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布泊720场区</p> <p class="ql-block"><b>永远的720</b></p><p class="ql-block">这里曾叫七二零</p><p class="ql-block">核试指挥在其中</p><p class="ql-block">千军万马战戈壁</p><p class="ql-block">与天与地去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帅将军和士兵</p><p class="ql-block">都在这里有身影</p><p class="ql-block">为了铸造核盾牌</p><p class="ql-block">无私奉献不留名</p><p class="ql-block"> ——马兰战友</p><p class="ql-block"> 2023.7.20</p> <p class="ql-block"><b> 老兵遇新兵</b></p><p class="ql-block"> 新老相遇把礼敬</p><p class="ql-block"> 致敬男兵和女兵</p><p class="ql-block"> 多少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多少故事在军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兵曾是电话兵</p><p class="ql-block"> 业务熟练技术精</p><p class="ql-block"> 牢记使命与初心</p><p class="ql-block"> 确保核试最畅通</p><p class="ql-block"> ——马兰战友</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我服役在马兰基地通讯团五连,有一天突然被抽调去团第四届战士业余演出队。临时团队里都是各个连队抽上来的战士,干部少战士多,老兵、新兵、男兵、女兵 ,约有30多人团队初分为演员和乐队两个班。在那个特殊时期,部队文化生活非常枯燥,基地为活跃军营生活,下令要求基层单位组织战士业余演出队,配合核试任务。</p><p class="ql-block"> 自编自导的小节目给基地官兵送去精神食粮,这样部队就有了除电影之外还能观看文艺节目与配合体育活动等文化娱乐,使整个基地军营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 通讯团这届演出队导演由68年陕西老兵董贵生担任,他入伍前已是地方文艺团体的骨干和名演,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入伍后,为团队乃至整个基地的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多才多艺的他不仅懂绘画、表演说唱,化妆编导,戏剧功夫,绘制天幕的才艺,自己写曲音乐、戏词等等。</p><p class="ql-block"> 记得董贵生和刘宝华一起给我们编排了一个越南小舞剧《送粮路上》,舞剧的内容是反映游击队三名女战士克服艰难险阻,将军粮送至前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舞剧中音乐🎶和唱词,舞蹈动作编导,武打场景等,都是两位大哥手把手教我们。我有幸被选中演剧中游击队员(甲),舞剧中女游击队长由70年兵王志平担任,胡霞小战友担任游击队女队员(乙),越南雇佣军头目由70年兵李宗林担任。</p><p class="ql-block"> 李宗林可是这届演出队主要男演员之一,他高挑的个头,黑坳的皮肤,平时烟瘾特别大,并且嘴唇都被烟油熏得呈黑紫色。</p><p class="ql-block"> 重要的是,他从小习武有一定的武功底子,能拿大顶、翻跟头,他的后空翻动作作的非常漂亮! 腰部力量超好! 我们大家送他绰号“大软腰”! 这是他作为普通战士难得的一技之长! 在节目里艺术功夫明显展示在观众面前,给大家留下很深刻地印象……剧情需要由他表演雇佣军头目。</p><p class="ql-block"> 志平姐姐个子不高稍有点胖(结实的胖哦!),可她跳舞动作很轻巧且优美,给人感觉很轻盈! 胡霞战友个头和我差不多高,她舞蹈动作麻利,舞姿标准,学得快。而我在这个舞剧中有些动作学的不好,表现很肉不到位。比方说三人躺在地上有个动作打脚组,(双腿抬起一个交叉动作,马上鲤鱼打挺起身站立),我每次做的不干脆托泥带水,为这没少挨批挨训,一气之下我把辫子剪了向导演和队长示威,那时真是耍小孩子气太任性! 本来剧中需要越南妇女留长发,当队长和导演看到我辫子没了已经晚了,愣了,说你怎么把辫子剪了?大家惊讶的同时我一句话没说扭头走了,心里算是出了口气。</p><p class="ql-block"> 剪掉的头发无法接上,短发又不好表现剧中人物,导演想了办法只好让我扎上头巾掩饰。</p><p class="ql-block"> 这场演出去了720哨所,记得那天战士们动手搭作简易舞台,由于是黄土刚夯好的表演台踩在上面有浮土,差地毯,怎么办?720哨所的战士尽然想出了用白色帐篷铺在地上当地毯的办法,帐篷的四个角用铁桩临时固定,做到尽量铺平避免演员拌倒摔跤。艰苦条件下无人有怨言,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马兰兵!</p><p class="ql-block"> 演出开始了,剧中唱词腔调我至今还能记得: “身背着粮袋奋勇前进,支援前线打敌人,粮食送到前沿阵地,不怕任何困难和艰险。”曲调也还能哼唱呢!</p><p class="ql-block"> 突然三名游击队员正面遇敌,我作为游击队员甲,与李宗林扮演的雇佣军头目对打,舞蹈动作给我设计的是飞起一脚将敌头目手中盒子枪踢掉! 并给他一枪,然后李宗林中弹一个后空翻倒地,我们三名队员上前将他击毙。没承想我这一脚飞出时被地上帐篷布拧拌了一下,踢时用劲大导致布条草鞋带挣断,鞋子嗖的一下飞出,去了台下观众席,妈呀!战士们顿时笑的前仰后合。我愣了,但脑子马上反映过来,这是出舞台纰漏了,心里告诫自己可不能慌!一定要镇静,继续表演!光着一只脚一直将舞剧表演到结束。尴尬让我灵活化解掉,台下送来掌声不断,下场时大家都围上来又说又笑。这次演出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一次来720哨所时是参加基地演出队的事了。 </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核试任务基地政治部都会下令要求基地演出队进场,大概算了一下每年进场慰问基地演出队能达十次以上。每一次为兵服务都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每位战士都感到无上的光荣! 就像国家一级作家(一级文化创作)彭继超创作的《8023最光荣》歌曲一样,8023无上荣光!</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像以往一样很普通的一次演出,刚结束演员们正在准备卸道具,卸妆。这时,只听队长给大家说:“演员们先不要卸妆,两位炊事员战士因为给大家准备午餐刚才没看上演出,大家准备一下马上加演一场!”</p><p class="ql-block"> 这时战士们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不一会儿就上好了舞台道具、干脆利索。还不是吹的,真有点乌兰牧骑的味道呢!</p><p class="ql-block"> 节目单只把两个大节目进行了删减,其它没落下一个整台晚会又重给两位战士演了一遍,这时两位炊事员感动的说:过意不去饭菜都凉了,我们大家说为兵服务就是我们宣传队员的宗旨和责任! </p><p class="ql-block"> 这时,战友杨连民突然提高嗓门对我们说,大家注意没有啊 ?刚才两个炊事员低着头看完的节目,真的! 啊!大家全笑了,(124工兵团全是男兵)战士进入核试验施工场地很少看见女兵,小战士们因此害羞脸红,根本不敢抬眼瞅女兵呀!</p><p class="ql-block"> 难怪有人戏说:场区的蚊子和苍蝇都是公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可爱可亲的小战士,朴实的普通一兵。</p><p class="ql-block"> 50年过去了,在720场区演出的两个小故事记忆犹新,常让人回味时会笑出声来。时逢八一,难忘军营,梦回马兰!</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