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毛澤東

福州·共和耕牛·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 class="ql-block">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p><p class="ql-block">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的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1925年12月,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p> <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书者简介:何爱和 、男、漢族、中共党员,四十年代出生農村,六十年代入伍軍營,八十年代转回地方,九十年代停薪留职“下海学游泳”。</p><p class="ql-block">從小喜歡書法、音畫、以及篆刻藝術。業餘時間經常靠自學臨摹研習名帖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書寫能力。曾義務為一些機關、學校等企事業單位書寫牌匾以及社會各類公益宣傳廣告。近年來參加美篇之家書法群,積極向群刊和天下美篇報投稿獲得了多篇刊載。百餘篇作品獲得美篇書法平台精選推薦,並得到部分書法家和書畫愛好者們的關注轉發與收藏。曾在參加第二屆《千秋杯》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初賽第三名、決賽第二名(榜眼獎)、和專家評審三等獎。 現為【北京曲風書畫院】“高級院士”</p> <p class="ql-block">圖片文字解析來自網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