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面塑

蚊子

<p class="ql-block">  面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俗称面花是一种以面粉、蜂蜜、甘油为原料制成熟面团。</p><p class="ql-block"> 用手和专业工具将其捏塑成动物、景物、器物、人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面塑材料的与时俱进已拥有了防裂防摔防霉防晒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从色彩使用到人物造型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面塑在新时代仍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民俗使生活充满了神秘和乐趣体通过一双巧手捏、搓、压、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一个个色彩斑斓、干姿百态的造型跃然而出这便是传统手工的独特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本学期小朋友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先观察作品的步骤、形状,利用面塑刀和通过揉、搓、捏、压、切等手法来制作作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看看本学期小一班小朋友的作品吧!</p> <p class="ql-block">🌺作品——《建军节》</p> <p class="ql-block">建军节作为中国的重要节日,让幼儿通过面塑形式了解建军节,感受国家的力量和军人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作品——《一枝竹子》</p> <p class="ql-block">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即国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p> <p class="ql-block">🌺作品——《中国龙》</p> <p class="ql-block">龙的寓意</p><p class="ql-block">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作品——《端午节》</p> <p class="ql-block">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p> <p class="ql-block">🌺作品——《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遗存主要发现于郑州商城,商代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作品——《母亲节》</p> <p class="ql-block">母亲花,一般是指母亲节献给母亲的花。在国人很多人眼里,母亲之花当指康乃馨。在中国在数千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母亲之花,那就是萱草。古时的中国游子在远行前,会到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供母亲欣赏,以表孝心。希望亮丽的萱草花给母亲精神慰藉,忘却思子之愁。</p> <p class="ql-block">🌺作品——《拨萝卜》</p> <p class="ql-block">《拔萝卜》这个故事最早是由俄罗斯的阿尔克谢·托尔斯泰所写,是一个真的很幽默的民间童话,很适合五岁以下或者刚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孩子。故事的结尾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作品——《基础技法》</p>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开设面塑课程,不仅注重幼儿的制作技能锻炼,更注重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手捏出自己喜爱的事物,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面塑文化,提高他们对面塑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感知、体验、发现、创作中收获快乐,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p>

面塑

作品

幼儿

母亲

建军节

萱草

粽子

甲骨文

本学期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