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虑表现时,对孩子共情要避免暗示

康乐团北第一幼儿园

<h3>新生入园季,我园特推送《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系列,本文是连载第三篇。关于共情,其实不仅仅在孩子入园期,日常生活中随时在发生,家长对孩子的恰当共情,也有助于孩子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h3> <h3>避免暗示<br><br><br><br><br>在对孩子倾听和共情时要避免暗示,分清孩子的哭闹是由于真的有焦虑或悲伤的情绪、还是已经养成了用哭来威胁妈妈的手段。<br><br><br>家长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时使用的方式经常过于煽情或夸张,就会使他习惯于在非常细小的事件上故意寻找不快,以便引起妈妈的注意。<br><br><br>这时妈妈采用共情的方式,容易造成暗示,孩子的哭闹本来是没有目的,可是你的安慰话语使他寻找伤感因素,结果真的闹起情绪来。<br><br><br>&gt;&gt;&gt;&gt; 案例分享<br><br><br>聪聪从小每次睡觉醒来都要大哭,他只要带着哭腔喊一声妈妈,家庭所有成员都会在第一时间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到他的身边。后来,他解决任何问题都采用哭的方法。<br><br><br>妈妈看过书上说:如果孩子伤心的时候,应该这样说——<br><br><br>我感觉到你很伤心。<br><br><br>这件事使你感觉到害怕。<br><br><br>那一定是很让人生气的……<br><br><br>这些都是书上介绍的共情时使用的语言。方法本身是非常有效的,可是如果妈妈不能很好地分析孩子当下的状况,抓住他哭闹和伤心背后的原因,而是把方法当成教条,就会在孩子并不伤心时暗示出伤心,起到反效果。</h3> <h3>成人也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有人提示我们周围某项事物很可怕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在上面寻找可怕的因素。所以,在还没有搞清孩子的状况时,不要一味使用公式化的共情语言,这时,语言就容易成为暗示。</h3> <h3>聚焦当下<br><br>孩子在入园期,情绪可能会波动得比较厉害。孩子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哭起来,也不能条理清楚地告诉你他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很不舒服,幼儿园哪里让他感到不适应,当他想上卫生间的时候不知该找哪个老师……今天有很多很多的伤心事,所以现在回到家里想哭一会儿。孩子还没有这样的表达能力,无法找出自己情绪不好的原因,并用恰当的方式陈述。如果他没有在幼儿园发泄,那么就会在回到家以后,因为当下一件不快的事将所有的情绪发泄出去。家长了解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这个饼干不是圆的,是因为你在幼儿园积压下来的不良情绪在作怪,并不是真的因为饼干不圆。”孩子还没有能力将不同因素综合在一起,判断出自己的情绪结果。所以家长针对当下的情况处理情绪就可以了。</h3> <h3>&gt;&gt;&gt;&gt;案例分享入园期的小雨也属于经常在家闹情绪的孩子。一天,爷爷洗完桃子递给她时,不小心将桃子掉到了地上。小雨马上躺到地上开始打滚,显得痛苦不堪。爷爷将她抱起来,她不断地用拳头捶打爷爷,一遍一遍地说:“给我洗——给我洗——”。爷爷按她的要求洗了三遍,她还是说同一句话:“给我洗,给我洗!”实际上,孩子并不是要求爷爷给她洗桃子,而是用“给我洗”这三个字发泄情绪。这时,爷爷可以蹲下来平静地看着她,等她发完脾气,把她抱在怀里安抚一下,并说:“桃子掉到地上,你很生气,现在我们一起去洗桃子吧。”孩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事,在洗桃子的时候,被洗桃子的工作吸引,不良情绪就化解了。<br><br>工作会使孩子的情绪恢复,所以在孩子发完脾气后,可以引领孩子做事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