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每日百科 - 2023年7月20日 “地出”,地球从月球史密斯海升起,国际月亮日

ORIOོNོ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者的话: </p><p class="ql-block">时间如梭,2021年9月启刊的《JS每日百科》(以下简称“百科”)转眼已一整年了。百科每天转载一张微软网站图片及其英文说明,将其译成中文,并配上音频和相关内容的译注,短视频及照片。其内容涵盖人文历史,古迹遗址,自然美景和动植物世界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微软网站和美篇等相关应用平台,更感谢朋友读者们的伴随,我们得以一起日日共窥万花筒般的奇妙世界;对部分读者来说,还可能对学习英文有所裨益。然而,世界实在丰富多彩,可供人们认识的知识无穷无尽。拿百科来说,不过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搬来一点点科普知识而已。作为编者,尤其我俩已古稀之年(上海中学63届校友),能力有限,即使天天搬,所搬也有限。举例说,百科中常常对当天的由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纪念或庆祝的重要日子和对象展开介绍,而每年这样的日子和对象就有三千三百多个,还不计算个别国家的纪念事件在内。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 “人生有涯学无涯” 固然很励志,但拿有限生命去学无限知识,最终只会人困马乏,铩羽而归。累积知识不是百科的主要目的,百科期待的是有益于开阔眼界,启迪人生,理性思考的作用;至少也能带给您快乐,多一点遐想或谈资。我们会继续乐此不疲,更愿与朋友读者们一起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去本美篇号查阅此前的《JS每日百科》,并欢迎评论和转发。</p> 开启今日百科之旅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0日</p><p class="ql-block"> “地出”,地球从月球史密斯海升起,国际月亮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按下面声波图标,在阅读英文时可同时听英文朗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文音频</p> <p class="ql-block">Earthrise across Mare Smythii on the Moon, International Moon Day, July 20, 2023 </p><p class="ql-block">We celebrate July 20 as International Moon Day, the anniversary of Apollo 11's Eagle lander touching down on the moon and the momentous first steps taken there by Neil Armstrong and Buzz Aldrin. Today's picture of our big blue marble hanging above Mare Smythii was taken by the one of crew of that mission 51 years ago today, but neither Armstrong, Aldrin, nor Command Module Pilot Michael Collins could recall which of them snapped the iconic shot.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Here is a view of the lunar surface. Moon Sea, Earth on Smith Sea. In fact, since the Moon's rotation period and revolution period are the same, the Moon always faces the same surface towards the Earth. Therefore, the earth seen from the moon always floats in the same position, and the rising scenery of the earth cannot be seen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Such "Earth Out" is taken from spacecraft and observation planes moving over the moon.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Only two dozen people have ever personally witnessed the Earth rising over the lunar surface: the crews of Apollo 8 through 17. Those 24 astronauts are also the only humans to leave low-Earth orbit and see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and only 12 of them walked on its surfac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出”,地球从月球史密斯海升起,国际月亮日 2023年7月20日 </p><p class="ql-block">我们庆祝7月20日为国际月亮日(Moon Day,译注1),这是阿波罗11号鹰号着陆器登陆月球以及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在月球上迈出的重要第一步的周年纪念日。今天悬挂在史密斯海(Mare Smythii,译注2)上方的巨大蓝色大理石照片是由51年前的今天执行该任务的一名机组人员拍摄的,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指令舱飞行员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都不记得他们中的哪一个拍下了这张标志性的照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您看到的是月球表面的风景,还有地球从月亮史密斯海上升起。实际上,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月球总是将相同的表面朝向地球。因此,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总是浮在相同的位置,站在月球表面看不到地球升起的风景。这样的“地出”,是从在月球上空移动的宇宙飞船和观测机拍摄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只有两打人(即24个人)曾亲眼目睹过地球从月球表面升起,他们是阿波罗8号至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这24名宇航员也是唯一离开近地轨道并看到月球“黑暗”面的人类,而其中只有12人曾在月球表面行走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译注1:月亮日(Moon Day)可以指两个事件。第一个是月球相对于太阳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9个半地球日。第二个是庆祝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日子,每年7月20日庆祝这一天。首次登月是1969年5月23日阿波罗11号任务的一部分。2021年,联合国大会宣布7月20日为国际月球日,庆祝各国在月球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译注2:史密斯海是位于月球近侧最东边赤道上的一处月球阴暗部分。它以19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威廉·亨利·史密斯的名字命名。其所在的史密斯盆地属于前海伦纪,而周围的地貌属于酒海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宽度),使其成为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也是相对于其母行星最大、质量最大的卫星。它比太阳系中所有已知的矮行星都大。月球是一个具有差异化岩石体的行星质量天体,使其成为地球物理定义下的卫星行星。它缺乏任何重要的大气层、水圈或磁场。它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为0.1654克,而木星的卫星木卫一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具有更高表面重力和密度的卫星。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公里,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它的引力影响是地球潮汐的主要驱动力,并且非常缓慢地延长地球的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为27.3天。在每个29.5天的朔望期内,月球面向地球的表面被太阳照射的程度从没有到接近100%,从而产生构成阴历月份基础的月相。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这意味着月球绕其自身轴旋转一周的长度导致其同一侧(近侧)始终面向地球,并且稍长的农历日与朔望日相同时期。由于视角(平动)的周期性变化,从地球上可以看到59%的月球表面。目前,最广泛接受的月球起源解释认为,月球是在45.1亿年前形成的,即地球形成后不久,是由地球和一个假设的火星大小的忒伊亚天体之间的巨大撞击产生的碎片形成的。月球地质年代在科学界划分为五个纪:前酒海纪、酒海纪、雨海纪(又细分为早雨海世、晚雨海世)、爱拉托逊纪和哥白尼纪。地质年代的时间分界根据月面上的重大陨石撞击事件、撞击频率与撞击坑尺寸。透过对月面取样的放射性定年,月球地质年代的绝对年龄已基本可知。由于与地球的潮汐相互作用,它后退到更宽的轨道。月球的近侧以黑暗的火山海(“海洋”)为标志,这些火山海填满了明亮的古代地壳高地和突出的撞击坑之间的空间。大多数大型撞击盆地和海面在雨海纪末期(大约三十亿年前)就已形成。尽管月球表面的反射率较低(与沥青相当),但其较大的角直径使满月成为夜空中最亮的天体。月球的表观大小几乎与太阳相同,因此在日全食期间月球几乎完全覆盖太阳。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月球在地球天空中的突出地位及其规律的周期为整个历史上的人类社会提供了文化参考和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语言、历法系统、艺术和神话中找到。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1959年苏联的无人驾驶月球2号航天器;随后,1966年Luna 9号首次成功软着陆。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的登月任务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该计划在1969年至1972年间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这些任务以及后来的无人登月任务返回的月球岩石已被用来对月球的起源、内部结构和随后的历史进行详细的地质了解。月球是人类唯一造访过的天体。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视频展示最早阿波罗8号1968年12月和以后飞船拍摄到的地球冉冉升起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