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白色梦幻》拍摄纪事

李兴洲

<p class="ql-block">  1997年秋,刚刚结束了26集电视剧《不再流泪的女人》拍摄后,这部片子的制片人赵海生找到我,邀请我为他的下一部戏20集的电视剧《白色梦幻》担任美术,并同他一起策划、筹备前期拍片的有关事宜。他告知我:他投资的第一部片子《不再流泪的女人》遭到故事原型的起诉,发行上暂时遇到了问题,资金回收不畅,只有尽快生产出第二部片子投入播出市场,才能让资金运作起来,他不愿意错过当时的大好商机。</p><p class="ql-block"> 这个剧本改篇自一部中篇小说,据我来看只有8集的容量,尽管编剧方义华在原小说的基础上扩充了很多内容,但是仍感到故事单薄,像是把一件衬衫拉成了大褂。改编为20集的电视剧是出于当时电视剧播出市场发行的商业利益。</p><p class="ql-block"> 这部戏是辑毒体裁,剧情大部分要在云南民族地区拍摄。1996年中央电视合播出了反映辑毒行动的大型纪录片《中华之剑》云南的旅游收入受到了影响,作为广东的影视机构去云南拍这种片子,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这时我想起了几年前在云南拍片时合作过的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制片文大明,他当时给我的印象很能干,在云南关系很多,请他帮助运作这部片子较为合适。即刻电话找到了他,他同意赴广州和制片人见面。</p><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后,我去广州和赵海生、文大明一道筹备建组。职员大部分是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请的是峨嵋电影制片厂的太钢,他是电影《钢锉将军》、《辑毒站》的导演。</p><p class="ql-block"> 这部戏筹备期很短,只是在珠海选了几天景,跑了几家服装赞助。云南的拍摄地点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我曾去过,文大明更熟。我和他根据环境的记忆绘制了主场景“阿发民俗旅社”内外景的设计草图。依托实景拍片,估计加工量不是很大。但是珠海要选几个家作为拍摄场景,却有难度。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迫于春节前要停机的压力,剧组只好开机,边拍边落实。</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独自在珠海的一家大排档吃晚餐,这时一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儿拿着买好的饭菜正在找座,临桌的一对男女旁边有个空位却不愿意让他来坐,他拿着饭菜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见此情况,主动站起来邀他和我坐在一张桌上吃饭。我们边吃边谈,他问我来珠海做什么?我告诉他是来拍电视剧,他问我导演是谁?我告知是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的太钢导演。他听后很感兴趣,详细听我介绍了拍片情况后告诉我:他也是四川人,母亲去世时是四川省副省长主持的追悼会,包了一架专机送母亲的骨灰去美国。峨影厂的人帮助拍的录像,他家保留着翻刻的光盘。并热情的跟我说:“在珠海拍片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饭后我们交换了名片,他自己开着小车走了。</p><p class="ql-block"> 我回到驻地将此事告诉了外联制片王少秋,他拿过名片大声说道:“他是美国协和集团驻珠海公司的汪总!他们兄弟四人在商界是赫赫有名的,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分支机构。李老师,你怎么碰上他了?他是我们公司的业务员平时想见都见不到的人。”于是我将剧中未落实的一个豪宅、一个三居室的场景事宜托付给少秋,第二天他约好去见汪总。汪总大力支持,将自己两套房子的钥匙交与剧组,他将妻儿暂时安排在别处居住。</p><p class="ql-block"> 汪总家的客厅宽大,装修精良,全套家俱是现成的,是个理想的内景拍摄地。这下子可帮了剧组的大忙,我们准备了场景租用费,汪总分文不取。我告诉少秋,一定要以剧组的名义给汪总的小孩儿买点儿玩具礼品,他这才勉强收下。</p><p class="ql-block"> 珠海拍摄结束后,演职员回家休息待命,我和制片主任文大明、摄影师宁家昆、美术李大勇四人赴海南选景,原来大勇的父亲李金华先生是海南九龙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这部电视剧他赞助了百万。他原来是内蒙古赤峰市的国家干部,是八十年代到海南、深圳创业历经艰辛后的成功者。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就近勘察海南的拍摄景地和云南作一个比较,看哪里拍摄更为有利。</p><p class="ql-block"> 在海口市,李总当晚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第二天派他的专车和司机一路陪同,先走中线到通什民俗园参观,到三亚后玩了一天,再从东线经过五指山、万泉河返回海口。</p><p class="ql-block"> 三日勘察回到珠海,经商议、比较,还是云南的景区更有特色,文大明人际关系熟,剧组好操作。我即刻打前站到昆明,再转乘景洪的飞机。这是第二次赴云南拍片,几年的时间,云南变化很大,旅游景区配套建设的更为完备。我们最后选定在中国的植物学家蔡希陶老先生开创的热带植物园、葫芦岛的旅游点拍摄。利用将要拆除的木结构傣式建筑群加工改造,布置成“阿发民俗旅社”的拍摄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和美术姚杰、大勇先期投入置景和陈设工作,一日三餐在傣艺楼老板家入伙。</p><p class="ql-block"> 傣艺楼是两层茶楼,除老板外还有两个傣族小姑娘为游客表演舞蹈,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两位小姑娘还邀请我和大勇到她们住的村寨参观、到家中作客。</p><p class="ql-block"> 当时是春节前的旅游淡季,游客很少,傣艺楼百米之外是一家歌厅,常常是空无一人。老板娘无聊的每天都拿着话筒跟着卡拉0K学唱歌,几天下来,我们都听会了,老板娘仍然声厮力竭的跑调儿。</p><p class="ql-block"> 几天以后,剧组演职员全部到位,拍摄顺利进行。这部戏的摄制过程虽然艰苦,剧组也曾出现过一些内部矛盾,但总的来看还算顺利。回想起来,三个月遇到了很多贵人相助,这使我认识到从事影视美术工作,不能只是局限在本职业务上,还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做人。</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的生产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一九九八年亚洲出现“泡沫经济”时,投资电视剧才逐渐趋于冷静。在这之前,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巨大的播出量,需要大量的电视节目。电视台频道一旦开播就不能“开天窗”,是在等米下锅。这种情况客观上刺激了电视剧的生产。那几年电视剧的创作出现了内容平庸,制作粗糙的现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忽视影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很多导演只偏重剧作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不注意影视美术造型和叙事的有机结合,甚至不会用景。在摄制组拍摄一线的美术师常常苦于经费的限制无法实现创作追求。特别是拍城市戏、农村戏,有些剧组干脆不请美术,为了省钱,认为多找一个道具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的创作必竞有别于电影,电视由于屏幕小,电视剧演员的中近景、特写镜头要多于电影,拍大全景电视没有电影那种视觉震撼力,演员的表演更显得重要。但是作为长篇电视剧,如果缺失了美术,全剧整体的造型框架就会失控,变的散碎、零乱、不连贯。这一点我在拍《大人物·李德林》时有深刻的体会。电视的小屏幕也是很遮丑的,如果处理好了,用少量的经费仍然可以拍出上乘的作品,这取决于美术师自身的艺术功底和长期在一线从事创作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后电视剧的创作进入了“平原地带”积压下来没播出的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上万部集。这不仅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p><p class="ql-block">附(我当年用手写的美术字设计的宣传册封面)</p> <p class="ql-block">在海南岛通什民族园白族建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绞杀树 1997年摄于海口公园</p> <p class="ql-block">阿发民俗旅社的陈设效果</p> <p class="ql-block">加工后的旅社二楼平台</p> <p class="ql-block">客房陈设效果</p> <p class="ql-block">主要演员介绍</p> <p class="ql-block">演员田岷 徐玉昆在拍摄现场</p> <p class="ql-block">旅社的夜晚光效</p> <p class="ql-block">在傣艺楼上告别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热作所购买的蝴蝶标本</p> <p class="ql-block">稀有蝴蝶 枯叶蝶(像两片干枯的橡胶树叶)</p> <p class="ql-block">剧组部分演职员在宾馆门口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