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之地——望丛祠游记

宋丰昌

<p class="ql-block">  6月22日端午节,我们乘坐有轨电车蓉2号线,从成都西站前往郫都,专程游览了著名的古蜀文明之地——望丛祠。以前我们虽然经常到郫县(当时还未改区),但系统的到望丛祠游玩,这还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 望丛祠位于成都市郫都区西南部,距成都市中心23公里,是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鳖灵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的帝王陵冢。望丛祠坐西向东,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因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门不是单开单向,而是对称的开为南北二门。</p><p class="ql-block"> 望丛祠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望丛祠大门上方写着“古望丛祠”四个字,浅蓝色,不太显眼。</p> <p class="ql-block">  大门口左侧,立有一块石碑。1991年4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望丛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望丛祠前新修的开阔广场上,分列着两组雕像,一组是:望帝杜宇教民务农。</p> <p class="ql-block">  另一组是丛帝鳖灵治理岷江水患。</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们也多次到与望丛祠一墙之隔的“海天别馆”喝茶,但从未见过这两组雕像,后来因为修地铁打围,我们来的少了,估计竖立的时间不长。</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一侧有一个长达二十几米的石刻,上面的浮雕是“望帝躬耕和丛帝治水”。这个石刻也是以前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  图为大门背面墙上的《望丛祠赋》。据史书上记载,望帝杜宇让位给治水有功的丛帝鳖灵后便隐居西山(今青城山),去世后葬于都江堰玉垒山。后人为其修建了一座祠墓合一的祠堂,尊为“望帝祠”。到南北朝齐明帝时,益州刺史刘季连见成都百姓每年到青城山祭祀望帝杜宇十分不便,遂将“望帝祠”由都江堰玉垒山迁至郫县,祠庙原址改建为祭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因迁回的望帝祠墓与丛帝庙相邻,后人便将两座祠堂合二为一,便成了一祠祭二主的“望丛祠”了。</p> <p class="ql-block">  大门正对面就是望丛祠照壁,照壁上“望丛祠”三个隶书大字十分醒目。这三个字由辛亥革命时期的但懋辛先生题写。</p><p class="ql-block"> 但懋辛,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国民党陆军上将,工诗文,通易理,善书法。曾任蜀军政府参谋长、四川军政府成都府知事兼四川团务督办、四川靖国军第一军军长、代省长、川军第一军军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部长,四川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  照壁的背面刻着古蜀文字“蜀”以及栩栩如生的浮雕,其中包括“先祖渔猎、教民务农、始植蚕桑、岷江泛洪、鳖灵拜相、开凿玉垒、德垂揖让、五谷丰登”等。古蜀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盛世概况都被浮雕完美地表达出来。</p> <p class="ql-block">  照壁南北两侧,有两道相向而立的半圆弧形门,分别通往子规园和涟漪园两个园区,两个园区里面是互通的。</p><p class="ql-block"> 图为涟漪园门。</p> <p class="ql-block">  图为子规园门。</p> <p class="ql-block">  照壁的北阙门东西门楣上题有“德垂揖让”、“天府先驱”八个大字。望帝晚年,岷江水患,望帝招贤,拜鳖灵为相,鳖灵开凿玉垒山,开宝瓶口,成功治理了水患,杜宇便将帝位让贤给鳖灵,号丛帝,这便是“德垂揖让”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南阙门东西门楣上分别题有“功在田畴”、“西蜀伟业”,“功在田畴”指的是丛帝教民务农,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后世分别用“天府先驱”和“西蜀伟业”来赞美望丛二帝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  两道阙门之旁,还分别立有一块石碑,左为清代张日晸的《岷阳新庙望丛古帝碑》,右为宋代张俞的《蜀望丛帝新庙碑记》,这两块石碑对研究古蜀国和望丛祠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照壁后面这座大殿就是望帝丛帝纪念馆了,大殿恢弘大气,气宇轩昂。纪念馆是1989年规划建成的。大殿门口设有一尊香炉,是为了百姓祭拜而准备的。每年春节和清明节,这里香火不断,香烟缭绕。</p> <p class="ql-block">  望帝丛帝纪念馆大门,牌匾名由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p> <p class="ql-block"> 进入纪念馆有两层阶梯。一层阶梯上雕刻了一颗硕大的蜀王印,印章的周围刻画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图案,它们与古蜀国图腾崇拜和宗教巫术有关。古代印章为颁布法令、调兵遣将、任命官员、外事往来的信物,象征权力和威望。这个印章已经初具后世玺和宝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望帝丛帝塑像背后也有一个蜀王印。</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正中是望丛二帝的铜像,是1993年安放的。左边这位头戴花冠、深眼窝、高鼻梁的是望帝杜宇。右边这位头戴双角冠、目光坚毅、腰带紧束的青年是丛帝鳖灵。这两尊青铜塑象再现了2700多年前,丛帝鳖灵治水归来,望帝禅位于他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望帝丛帝坐像的背后墙上,有一个大匾,上面是“饮酥食德”四个大字,为原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浩然题写。“饮酥食德”的意思是说,给人吃喝后感觉到自在、享受和快乐,享受到先人的德泽。简言之,饮要和谐,食应道德。</p> <p class="ql-block">  望帝丛帝塑像背后的这个图案,据考古专家推测,可能也是蜀王印。</p> <p class="ql-block">  大殿背后还有一座“西汉大儒扬子云先生故里”的石碑,是为纪念郫县古代文学家、哲学家扬雄而立。</p> <p class="ql-block">  在“西汉大儒扬子云先生故里”石碑左侧有一个稍矮一点的石碑,上面是扬雄扬剑主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望帝丛帝纪念馆背后有一座别致的褐色小拱桥。这种同式样的小拱桥在鳖灵湖上共有两座。</p> <p class="ql-block">  望帝丛帝纪念馆正面左侧,有一座小木楼,这就是听鹃楼。听鹃楼建于清光绪33年(1907年),为木结构歇山式,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上下两层,面阔三间。蜀人将子规鸟称为杜鹃鸟,把山上春天开的第一种红花称为杜鹃花。人们在子规园中建听鹃楼,在听鹃楼边种杜鹃花,听鹃啼,闻鹃香,意为纪念蜀人祖先望帝杜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子规园门进去,在听鹃楼的对面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蜀魂”二字,字体潇洒苍劲,让人心灵震撼。“魂”,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场。“蜀魂”,就是蜀文化的精神,蜀人之风骨,郫人之特性。</p> <p class="ql-block">  曲径通幽处,宁静而致远。前面就是望帝陵墓了。</p> <p class="ql-block">  望帝陵位于望丛祠西侧偏南,陵墓高约15米,周长200多米,呈椭圆形。陵墓上古柏森森,绿荫如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墓前有拜台陵道,墓脚有石板路环绕。墓碑是民国8年四川督军熊克武出资所立,碑文是但懋辛所写,距今已过百年。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督军为省级最高军事长官。</p><p class="ql-block"> 熊克武(1885~1970),字锦帆,四川省井研县人,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8至1924年成为四川省实际统治者。1949年与刘文辉等策动了川西起义。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1970年9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 望帝陵碑文(节选)</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的六世纪,蜀族由鱼凫时代逐步过渡到杜宇时代,建立了以农耕为业的古蜀国,都城设在郫邑。杜宇为早期蜀王,号望帝。他教民稼穑,开创和发展了蜀地的农业经济,为“天府之国”奠定了根基。千百年来,誉为“农业之神”和“开天府之师”,长受蜀人敬仰和尊祀。望帝重用贤能,“法尧舜禅受之义”,晚年将帝位禅让给鳌灵。自己隐居西山,死化为鹃。每年三月,飞回蜀地,催农耕种,故蜀人有闻鹃啼而思望帝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望帝陵左边就是郫都区博物馆。郫都区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6月,是一所地方综合性陵园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000余件,以战国铜兵器如蜀铭文铜戈和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棺、说唱俑最具特色,书画碑帖藏品也很丰富。</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竖立在博物馆里的扬雄半身雕像。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是西汉末年一代大儒,为汉赋“四大家”之一,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西汉蜀郡成都(现郫都区友爱镇)人。</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东汉)画像石棺。该画像石棺于1972年在郫县安德镇出土。石棺长237cm、宽75<span style="font-size:18px;">cm、高86cm、壁厚9cm。棺身四周均刻有浅浮雕画像,前方为伏羲女娲画像,后方为双阙画像。一侧面为宴客乐舞杂技画像,另一侧为曼衍角抵和水嬉两组画像。棺盖为牛郎织女、青龙白虎画像。该石棺为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厚葬习俗等提供了珍贵史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知道(东汉)画像石棺是不是该馆的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东汉石刻墓门。</p> <p class="ql-block">  1993年12月,郫县博物馆被郫县县委、县政府确立为“青少年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离开郫都区博物馆沿着绿荫掩映的石板路继续往前走,转一个弯就是丛帝陵了。丛帝陵墓高约10米,周长100多米,砖室墓,呈圆锥形。陵墓上也是古柏参天,郁郁葱葱。陵前的墓碑也是熊克武出资所立,碑文亦是但懋辛所写。</p> <p class="ql-block"> 丛帝陵碑文(节选)</p><p class="ql-block"> 丛帝鳌灵(开明一世)是古蜀国继望帝之后,又一位贤明的蜀王,在望帝晚年时,岷江洪水泛滥成灾。鳌灵从荆地入蜀,适逢望帝招贤治水,鳌灵因之得以为相,从而“凿玉垒以除水害”。为后来的李冰完成都江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鳌灵治水功高,进一步开发了川西平原,造福蜀地人民,遂代杜宇之位,号称丛帝。故后人有“让其贤,则杜宇居多,载其烈,则鳌灵为大”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在望帝与丛帝陵墓之间,有一座古井亭,亭子里有一口井,叫隋唐井。这口井原先并不在这里,上世纪80年代在郫筒镇南街文庙巷被发现后迁移至这里复原。该井口呈圆形,井栏上东西两侧各立一长方形石质辘轳架,井深约6米。它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郫筒地区民俗生活和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图为隋唐井口。我们从上往下看,黑黢黢的,看不清楚。据说现在井里还有水,但是井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即使有水,可能也与隋唐没有什么关系了。</p> <p class="ql-block">  因为隋唐井,这个亭子就叫古井亭了。</p> <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郫县人民政府确定隋唐井为郫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望丛祠内,南北贯通着大片水域,面积约有17亩,这就是为了纪念鳖灵治水有功而人工挖建的鳖灵湖。湖边和小山坡上修建了很多各种风格的亭园楼阁。</p> <p class="ql-block">  从涟漪园门进去,就看见鳖灵湖中大片的荷花。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满湖荷花竞相开放、香气四溢的季节。远处那座亭阁就是藕香榭。</p> <p class="ql-block">  藕香榭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贾惜春的居所。藕香榭,之所以叫“榭”,是因为藕香榭是盖在水中央的建筑,要想进入藕香榭,必须走桥,或者坐船。 鳖灵湖的藕香榭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图为避风雨轩,估计是遮风挡雨的意思。这座亭阁有点像藕香榭,要进亭子,必须要走桥,桥还不是直的。避风雨轩由郫县种子公司捐建。</p> <p class="ql-block">  图为回澜阁。回澜阁的建筑风格要追溯到明朝,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我们去的时候大门紧锁,从窗户往里看,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好像已经锁了很长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  图为稻荪楼。《稻孙楼》这个名字来自于是清代诗人李孚青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p><p class="ql-block"> 拜石人何在,孤城气逼秋。</p><p class="ql-block"> 郊原禾黍尽,愁上稻孙楼。</p><p class="ql-block"> 稻荪楼和回澜阁实际上是一座亭阁,正面临湖挂的匾是回澜阁,侧面临山坡挂的匾是稻荪楼。</p> <p class="ql-block">  图为观稼亭。观稼亭如其名是看着庄稼生长的意思,有着观望着子子孙孙健康成长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丛亭。不知是不是为纪念丛帝而修建的?问亭内坐的两个人,他们也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  图为饮绿轩。饮绿轩这个亭名来至元末明初诗人至仁禅师(1309~1382)的一首诗名。</p><p class="ql-block"> 饮绿轩是三道堰镇镇政府捐资修建的,匾名由原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洪志存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  图为望岷亭。从这个名字分析,可能是眺望岷山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望岷亭由郫县豆瓣厂捐建。</p> <p class="ql-block">  望丛祠还有很多亭园楼阁,有的可能我们没有看到,有的也叫不出名字,下面这些就打包介绍个名字了。</p><p class="ql-block"> 图1为荷风亭;图2为太元亭;图3为建福亭;图4为春信亭;图5为搏浪轩;图6为会昌亭。</p> <p class="ql-block">  望丛祠内的古柏繁茂葱郁,大部分种植于清道光年间。据当地人讲,每年春夏之季,成群的鸳鸯栖息在古柏上,成为祠内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这棵柏树身上的“四川省古树林木”挂牌上可以看出,这棵树龄已经310年了。类似这种古柏树,在望丛祠内至少还有近百棵,主要分布在望帝、丛帝陵冢上。看到这么多老树,你就会想起《增广贤文·上集》中所说的那句经典名言: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p> <p class="ql-block">  除了古柏树外,望丛祠内还有大量的香樟、松树、桂花树、桢楠、黄桷树以及落叶的桃树、柳树、银杏等,品种很多。</p><p class="ql-block"> 图为望帝陵冢上一棵高大的香樟树,树上的挂牌没有说树龄,估计也有好几百年了。</p> <p class="ql-block">  凡事也有例外。在望帝丛帝纪念馆后边的褐色小拱桥桥头,有一颗高大的黄桷树,树龄应该不会短了。但一看旁边的树木介绍后得知,这棵黄桷树栽植于1985年,距今仅3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为介绍这棵黄桷树的树牌。</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东歌台,位于望丛祠东南侧。每年农历5月15日(即大端阳)这里都要举行赛歌会,缅怀望丛二帝的功德。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并且参与者都是普通平民,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场面热烈。</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今年7月2日(农历五月十五,大端阳),郫都区第40届望丛祠赛歌会盛况(摄影:刘贵明)。</p> <p class="ql-block">  望丛祠面积不大,原来只有22亩,1984年,郫县政府将其扩建至88亩。两个小时左右就可游完。由于天气比较热,恰好又是端午节,游客较多,我们走马观花,整个参观游览只用了一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在地铁站与望丛祠之间,有一家“桥头火锅”,前些年生意相当好,不预约就要在门口等候。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学聚会、生日派对等都喜欢来这里,</span>每个月都要来几次,几乎达到“每周一锅”了。当时我们认为桥头火锅是整个郫县最好的了,就是在大成都也排得上号。后来因为修地铁、有轨电车蓉2号线,火锅店门口打围施工,车辆无法通行,就是行人走路都很不方便,加之疫情,在这种情况下,还继续坚持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关门了。这次我们到望丛祠时路过,看见大门紧闭,尘迹斑斑,回想起往日的喧嚣,叫人唏嘘不已。 </p> <p class="ql-block">  成都市区到望从祠景区的交通非常方便。除了我们这次乘坐的有轨电车蓉2号线外,还有2020年12月18日开通的地铁6号线,它们在望丛祠都设站,并且望丛祠还是地铁6号线的终点站,从A口出站后走几百米即到望丛祠大门。</p> <p class="ql-block">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流万脉源望丛”。距今1500多年的望丛祠,已经成为“都市中不可多得的净土”,让人流连忘返的古典园林。也是今天人们休闲娱乐、修养心性的好去处。 如果来成都,一定要去望丛祠看看,感受一下它所带来的中国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七月二十日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