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必须得走到头儿

赠人玫瑰

<p class="ql-block">  整整四天了,每天我都打开相机,欣赏七月十五日的东鱼河胜景,那天的相册里保存着近一百张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照片或者波平如镜,或者白浪连天,或者白鹭翻飞,或者渔人如梭,当然还有一张我和一条鱼的特写……</span></p><p class="ql-block"> 那天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雨,不必多想,也不必偶遇,我知道那那一天橡胶坝上肯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于是,一大早我就骑上单车朝着目的地出发了,当然,旅行的路线还是那条隐藏在青纱帐里的田间小路,路上的故事我已在上篇文章里详细介绍,不再赘述,今天就直奔主题吧!</p><p class="ql-block"> 之前的观景平台去年就被东鱼河管理所封闭了,好在南岸还有,虽然这个亲水平台只有一百平米大小,这儿坑洼遍地,泥泞不堪,和北岸比起来,这儿就像是一个被遗弃的邋遢孩子,这儿没有青石铺地,没有杨柳遮阴,低矮的护栏上也没悬挂花花绿绿的救生设备,仅有的一条能上岸的小路不到两米宽,却有近一千米长,路上的车辙一下子就能让我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虽然现在的季节并非“夜来城外一尺雪”,但人人所经过的路线一定难如“晓驾炭车辗冰辙”。我到的时候,观景平台上早已挤得不成样子,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处处都是,连泥窝里都不例外,车缝里到处都是人,提着水桶的,扛着渔网的,抱着鱼的,大家都喜笑颜开,穿着皮衣的,光着膀子的,赤着脚的,大家都悠闲自在,近五十米长的护栏像极了小燕子的巢,撒鱼的人一个挨一个,你看着我把渔网拉上来,我等着你把渔网撒下去,没有争吵,只有谦让,你提上鱼来,我高兴,你提不上鱼来,我鼓励,这场面,看着都暖心!</p><p class="ql-block"> 橡胶坝下面涛声轰鸣,白鹭翻飞,湍急的水流中,三二十张渔网一字排开,虽然大家互不干扰,但全都小心翼翼,虽然他们全都一步四指的学着螃蟹走路,但还是有人摔倒在汹涌的浪花中,我知道坝下是一个一米多深的蓄水池,池外是一个十多米宽的水泥平台,这些地方都没有太大危险,但再向外一点就是铁丝网覆盖的乱石滩,石滩上损毁的铁丝像铁锥子一样,被刺到危险就大了,更何况这些打鱼人一旦被渔网缠住就难以脱身,因此被溺毙的打鱼人几乎三两年就有一个,看着那个挣扎了好久才好不容易从水下露出头来的壮汉,大家都庆幸不已。石滩下就是断崖式的河床了,这儿看似水面平缓,但七八米的水深还是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水面上四五条渔船来回穿梭,每条船上都有四五个打鱼人,这些人中一般有两个负责撒鱼,一个负责拾鱼,还有一个专门负责掌舵,因为这些渔船要么是一叶扁舟似的铁皮船,要么是两个气垫自制的橡皮船,体积都非常小,四个人在上面都有些拥挤了,更何况还要撒网,看起来让人提心吊胆的,也许是艺高人胆大,亦或是这些人都已习惯了这种方式,看起来他们倒是挺放松……</p><p class="ql-block"> 而我,唯一的任务就是欣赏。</p><p class="ql-block"> 橡胶坝横跨整个东鱼河,长约四五百米,坝前波平如镜,两岸的庄稼还有高高低低的树木全都在清澈的河水中留下个倩影儿,就像是这条河的绿色裙边,水面上氤氲着淡淡的水汽,不时映入眼帘的鸟儿全都悠闲自在,要么不紧不慢地飞,要么悠闲自得地游……而下游就完全不同了,这些碧绿的水丝丝滑滑地从坝上溜下来,马上就在蓄水池里闹腾起来,水面上全是银城雪玲一般的浪花,这些浪花儿你拥我挤、吵吵嚷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拉拉扯扯地还没等站稳脚跟就被挤到下游的船底去了,鱼儿们最喜欢逆流而上了,虽然它们深藏于水下,但生活在水边的人早已了解了它们的习性,每次雨来都张网以待呢,所有人都忙而不乱,所有人都能得到这条河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我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看到入迷的时候,忽听有人召唤,原来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学生看到我了,他紧紧抓住我的手,热情招呼,而我一下子也认出了当年我班的班长——马福存,一阵寒暄之后,他就许诺让我带条鱼回去,虽然我再三推辞,但他还是很快就从相识的打鱼人那儿要来了一条十多斤重的大鱼……</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回家之后也抱着这条鱼照了张相,但无论是背景还是效果都和钓鱼大师邓刚、李大毛等无法比拟,只好含羞删掉,只是鱼的味道我不能不提,倒不是我的厨艺多好,实在是心情太好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您说,我经常游走的这条乡间小道儿风景如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