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第一园“瞻园”

兔气扬眉

瞻园始建于明初嘉靖年间,是南京现存最古老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园取景地。 如意石。东侧的“如意峰”,主体高3.28米,因外型酷似古吉祥器物如意而命名。“吉祥”、“如意”两峰,与银杏、桂花、芭蕉、淡竹等配植,组成以粉墙为背景的优美画卷。 吉祥峰。西侧的“吉祥峰”,主体高3.75米,由两块造型如羊和象的山石组成,寓意吉祥,且外形既如“吉”字,又如昂首唱晓的雄鸡,“鸡”、“吉”同音,以湖石造型命名且音同形似,意趣妙哉。 仪门。仪门前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横匾,郭沫若先生题写。 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西瞻园有南假山、静妙堂、西假山、北假山;东瞻园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水院、草坪区、古建区等景点。 南假山。南假山的假山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进入假山内还可看到暗处有仿自然石灰岩的溶蚀景观,悬坠了几块钟乳石,造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山水景观。 静妙堂。室内以隔扇划厅为南北两鸳鸯厅。厅南建月台与坐栏,可观水池游鱼与南假山景色,为瞻园观景西瞻园全貌。 静妙堂南面穿过洞门可以见到古紫藤和群玉峰。 古紫藤。这是一株植于明清时期的紫藤,距今已经有百年历史,它枝干遒劲,古拙苍劲,盘根错节,宛若苍龙盘旋而上。 大观园。静妙堂厅北为大观园。87版《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一幕就在这里取景。 群玉峰。在“静妙堂”北,广庭阔地,倚梧桐树立着一太湖石,石娟秀玲珑,挺拔峭立,这就是“群玉峰”。此峰石古朴俊雅,上部镌“群玉峰”三隶字,虽已年代久远,但仍能依稀看出。 玲玉峰。立于静妙堂西北的花坛中,其名刻于石上,为明代遗物。玲玉峰为残损之石,但峰形依然。其顶部和底部有修补拼接痕迹,但接痕处经风化后已与原石浑为一体。 凤味石。玲玉峰旁立有一石,上有清人风格的隶书“鳳味”二字,署名为“冯翼”题写,左侧的字迹已无法辨识,但字样疑为“孙啓椿刻”。 回廊。回廊横贯瞻园东西南北,蜿蜒曲折,欲断又连;曲径通幽;似阻又通。回廊中有曲廊、水廊、雨廊、叠落廊等等,特别是木香廊,为旧十八景之一。园中长廊与点缀其间的楼台亭榭组成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可避风遮雨,成为瞻园一大景观。<br> 扇亭位于静妙堂北面的高坡上,因其形同折扇,得名“扇亭”。扇亭是瞻园的一大奇迹,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空调建筑--铜亭,是最早的取暖设备。 西假山。横贯瞻园的西部边缘,该山以泥土为主,仅水边用湖石堆岸。 山上的方亭面积约为20平方米,是瞻园最大最精致的亭子,因亭前遍植松竹梅,故名岁寒亭,亦称三友亭。 岁寒亭。沿山间幽径继续向北行走,山坡上有岁寒亭,亭前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此亭由此而得名。该亭大部分隐于草木之中,游人跋山涉水游进至此,稍有疲乏的心情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从远处眺望,此亭又与周围山石,植被以及北池的池水紧密相容。形成一幅结构紧密的古典山水画面。 三友石。“三友石”立于岁寒亭旁的竹丛中,形成竹石联盟,其名也刻于石上。此古石体量不大,但疑为地壳变化遗存。 北假山。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成,是全园的制高点。西为土山,北为石山。两面环山,东抱曲廊,夹水池于山前。山中还有著名的普静泉,水面清澈澄静,宛若明镜。在水池的北部,有一座紧贴水面的石平桥,沟通了东西游览路线。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 北假山的东侧,有一组小型湖石,为旧湖石组合成群,中间一块上镌刻有“拜石”二字。中部南侧,立有一座太湖石立峰,玲珑古秀,体量适中。石身左侧下部镌刻有“指月峰”三字。中部东侧较矮在一湖石,石身上镌刻有“倚云”两字。 观鱼亭。观鱼亭(其实说是水榭更确切)临水而建,与“岁寒亭”隔池水相望,成为对景。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题写了“观鱼”的匾额。 百年虎石碑。瞻园的观鱼亭入口处右边墙壁上有一巨形草书"虎”字碑。 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犹如一只猛虎在咆哮,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虎”。“虎字碑是瞻园的镇宅之宝,是明朝德高道人一笔挥就,这虎字里暗藏玄机,虎字里藏有四个字:富甲天下。当年为乾隆所看中,他想带走,可惜它镶嵌在墙中,如硬拿走就会破坏这里的墙体,于是他让人拓下“虎”字,张挂在宫中。<br> 薇亭。北假山顶有薇亭,穿过薇亭,沿着回廊可以去到北园主景区。北园主景区由主厅堂“环碧山房”和两层五楹的“逐月楼”、“抱石轩”、“画舫”、 “春波亭”、“稊生亭”、曲廊、海棠门以及中部的水池及东北的假山等建筑组成。 逐月楼。为两层五开间歇山式建筑。楼阁位于园林的正北端,为清代文人袁枚《瞻园十咏》所咏之北楼。 抱石轩。假山上建有一座长方形敞轩,因落石而建,得名“抱石轩”。“抱石轩”为小三开间卷棚屋顶之敞轩, 置于水池以 北假山的山腰处,表达“抱石轩”的含义。轩内北墙上辟有一框景窗,把窗外的竹林框成一副立体的图画。静坐轩中,可慢慢欣赏外面的风景。 稊生亭。位于“抱石轩”的东侧,亭为六角单檐攒尖顶,亭阁建在假山之上。稊,为新生的柳芽或嫩柳条,因为此处曾有古树枯而复生而得名。<br> 佛掌峰。佛掌峰主峰南侧有层层迭落流泉飞瀑,沿山体而下,淙淙泠泠,天籁之声不绝。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山上有流泉淙淙不歇,山下石间植柳、竹、松、石楠等,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 春波亭。位于逐月楼东南方,临水而建,四角攥尖顶挑檐飞翘,四柱用美人靠相连,四面通透。人们坐在亭中,可隔水欣赏对面戏台上的精彩表演。 画舫。春波亭和画舫,这就是北园的中景,是北园的重要景观。船舫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一种建筑样式,拙政园“香洲”、退思园“闹红一舸”、豫园“亦舫”,都是园林经典之作。 舫首开敞,筑一小月台,可品茗赏景。舱中落地花格窗,造型古朴 高雅,装修精致。画舫丰富了景深,亦起收景之作用。 船舫上“盈盈一水间”的匾额由清代书法家杨沂孙题写,落款处有“月溪七兄大人雅属/滨石杨沂孙”字样。“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选自南朝萧统编《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佚名的《迢迢牵牛星》一诗。 曲廊。游廊连接船舫和临风轩。游廊不仅是联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划分空间,组成一个个景区的重要手段,在廊与水面、边景、山石等之间错落有致,此起彼伏,使得园内画面层次感十足。 临风轩。船舫的西面是“临风轩”。轩内“临风”匾额的落款是向守志。向守志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临风轩。楹联“头上明月曾照,墙左秦淮百代风流;窗外红花尽染, 襟前瞻园十分春色。”由著名画家莫静坡撰书。 海棠门。透过海棠花洞门可以前往东瞻园的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和古建区。 景徐堂。据说是当年布政使衙署的官舍。 雪浪石。景徐堂院内有一块“雪浪石”,这块雪浪石宛若一团雪花,经过阳光自东向西的照射,渐渐融解成大小不同的小溶洞。石之反面,则形成一条条斜纹,恰似一道道雪浪。此石可四面观。石上的溶洞与斜纹有透视感和动态感,构图与方向均有虚实的变化,每个剖面都有变异,每个角度都给人以一个新的景观,古朴典雅,耐人寻味。苏东坡酷爱收藏名石,名其室曰雪浪斋,苏东坡在《雪浪斋铭引》中写道:“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雪浪石左侧镌刻“东坡居士书” 延安殿。瞻园在明代称为徐达府邸,清代为纪念徐达,在瞻园修建了延安殿,作为徐达的家庙供奉,新来的官员上任都要祭拜一番。 甘棠楼。“甘棠”语出《诗经》。在清代文人咏瞻园诗中,多以“甘棠”喻布政使及其惠政。 素心斋。斋门口挂着源于清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的一副楹联“襟怀朗似当天月,气味清于着露兰”,映衬着庭院中扶疏的假山、桂树、红枫,愈发显得志趣高洁,不落俗套。 兰台石。位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一侧的院落中,绿树环抱,湖石矗立其中。石身的一侧,镌刻有篆体的“蘭臺”二字,为易家胜书写。由错落有致的峰石,幽雅清香的兰草,蜿蜒曲折的小径组成,伫立庭内,可闻幽香兰花,可观峭拔峰石,意境深邃,回味无穷。<br> 枣苑。五株枣树,一座假山,竹石花木,幽静娴雅,是一处过渡庭院。穿过枣园可以到达东瞻园的水院景区。 千壑峰。湖石上的每一条缝隙、每一个洞孔犹如高山沟壑、纵横交错。复建的瞻园部分也秉承了瞻园“园以石胜”的特色。像这样体态完整、大体量的太湖石是非常难得一见的,让这些珍贵的太湖石在瞻园安家落户,烘托出了瞻园石奇水幽的秀美景致 牡丹台。倚南墙耸立湖石与石笋,台前有一株牡丹,名“绛沙笼玉”,为牡丹中的上品,已有百年历史。牡丹旁还植有芍药、腊梅、红枫等。 牡丹台的鹅卵石拼花非常讲究,中间牡丹盛放,左右丹凤相绕,一幅富贵繁华之景。 老树斋。曾经的“瞻园十八景”之一“老藤化虬”。小楼、短廊、廊架、偏房,一株榔榆树,一处小庭院。门前有镌刻有“老树斋”三字,为明代文徵明书法集字而成。 老树斋院子地下的鹅卵石拼花非常讲究,中间花盆里长着像万年青的植物已结果,四周有四只蝴蝶等。 红枫院。红枫院的回廊呈人字形,中间往上走的就是到翼然亭的;左边是到老树斋的;右边是到延晖亭的。 一览阁。水院的中心为二开间歇山顶二层楼的一览阁。阁匾额系张爱萍书写,坐北朝南,居园最高处,登临可远眺近览,全园尽收眼底。 延晖亭,位于一览阁的东南方,碑廊转角处,歇山卷棚顶,八角形。每当夕阳西下时,最后一抹余晖总会在此消失,因此而得名,意为延迟太阳的光辉。 水院是一座由碑亭长廊环绕而成的江南园林,“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尤为集中。一览阁前是荷花池,湖石叠岸,呈长条形。清风徐来,荷花摇曳生态,1992年,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在南京瞻园取景,水院就是片中的白府。 跌落廊。也是瞻园的碑廊,廊中部最高处与延晖亭和一览阁隔水相望,横贯全园南北,长有100米。碑廊中有古碑和新碑数十通。古碑为当年江宁布政使记述了瞻园的历史沿革,以及历次的维修情况。<br> 跌落廊旁边是草坪区。草坪北为一高出地面1.35米小亭,其飞檐翘角似鸟翼,名翼然亭。 翼然亭。翼然亭是瞻园旧十八景之一。登亭远眺,园内景致尽收眼底,成为瞻园东区的最佳观景点。 从翼然亭沿游廊往南,可以到达花篮厅。花篮厅,面阔三间,面积54平方米,室内梁柱、檩枋细致精巧,悬空的两根垂莲柱下端,雕刻成花篮形状,即以此为厅名。 花篮厅南侧为落地玻璃槅扇门,东侧与“籁爽风清堂”相通,室内空间透过玻璃与庭院景色互相渗透,游人视野开阔,置身内外均可悠然自得。 簌爽风清堂。西侧与花篮厅连接,南部为小院,地面有鹅卵石组成“花阶铺地”图案。堂内悬挂有“籁爽风清”匾额,为沙孟海先生九十岁高龄时题写。 飞龙峰。“飞龙峰”为状若龙腾的叠石艺术作品,因其山巅有双峰相对,又有“二龙戏水”之名。 飞龙峰立于“籁爽风清堂”的庭院中,相传为明代徐九公子的南园旧物,也曾是太平天国信王洪仁发府中的石景。1998年,因信王府拆迁,此峰被迁至以石为魂的瞻园。 迎翠轩。现在是“刘敦桢与瞻园”展厅。 致爽轩。沿游廊而行,游廊的尽头是“致爽轩”,“致爽轩”的东北是桂花院,院内植有金桂三株。 仙人峰。仙人峰是南门后庭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仙人峰是瞻园名石的代表,为江南园林山石之珍品。相传为宋徽宗“花石纲”遗物。 倚云峰。是一块突兀灵秀的太湖石,在花篮厅东南角的桂花丛中,和仙人峰齐名。 招鹤峰。为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别业栝园遗物,峰高3.61米,重数吨,正面凿有海水纹,体态古拙,意境古朴。招鹤峰上还镌刻有明代沈周、吴宽、钱福等名人诗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