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笔底明珠无处卖,写段逸事寄小平(这小平是东北的一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p><p class="ql-block">The Brothers Four《Green Fields》 https://c6.y.qq.com/base/fcgi-bin/u?__=4FmM3fncWrpu @QQ音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7年,邓小平一家从西山25楼搬出之后,搬进了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5号院。这座院子里有两棵松树,枝叶交织,难分彼此;邓家的儿女们认为,这两棵树象征着父亲邓小平和母亲卓琳相依相伴,他们俩人一生无论逆境顺境都是不离不弃;又因为父母两人属都同属龙,他们的儿女都称这两棵树为“双龙树”。</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住的米粮库胡同的房子是一个两进的院子,外表看没有什么更特别的,一进的外院子是邓办的秘书、警卫、司机和其他办公人员的地方;二进的院子里面住着邓小平和邓家的家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院子里古树参天.,</span>整座院子东西长约七、八十米宽,五十多米深,面积大概为五、六亩地;也有说十几亩地的。</p><p class="ql-block"> 1977年7月17日,邓小平正式的复出,恢复了他之前党政军的一切职务,这就是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他再度重返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他的这趟“三起”,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邓小平。</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在“三落三起”的时候,虽然他逐渐成为第二心领导核心的核心人物,但他没有再住进中南海。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调入北京,入住中南海,他先后出任过政务院(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刘少奇、和陶铸一起被打倒。</p><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秋天,被下放到南昌郊区的一家工厂参加劳动改造,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一些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3年2月,邓小平也回到了北京,随后,恢复他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十个月以来的工作,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重视,不久,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方面是协助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的工作,一方面是协助叶剑英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7年7月,邓小平的复出,他从分管科技、教育的副总理,从甘当“后勤部长”,到后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划出的政治人生轨迹。这也是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段历程。</p><p class="ql-block"> 1977年的夏天,邓小平搬出西山25号楼之后,就搬进了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一座院子里,在二十年间,邓小平夫妇和子女一直都在这里居住,直到他去世。</p><p class="ql-block"> 院子种了不少花、草、树木,院子里种了些石榴树,到了秋天,果实累累,火红的石榴绽开裂口,露出一颗颗石榴籽,红白相间,像宝石般晶莹剔透;还有核桃、柿子、海棠、葡萄…果子熟了的时候,引得小鸟、鸽子、灰喜鹊常来光顾。邓小平喜欢芍药花,他认为芍药花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入药;邓小平也喜欢吃自己院子里长的柿子。</p><p class="ql-block"> 院子还种了三棵雪松,还有几棵白皮松,英姿华贵,伸向蓝天。那两棵油松,长得拙朴、苍健,当北京的冬天树木萧索的时候,雪松还是绿的,院子环境清静,邓小平每天都在院子里散步,特别是1989年之后,邓小平退休了,他每天上、下午都在院子里散步,有时候是家人陪着,有时候是身边的工作人员陪着。</p><p class="ql-block">(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07-20 23-39</p><p class="ql-block">岛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