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兴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感受父亲曾经的工作地的时代变迁

老树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就是什么时候去看看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平利县兴隆镇。父亲1953年从西北银行学校毕业后,先是被分到银行工作,1958年到西北民族学院政治系进修一年后,走上行政工作岗位。兴隆镇就是他70年代末回城前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那时的建制称谓为魏汝区兴隆公社,父亲是公社书记。那时的他很少回家,一切为了工作,一心想着群众。难得回城开个会,县上的会结束了,家里又成了会议室。记得那年家中买来准备做家具的木料,被父亲召来的村社干部就坐在木料堆上议起事来。这情形,一直深深地印在脑子里。</p> 姐夫开车载着我们兄妹仨,带着些许兴奋,一边感受山中的美景,一边向兴隆镇进发 天阴拍出的山和云层次不那么鲜明 在大山面前人显得多么渺小!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兴隆镇政府机关大院</p> 政府办公用房很独特,不是气派的楼房,而是一进三合院式平房,为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院外绿树环抱,院内干净整洁,让人耳目一新。镇上周末依然正常上班,一名镇干部幽默地告诉我们他们现在实行的是“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看来乡镇干部的工作也并不轻松啊! 这栋房子在镇政府对面,听说就是父亲那个时代的政府办公地点 ,但当年的房子早已拆掉了。 集镇不算很大,但很干净。街上商业繁荣,商铺一个挨着一个,还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超市,据说是从城里迁来的。 兴隆初级中学——大山里的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起点! 找寻了半天,才在汝河拐弯处的一座山顶找到这个在当地家喻户晓的建筑——无梁殿。殿为拱券结构,其奇特之处在于无梁支撑。据考证建于明代。 殿的前部有垮塌,内部有不同程度损坏。 虽有损毁,但依然能看出工艺的复杂和精美。 墙砖上有“张能”二字,应是当时制砖者的名字。 殿的基础很扎实 大姐说小时候听父亲讲过这个特别的建筑,因此一定要上去看看。 前日的雨让河里的水变得浑黄,但漂亮的吊桥依然吸引了我们,还有漂亮整齐的民居。真羡慕这里的居民,整天有那么好的山水、那么清新的空气陪伴,这样的日子好美! 一路看到的花花草草 一花一草,没有故事,但带给了我一路的好心情。 美丽的乡村,美好的家园!名副其实! 高大气派的西河镇政府大楼 农家乐后院 这样的石板房现在已经少见 山大! 沟深! 有了路,山大沟深又咋样?现在的乡民,依靠着这一条条通县、通乡、通村、通户的道路,一个个都走向了富裕的康庄大道! 父亲若能看到今天的兴隆镇,看到今天的农村,不知会怎样惊叹!

兴隆

父亲

镇政府

工作

无梁

大沟

回城

木料

建筑

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