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 边

龙抗病

<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塘边,不是池塘的旁边,而是一个村子,一个永新县沙市镇的古村。</p><p class="ql-block"> 塘边村位于永新县西部,沙市镇的南面,村舍成一字型排开,形成典型的南方村落。村子距县城26公里、镇政府4公里,现有4个自然村6个村小组,265户1060人。</p> <p class="ql-block">  村庄起源于宋朝末年,一对以养“广鸭”(群鸭)为生的徐氏夫妻,带着四个儿子,从南昌一路逆水而上,行至澧田的夏幽,见水面开阔,水草丰富,便停下脚步,在此安营扎寨,定居养鸭。</p><p class="ql-block"> 谁知好景不长,经年闹洪灾,为了生存,也为了发展家业,徐氏夫妇便从夏幽迁居到拥有20多口水塘的地方,选择池塘旁边的一块空地搭棚住下,“塘边”也就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塘边,确是在池塘的旁边,名副其实,不仅水塘多,而且大小不一,白天水面波光粼粼,晚上如镜子一般,是一个地理风貌非常奇特的地方。一条从洛溪方向奔涌而来的山溪水,到此便形成状如“秤钩”的小河流,小河穿越一口口池塘,滋润大片沃土,流向远方……人们望景生义,将小河流称为“秤钩弯河”。这里不仅适应放养鸭子,而且适合种植水稻和其它农作物,徐氏夫妇便安居下来,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孩子相继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老大定居塘边;老二定居塘边江边屋;老三起初定居塘边大屋里,后因人多田少,一部分迁回到夏幽;老四因做生意徙居湖南耒阳。</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口增多,建房的需要,塘边村的池塘慢慢地减少,到后来只剩下大屋里组一口大池塘和三口小池塘。2017年,对大小池塘改造成了一口数十亩的池塘,池塘四周筑起了堤坝,种上了垂柳,塘边村也变美了。</p> <p class="ql-block">  人口的繁衍和家族的兴旺发达,塘边村一栋栋聚会议事的祠堂也拔地而起。先后建成了徐家大祠、长房祠、三房祠等12栋祠堂。尤其是徐家大祠,即徐氏家族的总祠,气派辉煌。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塘边48栋民房、7栋祠堂,徐家大祠也未能幸免。三房祠曾驻扎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31团团部,现恢复并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塘边的祠堂,包括民宅,都属庐陵建筑风格。三房祠青砖灰瓦,三栋连檐,坐落在塘边东面的大屋里组,坐南朝北,气势沉稳而大气,长约33米,宽约12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堂前由8根圆立柱支撑,形成一个祠廊,分三门进入。前栋左右各五个马头屋檐,后栋左右各两个,中间的连栋,筑有小屋檐,成弧形连接前后栋。</p><p class="ql-block"> 祠堂前厅设有一个椭圆型天井,便于采光和屋面排水。天井边沿由麻石砌成,暗沟贴近井底,水从暗沟流出,既实用又科学。前厅的四周设有走马楼,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楼栏雕有各种做工精致的花鸟图案。前后厅中间用一堵拥板相隔,两边各有一扇用麻石砌成的圆形拱门通往后厅,遇到需要时,也可将拥板拆开直接通往上厅。</p><p class="ql-block"> 拥板的背面是一个U型天井,井沿也用麻石砌成,并砌有三层台阶至厅堂,后堂的上席也是拥板隔着,左右各有一门,通往灶房及左右两间厢房。堂内顶部有正六边形阁楼式吊顶,图案简约而又秀气,且大气明了,很有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  在古时,祠堂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及家族的兴衰与荣辱。那么桥和寺庙呢?是否含有人性的“善恶”与“美丑”。</p><p class="ql-block"> 塘边村的古桥不多,但桥的事迹却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行善好施。好星桥就是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 好星桥,建于清光绪年间。古时塘边称钩弯河的对面有一个叫横家村的小村庄,塘边一家公子看上了横家村一位姑娘,因没有架桥,徐公子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趟过河去与横家姑娘相会。有年中秋节,徐公子不小心滑到了河里,摔烂了手提的礼品不说,衣服也弄湿了,搞得十分狼狈。在对岸迎接的横家姑娘看到这一情景,是又心疼又埋怨。她对徐公子说,你家里有钱,怎就不在这里修座桥呢?在姑娘的要求下,徐公子不出几日就在这里建了座桥。横家人为感激徐公子,便取他名字里的一个“星”字,称为“好星桥”,意寓“好心桥”。辛亥革命前,横家村发生一场瘟疫,所剩人家就悄悄地迁走了。好星桥也因年久失修,被山洪冲毁了。 </p><p class="ql-block"> 塘边的后山脚下,有一处仙人刻字的石壁,一块巨形的岩石,犹如被仙人垂掌削成的石壁,上面全是篆体字,没有几个人认得,现隐于茅草丛中。</p><p class="ql-block"> 塘边原有山上庵和石龙寺。庵里只有一个和尚和一条很有灵性的狗。因道路崎岖,路程较远,香火廖廖,有时连引火的火柴也没有,和尚便将一根香绑在狗尾巴上,差狗跑到石龙寺借火。有一次,庵里连香也没有了,和尚就在狗尾巴上绑了一把稻草,结果狗刚跑回庵里,稻香就燃着了,将狗活活地烧死。生活窘迫,一念之差和尚欲破戒,谁知在剖狗时,不小心将刀掉入水塘,突然,天地旋转,和尚、庵及池塘一同沉入地下,变成一口“沉塘”,现称“庵塘”。“沉塘事件”一直在警示人们:要懂得感恩,不要过河拆桥。塘边人以庵塘为示,教育子孙后代要厚德载物,忠厚传家。</p> <p class="ql-block">  而让塘边闻名遐迩的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入塘边调查,写出《塘边调查报告》和《井冈山土地法》的红色故事。</p><p class="ql-block"> 1928年6月23日,龙源口大捷后,为更好地开展湘赣边界的武装斗争,毛泽东在永新县委书记刘真陪同下,带领红四军31团一营来到了群众思想觉悟高、基础好的塘边村开展中国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写出了著名的《塘边调查》,而且还与贺子珍在房东周香姬大娘的家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婚礼。婚礼既按照永新的乡俗办得热闹,又特别简朴,说特别简朴,即没安排酒席,以红糖水代酒,意为甜甜蜜蜜。说办得热闹,村里的支部书记徐天元邀集了村里的干部群众数百人前来庆贺。</p> <p class="ql-block">  在塘边,毛泽东与贺子珍住在贫农周香姬大娘家里,一共工作生活了40多天,期间打倒了土豪徐美山,没收其田地、牲畜,分给贫苦农民。召开了各乡贫苦农民代表大会,公布了17条临时分田纲领,有力地指导了永新的土地革命运动,也为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深人开展树立了典范,为《井冈山土地法》的形成和制定积累了经验,并留下了许多让人传颂的为民故事。</p><p class="ql-block"> 塘边村的西边有一眼泉水,泉边有块大石头,石头缝里长着一棵柞树,风景好又安静。空暇之时,毛泽东喜欢坐在石头上看书。一天清早,毛泽东发现泉眼旁边杂草丛生,乱石交错,水中散落枯叶,还有一些小虫游动。毛泽东看后,皱了下眉头,便即刻回到村里,带领红军指战员将杂草、乱石、小虫和周边的荆棘进行清理,并将泉眼挖成一口大水井,井口四周砌上石块,在水中撒上石灰消毒。此后,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村民们感激地说:“毛委员来了,不但我们翻了身,而且水也变清了。”现此井仍在饮用。</p><p class="ql-block"> 房东周香姬的丈夫和儿子参加红军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女儿、小孙女三人,儿媳要去农田劳作,家里挑水的事自然落在周香姬大娘肩上。有一天早晨,在泉边石头上看书的毛泽东见周大娘肩挑水桶,手提篮子很吃力,他急忙走过去,接过水桶把水挑回家。自此,毛泽东除外出调查外,几乎天天帮周大娘家挑水,直到离开塘边。周香姫大娘非常珍惜这段历史,把扁担和水桶珍藏到全国解放。1954年,她把扁担和水桶赠送给井冈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塘边成功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试点工作,并写出了著名的《塘边调查》,后来改为《永新调查》。在毛泽东的感召下,塘边村许多男女村民参加了红军,其中徐居里、徐德开、徐善里等28人光荣牺牲,成为革命烈士。塘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现存红色遗址有毛泽东旧居、红四军31团团部旧址、中共厚幽城区委会旧址、塘边乡特别党支部旧址、毛泽东读书旧址泉水涡、修械所旧址等,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p> <p class="ql-block"> 如今,90多年过去了,塘边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也走进了小康。塘边村党支部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保护和开发塘边村红色名村资源,依托革命遗址,弘扬毛泽东塘边调查精神,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途径,发展多元业态。该村引进人才和资金,创办了蚕桑示范基地、花卉苗木基地、万桂园红色乡村旅游基地等,并得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结对帮扶。塘边村的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