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兵分两路,同华、寿荣两位先生飞往智利北部的伊基克自由贺易区考察,我们则前往圣地亚哥以东的两个重要海滨城市比尼亚德尔马、瓦尔帕莱索增加对智利的感性认识。</p><p class="ql-block"> 此行考察的十几天一直是艳阳高照,今天却阴云密布,让人担心坏天气会影响好心情。陪同我们的王何兴先生说道,近段圣地亚哥一直在下雨,你们的运气应该算是好的……</p><p class="ql-block"> 车出圣地亚哥,就奔驰在著名的泛美公路上。说是高速公路有些名不符实,因许多地段中间没有隔离带,且到处是千疮百孔,也到处有人在补修。看来智利的公路交通与我国相比,起码差几个档次。王先生介绍道,智利的铁路不多,只在中部、南部约有7000多公里,公路是运输的主枢纽。然而,其首都至第三大城市的公路如此糟糕,真让人始料不及……</p><p class="ql-block"> 环顾公路两侧的山丘,几乎全是光秃秃的,至多生长一些无精打采的灌木丛。经过询问,才知道这里蕴藏着铜矿,而矿物与植物是难以共生的。王先生还告诉我们,智利国土长达4300公里,而宽则平均仅170公里,共分三个地貌特征:北部为沙漠,南部为热带雨林,只有中部为人口稠密、经济活跃的平原及浅丘区,可耕土地面积仅占7%。</p> <p class="ql-block">(长达4.75万公里的泛美公路通过圣地亚哥与两个滨海城市,距离为130余公里。)</p> <p class="ql-block">(公路两侧的山丘因蕴藏铜矿,几乎寸草不生。)</p><p class="ql-block"> 车行途中,感觉此时智利的气候让人搞不懂。如沿途目睹着大片开着紫色、白色花朵的林木,问王先生是什么树,不仅他不知道,连开车的智利司机也摇着头说不知道。直至看见一片金黄的油菜地,便猜想那是一片桃李花开,应该是春天;而路边的一片片黄叶凄凄的葡萄园,又似乎带有几份初冬的寒意;最怪的是沿途还能看到一丛丛黄澄澄的柑桔树,又象是硕果累累的金秋…… 我想问问王先生,恐怕他同样也搞不懂……</p><p class="ql-block"> 倒是眼帘中的比尼亚德尔马,似乎具有超前意识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尽管此时阴云密布,大海也阴沉着一副黑脸,然而全城到处是一片葱郁茂密,花团锦簇。最醒目的是一排排高大粗壮的椰子树,在微风中执着地摇曳着一股南国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比尼亚德尔马意为西班牙语“海边葡萄园”,因是重要旅游城市广种花木被誉为“花园城”,人口30万。)</p> <p class="ql-block">(总体感觉,比尼亚德尔马的城市风貌,比首都圣地亚哥稍强一些。)</p><p class="ql-block"> 坦白说,比尼亚德尔马给我的印象反差较大,直接说应该是贫富悬殊。在离海边较远的浅山丘上,挤满了杂乱无章的各种小棚房,档次不高且不说,主要是毫无规划,建造得格外随心所欲。远远看去,酷似一片以白色塑料污染为主的垃圾堆。而靠近海边的市区及富人别墅区,则规划与构建很有章法,既有现代的欧洲风格,又有优美的田园风情,从一定角度看甚至优于圣地亚哥。</p><p class="ql-block"> 来到市博物馆大门前,一尊高约三米的巨人石像引人注目。其表情怪异,显出一副目空一切的模样。王先生告诉我们,这是世界千古之谜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目前智利政府特批移出两尊,除了这尊之外,还有一尊作为珍贵礼品已送往西班牙。</p><p class="ql-block"> 作为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比尼亚德尔马风光迷人。沿着海滨大道的山丘上,一排排犹似梯田一般的别墅层层叠叠,在绿树繁花的掩映下显得雅致新颖。海滩边,紧一阵、慢一阵拍打着岸边的雪白浪花,与排排迎风摇曳的椰子树遥相呼应。盘旋在天空的群群海鸥等不知名的水鸟,与游弋于大海之中成群结队的海豹在兴奋地嬉戏着,感觉要比人类社会和谐得多……</p> <p class="ql-block">(比尼亚德尔马的海滨风光优美,成为富人居住的优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犹如层层梯田的别墅的设计理念是,让每个阳台都能沐浴着阳光。)</p> <p class="ql-block">(安置在市博物馆前的这尊巨人石像,来自智利以东3600公里之外的复活节岛。)</p><p class="ql-block"> 由于毫无规划的城市扩张,相隔仅9公里的瓦尔帕莱索与比尼亚德尔马早已联成一片,只是在相联的大道旁竖立一个不太显眼的标志牌予以表明。</p><p class="ql-block"> 王先生告诉我们,如果说比尼亚德尔马是富人的天堂,那么瓦尔帕莱索则似乎是多数穷人的困苦之地。因为这是个港口城市,居民的工作大部分与海员、司机、搬运工有关。自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他们的生活水准就一直每况愈下……</p><p class="ql-block"> 眼帘中,即便智利人不在两个城市之间设立标志牌,也能清楚地将其分开。瓦尔帕莱索的房屋建筑档次更低,更杂乱无章,感觉就是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形象。</p><p class="ql-block"> 驱车在城中漫游,只有两栋建筑物让我印象深刻。一栋现代建筑是国家议会大厦,其外观新颖别致,只是奇怪智利人为什么将国会大厦建于此地,王先生也说此举已招来不少人的非议。另一栋传统建筑为海军司令部,在停满各类船只的码头边,这栋具有古典型欧式风格的楼房引人注目,已引来不少游客前来观光……</p> <p class="ql-block">(瓦尔帕莱索为西班牙语“天堂谷”之意,人口80万,全国第三大城市,在十九世纪是环绕南美南端的重要海港。)</p> <p class="ql-block">(智利取得独立之后,便将海军司令部设于这座欧式建筑内,现成为瓦尔帕莱索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因次日要从智利飞往阿根廷,在瓦尔帕莱索的地标前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说不好人类算不算是万物之灵,前天我们还徜徉在大西洋之滨,而今天又来到与祖国遥遥相对的南太平洋。也许,这个世界的确如同一个地球仪一样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于智利圣地亚哥</p><p class="ql-block"> ——摘自拙作《浮光掠影南美行》(2001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