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中山陵(散文)

李明鹏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中轴线展开,庄严雄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纪念建筑及其附属设施面积8万余平方米,它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  陵园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两旁苍翠挺拔,树木郁郁葱葱,墓道四周鲜花簇拥,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显得美丽、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这里安寝着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他对中国革命和民主进程有两大贡献:一是首举反帝反封建旗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倡导三民主义,创立《五权宪法》,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具有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博爱坊进入,登石阶拾级而上拜谒中山陵。</p><p class="ql-block"> 博爱坊是中山陵的南端入口,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镌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 两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陵门建筑在陵园中轴线的正中。陵门宽24米,深8.8米,高16.5米,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有三个拱门,正门的上方镶刻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 陵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平台两侧是绿绒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有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p> <p class="ql-block">  碑亭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近正方形结构,长12.2米,高17米。亭内安放高9米的花岗石墓碑。墓碑正面自右至左竖刻由谭延闿手书的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  祭堂是中山陵的主体建筑, 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外部全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祭堂的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镌刻由张静江书写的“民族”、“民生”、“民权”六个鎏金篆字,中门上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祭堂中央供奉着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由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雕刻的孙中山坐像。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前方。</p> <p class="ql-block">  祭堂四周有反映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p> <p class="ql-block">  墓室里是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下面是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的附属纪念设施有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犹如众星捧月,环绕在陵墓周围,且色调和谐统一,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博爱坊的正南面是用纯青铜铸造的孝经鼎,高4.5米,重5吨,是陵墓建成后,由国立中山大学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而捐建的。</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建成后,鉴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受到全国各族同胞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八十多年来,全国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  但是,孙中山先生病故后,继任者蒋中正先生推行“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一个领袖”政策,实行独裁统治,特务政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蒋先生治下,民生民主民权成了一句空话,人们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因而出现了三次哭陵事件。</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站在孝经鼎与博爱坊之间,仰望气势宏伟壮观的中山陵,不仅感叹20世纪中国第一陵墓工程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上的炉火纯青效果,更受到孙中山崇高精神与伟大人格的感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