晴饰演的心理老师白洁),随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教育问题,应更多去依靠良善的制度、专业的力量,而不只是道德的召唤和个别好老师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  《追光的日子》不单单是在歌颂教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剧情也揭示了家长在参与孩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观念。</p><p class="ql-block"> 譬如像任真家的家长认知问题,像高远家失亲重大变故造成的心理问题,像王放家父亲打压式的教育问题,像贾坤家的留守学生缺乏成长陪伴问题,像吴凯家母亲控制欲过强的压抑窒息式亲子教育关系问题,等等。</p><p class="ql-block"> 所以,呼吁家长在暑假期间尽量能抽时间和孩子一起观看该剧,一方面增加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了解、工作的思路方法的了解,然后做好孩子教育的配合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照剧情,查找一下自己在孩子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的不足和偏颇,以便孩子能愉快健康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