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珍贵唐贞观五年春雷李世民宫琴,清乾隆皇帝御笔题诗

大唐春雷

<p class="ql-block">发现珍贵的“唐代贞观五年”宫琴传世</p><p class="ql-block">原创 好瓷堂 好瓷堂 2023-07-08 22:29 发表于广东</p><p class="ql-block">发现珍贵的“唐代贞观五年”宫琴传世</p><p class="ql-block">郑瑞尧 唐健伟202212-202307</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四大名琴的记录,一为“号钟”,二为“绕梁”,三为“绿绮”,四为“焦尾”,因为年代久远这四大名琴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琴棋书画,琴为首,说明琴在文娱活动中的重要性,乐器来源于生活。但在古代基本是服务宫廷、士大夫、文人等,到了隋唐时间琴也在这时定型兴起。隋朝开设科考,琴曲蔡氏五弄与嵇氏四弄被列为进士考试的必考题目,琴文化自然随之大盛。</p><p class="ql-block">  由于科举考试的开设,琴才向读书人、甚至向民众普及,此时出现了独立的“文人阶层”。而“文人阶层”对琴文化极为酷爱,也成为了琴道传承的主要力量之一。</p><p class="ql-block"> 唐代斫琴艺术特别发达,涌现出雷氏世家、郭谅、张越、沈镣等斫琴名家。其中尤以雷、张之琴最为著名。《琴苑要录》中记载“唐贤所重,惟雷、张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而斫琴名家之佼佼者,当推蜀中雷氏世家。雷氏一门,名家众多,其最著名者,有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九人。而其中又以雷威最为有名。至于雷氏家族的第一辈为何名?目前难以考证。</p><p class="ql-block"> 从斫琴手艺发展来说,不会突然第一辈就出高手应该有一、二辈的传承才能迖到顶峰,这是事物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 现存著名的唐琴“春雷”、“九霄环珮”、“大圣遗音”、“飞泉”、“玉玲珑”等,都为雷氏所制。</p><p class="ql-block"> 福建宁德屏南郑瑞尧(他的祖先在清代中前期曾有过两代进士)祖传这一“春雷”琴,为连珠式,长121.5厘米,琴面为漆,漆色主色调为褐栗色,胎为桐木,木色淡灰,闻之淡淡香味。琴首作扁圆形,额宽19.5厘米,肩自三徽始作圆角,宽21厘米,尾宽15厘米,紫檀木岳尾,蚌徽,琴面弧度具较圆。通身外表髹八宝灰,八宝灰是把珍珠玛瑙珊瑚朱砂玉石,绿松石,红蓝宝石金屑鹿角等碾为细粉用水漂过极其细部分用漆调和成的。再上漆油,褐栗色这种色是唐宋琴的证据,非千百年不可能有,这是漆面受氧气的长时间熏陶而成。</p><p class="ql-block"> 杨时百先生说“唐代漆色久而转红”,又王世襄先生说往在美国见一琴名枯木龙吟,“通体现新栗壳色其色赤如新栗壳断纹隐起如蛇虬诚奇物也”。冠角也叫焦尾它的花纹愈朴拙愈古。</p><p class="ql-block"> 从琴头琴尾已脱落部分可看出厚重漆胎,整体有细密流水,梅花纹,蛇腹纹,龟裂纹、牛毛纹,项腰边棱圆意十足,池为23X3厘米,沼为9X3厘米,底板厚1厘米,龙池腹内刻有“大唐贞观五年”六字楷书款。由于角度问题,没办法拍到此琴内部刻款“大唐贞观五年”的清晰照片,有些遗憾。根据刻款“大唐贞观五年”古琴的特点,虽目前不能证实是唐代雷威所斫。但从琴的型制、材质、髹漆、纳音、开片纹等特点,完全可以推测是雷氏家族所斫。</p><p class="ql-block"> 据故宫博物院郑珉中先生论述唐代琴的腹内有刻款为宫琴特征。因本琴整体完整,尚未见有修复痕迹,“大唐贞观五年”刻款又是在琴的内部,因角度问题,很难看直接到。因此,除非先在材料上刻好款识,不然是不可能在制好后添上刻款的。所以,“大唐贞观五年”应是斫琴时刻上的款识。</p><p class="ql-block"> 唐琴琴头方大,额头圆润肩部较宽,纳音隆起略具丰圆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凤舌处理,形状椭圆大小适宜,舌弧度优美突出边缘较锋利,这也是唐琴特点之一,宋琴凤舌更且扁圆,突出边缘不如唐琴锋利,而明清以后的琴凤舌相较为笨厚些。</p><p class="ql-block"> 此琴龙池下方刻有犹如行云流水的行草“春雷”二字。</p><p class="ql-block"> 龙池上方清代乾隆皇帝行书御笔题诗一首,游平山堂即景杂咏诗:“去时春仲来春暮,真是春光马上看。只有风流贤太守,千秋名在碧峰端。北瞻昆轴广陵南,园倚虹桥镜影涵。设使武夷征故事,便当九曲自兹探。绿柳阴浓曲岸头,缓移画舸惠风柔。青琅玕馆凝神盼,谁道寻常竹有秋。侍御银牌赐老人,渴思使亦情真。可知半日行春舫,不为闲游为省民。暖香明艳正含嘉,几架云棚护惜加。不读庐陵欧氏序,谁知天下有真花。丽日轻风喜朗晴,麦田吐稙待秋成。今朝功德山头望,始觉吾心畅快生。御笔。”有的资料显示此诗是乾隆第五、六次南巡的期间写的,这样的说法也模糊不清,且目前找不到确切的证据,因此,不可全信。</p><p class="ql-block"> 据说此诗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平山堂时所作,乾隆书法字体符合二王书法气韵,此时书法笔画流畅,笔划深浅宽窄变化,自然飘逸,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诗后有御笔二字落款。推测此书法是乾隆皇帝自己刻下的,然后由造办处工匠填(炝)金而成。目前金粉已有部分脱落,这也是老化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乾隆1751年第一次南巡,随兴作诗是乾隆的习惯。此时他已经42岁,已经当了18年的皇帝,应该很成熟的了!以此琴髹漆工艺及腹内“大唐贞观五年”刻款,对照郑珉中先生论唐琴雷琴特点、刻款等,时代风格也比较突出。</p><p class="ql-block"> 那么,此琴是否到代?为弄清古琴的确切年份,送科技年份检测,经“MG2019多频谱年份检测仪”检测,此琴是631年所斫。刻款年份与实际年份相符!</p><p class="ql-block"> 631年正是唐代贞观五年,故此琴推定为“大唐贞观五年”的宫琴。</p><p class="ql-block"> 经“MG2019多频谱年份检测仪”检测此琴上面刻的“御笔”诗,确定是1753年所刻,1753年是清代乾隆18年。也是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二年后,于1753年在此琴刻诗符合逻辑。</p><p class="ql-block"> 清宫档案记录当年乾隆皇帝收集历代天下名琴二十四床,从一到二十四有编头等几号编码(前些年北京某拍卖行拍卖一床宋徽宗御制松石涧意为头等三号。因头等一,二号档案,也由于战火、资料失落而无法查证)。</p><p class="ql-block"> 以此推测此琴后来被乾隆帝御定为头等“春雷”一号古琴。对照各博物馆关于唐琴雷琴时代特征,以及此琴各种特征均符合唐代雷琴特征;且有乾隆皇帝御笔题诗加持此琴,说明此琴是大唐贞观时期的宫琴。科技年份检测,还原历史。</p><p class="ql-block"> 根据郑珉中先生鉴定唐琴及雷公琴应从木质、型制、声音、片纹、槽腹、款识等时代风格特点,此琴均符合,特别是音质方面雷琴重实,声雄及金石绕梁之音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音质松透与琴的年龄有关,琴有四善九德,善为苍,松,脆,滑。九德为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四善指琴材说明,九德指音韵。</p><p class="ql-block"> 郑珉中先生对故宫所臧四床唐雷琴论述特点,项腰内收部位上下边沿作成圆楞,将边线移向中间,使其与肩尾边侧的厚度协调,因琴厚度较大故将额下底板由轸池向外斜出迖到减薄的目的,使之与两侧厚度一致,这也是唐琴独具时代特点。</p><p class="ql-block"> 宋代期间鉴赏雷琴:“琴面圆润、古朴,岳山高而弦距琴面适中,琴弦无拍面抗指之病,早期雷琴纳音高起开圆沟,音重实温劲,声韵雄远,清雄沉细如击金石雷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徽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绯徊不去乃有余韵”。</p><p class="ql-block"> 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载,“漆器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等多种,其中蛇腹断最为常见,其特征为“断纹较长,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即近似大蛇腹部鳞片纹,几乎都是古代所制。因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将琴面的漆层开片纹称为“断”,见“漆器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等多种,其中蛇腹断最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因此,后朝各代都将琴面漆层开片称为“断纹”,其实这是漆层的“开片纹”。毕竟漆面老化开片,只是漆皮表面不深的“裂”,并没有实际的“断”,称为“断”不实际,也太过夸张。如果真的“断”了,估计琴废!看来古人在鉴赏古物的时候,用词也不一定很恰当。</p><p class="ql-block"> 大片纹之间、两侧都有各种细小片纹,另外,开片纹中间粗两边细,是古人在鉴赏古琴时有所云的“剑锋”(这点较难理解)。漆皮经长时间接触空气中的氧气产生氧化、以及长时间随气温热胀冷缩的不停折腾,形成了开片纹。片纹像沟壑,沟的二边会有微微翘起,如经历几百、上千年的沟边会翘得高一点。开片纹是漆皮老化现象之一,这些在显微镜下一览无遗。</p><p class="ql-block"> 开片纹也有伪造,有的用小刀刻画琴面漆皮,有的是在冬天用火将琴烤热然后用雪覆盖,用人为热胀冷缩方法,让其急速开片,这样折腾的片纹一般不会产生“剑峰”,较平,呆板无味,容易辨别。</p><p class="ql-block"> 此琴历经1392年,保存完美,非常珍贵,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悦耳、怡情、愉心的藏品。郑氏家族,历尽艰辛,艰难保护此琴二百余年,其传承精神非常可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1大唐贞观五年款古琴正面</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2大唐贞观五年款背面刻有乾隆御笔诗及春雷</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3经“MG2019多频谱年份检测仪”检测确认是631年制作</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4刻有“春雷”二字</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5刻有乾隆御笔诗</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6御笔诗经“MG2019多频谱年份检测仪”检测确认是1753年刻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