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来历 <p class="ql-block">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p><p class="ql-block">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p> 大暑三候 <p class="ql-block"> 古人将大暑划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总结出每一候当中相对应的物候现象,也就是大暑三候的“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p> 一候:腐草为萤 <p class="ql-block"> 一候,腐草为萤。《格物论》说:“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在古代,科学并不发达,那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人们只能以主观意识来猜测和推断。</p> 二候:土润缛暑 <p class="ql-block"> 《礼记·月令》中言“土润溽暑”,即土壤浸润,空气湿热--降雨多,土壤、空气湿度大,温度高,是农作物疯长的时刻。闻一多先生在《大暑》中写道:“我们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几多银丝的小葫芦,吊在藤须上巍巍颤,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象橄榄……”别具意趣。</p> 三候:大雨时行 <p class="ql-block"> 三候,大雨时行。《逸周书》曰:“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也是雷暴最常见、高温日数最集中、最频繁的时期。因此,大暑时节也是雷雨天气横行的季节。</p> 大暑的习俗 喝茯茶 <p class="ql-block">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p> 晒伏姜 <p class="ql-block">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待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p> 吃凤梨 <p class="ql-block">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p> 大暑养生小知识 大暑宜以清为补 <p class="ql-block"> 大暑应该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食物为主。其中补气清暑的食物有紫菜、番茄、冬菇、西瓜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选用太子参、西洋参、黄芪;健脾养胃的食物有薏米、赤小豆、南瓜等;清补的食物有绿豆、豆芽、黄瓜、百合、鸭肉、豆芽等。</p> 注意防暑要降温 <p class="ql-block"> 大暑的时候人们经常感到酷热难耐,潮湿闷热的天气极易引起中暑,因此防暑降温首先要注意室内降温,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如果出现了全身乏力、心悸、胸闷、口渴、头昏、恶心等症状,这多是中暑的前兆。应立刻去通风处休息,并喝一些绿豆汤、淡盐水、酸梅汤等。</p> 运动养生最可靠 <p class="ql-block"> 大暑时节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特点做适量的运动。像散步、游泳、爬山等都可以作为炎热季节活动筋骨的选择。小朋友们一定要在大人看护下去正规游泳馆游泳哦。</p> 大暑绘本推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魔法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暑—那达慕》</p> <p class="ql-block"> 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在这过程中慢慢找到与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节奏,或许,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生活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