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滩往事系列95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子城铸就者功名墙无名的英雄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二一基地消防兵篇 (三)</p><p class="ql-block"> 你现在阅读的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发表在《中国原子城》杂志,二零二三年第一期(专刊)的文稿,之所以称为“专刊” 是因为这期杂志集中刊发了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建设和驻守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的中央军委特种工程兵部队,铁道兵部队,基地消防兵部队,高射炮兵部队,地空导弹兵部队,探照灯兵部队,基地警卫部队,在二二一基地存续三十多年中,广大官兵战斗在雪域高原,建设,保卫核基地,献身为共和国铸就核盾伟大事业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领导率馆工作人员,远赴祖国多地寻访当年在二二一基地服役的官兵抢救性发掘,依据老兵口述的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为国铸剑往事,整理撰写的美文,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史料。众多老兵原子城口述历史,形象生动还原了金银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多维度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为内容的“两弹一星精神”。阅读这些文稿,您会深深感受到这些“青史未书,英雄无名”的人民子弟兵,青春年华在金银滩集结,义无反顾的投身为共和国铸就核盾伟大事业的往事,经过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采写编辑,使这些普通士兵征程有痕,岁月有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会深深感到假如没有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鼎力投入抢救历史的壮举,这些普通的士兵,这群当年在军旗下宣誓“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子弟兵动人事迹,将随着几十年前他们“事毕拂袖去,不留功与名”,“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泯灭于岁月的长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会深深感到;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将人生理想与祖国利益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普通的人生变得不普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人曾是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的一名消防战士,故优先转发了记述十名战友故事的文章,此后将继续转发兄弟部队战友们的动人故事,与各位美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筑梦金银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访原221基地消防大队战士罗生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玉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青黛色的山川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从弱冠之年到三十七八,回首在金银滩的18年时间,罗生寿老人无不感慨道:"人生最美好的金色年华献给了金银滩,我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生寿,1956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1972年毕业于湟中县多巴中学,1975年光荣入伍,在原221基地消防大队服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当兵父亲的影响,罗老从小就有一个理想:长大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朝鲜战争期间,他父亲罗盛云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五次战役中身负重伤,战争结束后光荣退伍。返乡后旧伤复发,在他半岁时不幸离世,在罗老心中,父亲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2年,罗老从多巴中学毕业后就萌生了走出去看一看的想法,但在那个年代能走出去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军。1974年冬季征兵开始后,罗老和村里其他3名适龄青年应征报名,可喜的是4人都通过了体检,可直到欢送完最后一批入伍青年,他们4人一个也没有走成,后来得知是因为生产队缺少青壮年劳动力,队里领导考虑到实际情况,就没有上报他们4人的入伍资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5年冬季征兵开始,邻村适龄青年们都踊跃报名,一心想要当兵的罗老再也坐不往了,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他内心火热,独自一人徒步到七公里外的公社咨询征兵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罗老从公社值班大叔口中得知征兵工作即将结束时,心顿时凉了半截。"报名、体检、政审已经结束了,社里已经在召开定兵会了。"一心想入伍的罗老不愿放弃最后的机会,他要让公社领导、接兵部队领导知道湟中县多巴公社有一位已故志愿军战士的儿子,立志接过父亲手中的钢枪为国效力。于是,他央求身旁那位公社值班大叔给他几张纸。当大叔得知他要写入伍申请书、决心书时,没有半点迟疑,把整整一本稿纸递给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老至今仍记得,接过稿纸后,他就趴在窗台,掏出插在上衣口袋中的钢笔写申请书,却发现笔里的墨水已冻成了冰坨无法书写,好心的大叔让他进入值班室,借着炉火烤热钢笔。待墨水融化后,罗老奋笔疾书写下了入伍申请书、决心书。拿着申请书和决心书,站在公社会议室门外,见到每一位会议期间出来方便或办其他事的人员,罗老就主动上前央求他们帮忙带一份申请书、决心书交给公社、武装部和接兵的部队领导。几十份申请书、决心书递进去了,可泥牛入海一点动静都没有,心生绝望的罗老觉得入伍无望,含着泪水离开公社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倔强的罗老,走到半道又毅然转身,抱着书包呆呆地趴在公社的半截土墙上。"罗生寿,罗生寿",只听得一声洪亮的声音,他扭头一看,竟是公社武装干事,连声答应三步并作两步奔到他面前。干事从衣袋拿出了一张表递给他说:"你现在就把表填了,你递交的入伍申请书、决心书我们都收到了,参会领导们非常感动,认为你参军入伍的决心非常坚定,决定破例召你入伍,你是今年最后一名应征青年。回去后,把你的申请书誊写在大红纸上,明天我们要张贴在体检站的墙上,让群众都知道我们多巴公社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高昂热情和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22日,罗老和其他48名湟中籍应征青年在县武装部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带上大红花,光荣入伍,成为221基地消防大队的一员,奔赴金银滩开始了壮美的军旅生涯,而这段难忘的参军经历初心是源于罗老对祖国炽烈的爱,对民族的侠肝义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罗生寿老人曾说:"深受'两弹一星'精神教育的我深知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才能有所作为,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如他所言,自来到221基地的第一天开始,他一生最为艰辛也最为不平凡的生活从此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23日傍晚,经过一天的奔波,罗老和战友们到达位于海晏县的221基地乙区消防大队新兵训练营地,通过严格的政治教育、保密教育、军事训练、消防业务技能训练,完成了从老百姓到革命军人的初步转变,罗老也收获了从军后第一张"先进个人奖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结束后,罗老被分配到二中队六班,投入火热的军营生活,他深知自己当兵不易,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消防技能训练,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工作,还主动报名带领战友为消防大队菜园子筑围墙。当年10月因表现突出,被消防大队选中参加驾驶员培训且通过考试取得了驾驶执照。就在罗老和战友们准备回消防大队驾驶消防车一试身手时,司训班接到了新的指令﹣﹣参加基地筑路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晏县城、海晏公路管理站、221基地厂区三条公路交汇的三岔路口,由于车辆通行密集,路面严重破损,基地决定由房建处牵头出35人、交运处出30人,共同完成三岔路口公路修复工程。交运处经与消防大队协商,决定由刚刚结业尚未离开的消防战士立即转入筑路工程新战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之后,交运处调拨八辆解放牌翻斗车,从青海湖克土火车站料场拉运铺路用砂石等筑路材料,刚刚取得驾驶执照的罗老因第一次独立驾车,热情高涨,同大家起早贪黑拉运筑路材料,不到十天就提前完成了运输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筑路过程中,罗老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战友董希海、祁生林在途中发现过往车辆掉落在路面的4件约200余斤羊毛,在无法查找到失主的情况下,两人齐心合力将羊毛装到车上,拉到海晏公路管理站交给了管理站工作人员,管理站领导对消防战士的优良作风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运输任务完成后未作休息,罗老所在的队伍再次接到了新任务﹣﹣炼化筑路用沥青。由于没有住宿的地方,罗老便和战友们在海晏公路管理站斜对面土坡上,支了两顶帐篷作为宿营地。战士们一天两班倒,连续工作炼化沥青。炼化沥青有毒烟气,熏得大家眼睛发红,一个个像是得了红眼病,但不管是红眼睛还是肿眼泡,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大家就一个心思:把任务完成好。沥青炼化任务存在一定的危险,罗老回忆:一</p><p class="ql-block">天沥青部分流到了火糟里,正在用十字镐破桶的董希海同志被瞬间燃起的大火冲倒在地,当他爬起来时身上,脸上溅上沥青飞沫,庆幸的是烧伤深度不深,经过基地区院救治没有留下残疾,消防战士为基地筑路受伤,引起了基地领导和消防大队、交运处、房建处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关心,他们先后到医院看望慰问,这次事故后大家在工作中更加注意安全生产,经过近60天的艰苦努力,提前完成了筑路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221基地科研生产人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基地按期国家相关政策解决了一部分职工家属户口,但家属住房困难矛盾也随之而来。1980年8月,基地领导决定在基地交运处北山处开阔平坦空地建三十栋平房,解决部分职工家属住房问题,基地领导想到消防大队有清一色的壮小伙强劳力,但缺乏建筑经验与技艺,于是决定从四分厂协调有建筑经验的职工与消防大队线组成联合施工队、孰不知消防大队来自农村的士兵中有在家建房经验和技艺的能人,在一中队指导员李福的带领下,大家从地基开挖到打地基,从垒砖砌墙再回上梁封頂,千得热火朝天。9月底,消防大队官兵难建的红砖瓦出屹立在美丽的草原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罗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5月转为志愿兵,1985年底,在百万大裁军中221基地地消防大队退出现役,罗老和留队的57名战友含泪檐下心爱的领章和帽徽,成为改制为企业专职消防大队中的一员,1990年调入矿区公安局成为公安民警,直到基地撤编销号时才离开了金银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顾走过的人生路,罗生寿老人由衷地感慨:"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能走出这样的人生道路,离不开党的教育,部队领导的关怀和战友们的帮助。生命中有了当兵的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后悔;人生有在金银博为祖国核事业贡献的历程是一生的荣光,能在221基地工作,为党和国家核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石玉婷,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规则保护部工作人员、助理馆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二一基地的特殊战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访原221基地消防大队班长吴金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秀娟</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精神穿越时空、触及心灵,伟大的精神见证初心、砥砺使命。我们经常缅怀,我们时常怀念,不断重温和讲述,就是要守护这生生不息的信仰火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认识一支因221基地的建立而诞生,因221基地撤编销号而不复存在的英雄队伍﹣﹣原221基地消防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221基地消防大队是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科研、生产、试验和厂区提供安全守卫、消防安全而贡献了青春的一支队伍。从1958年始建到1993年移交海北州消防支队,在35年的历程中,消防大队全体干部战士不畏严寒酷暑,一批又一批青春男儿来到海拔3200多米的金银滩草原,在这里翻开了人生的芬芳日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4月,因一次实物捐赠活动,我认识了原221基地消防大队班长吴金仓老人,一枚鲜红的党徽别在老人的胸前,在做过简短的沟通和说明后,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三十余年光阴,221基地消防大队不同时期服役的近六七百名官兵都亲临过试验现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们怕过吗?"我下意识地提出了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姑娘,你遇到过困难吗?困难是形形色色的,但是总体说来困难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能解决的,一种是不能解决的。在我们的眼里,困难只有一种,那就是必须解决且一定能解决的,我给你讲讲我们的故事,你就能懂得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期待的眼神中,一个个故事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精致的辞藻,却成为我一生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一个初春乍暖还寒的早晨,全队刚吃过早饭,碗筷还未收拾完毕,中队政治指导员通知:'各班班长、党员、团员在队二楼俱乐部集合!'随后,大队长张佐臣下达紧急命令:全队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班长以上领导干部要去执行一项秘密而艰巨的任务!话音一落,就让参加此次秘密任务的人员回班写下了遗书,随后就组成一支'敢死队',随车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达后才知道此行任务是要从火车上卸一种不能碰撞的神秘物品。在卸货、装运、入库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特别注意,搬起和放下都做到轻拿轻放,这些看似不怎么大的方块块,重量却有十多公斤,上面标有我们看不懂的标志和字母代码。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宝贝'都是用于研制核武器的高能烈性炸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危险的一次要数我们去一分厂某个车间紧急援助性排除险情。这个车间原本就是一个高危防火单位,进出人员一律不能穿带有铁钉的鞋子,走路时稍有不慎摩擦或碰撞就会起火。我们的队员进入现场后,隔绝所有火种和清除一切可能会引发火灾的物种,并配合厂部、一分厂、车间领导和事故抢险人员,组织到场的所有消防队员,在车间门口用战士们的肉身堆起了一堵人墙,以防火星溅入扩大事故。战士们一个挨着一个趴在门口地面,形成了密不可透的人身墙体,那个动人场面,的确无法用语言表述。有的战士被上面的战士压得透不过气,有的眼睛瞪得鼓鼓的像铜铃铛,有的脸被压的都快跟地面粘在一起,但谁也不叫一声,坚持再坚持,直至消除隐患,排除险情,现场排险领导和排险人员都说:'消防大队的人是'敢死队'组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老还打趣地说:"我们消防大队的战士不仅上得了前线,在后方也是一把好手。曾记得厂里生产任务紧,四分厂发电机组燃煤供不上,而刚刚火车运来的煤又无人卸载,生产秩序已受到严重影响,大队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就组织人力卸煤。煤粉四飞,煤尘呛人,但我们的战士全然不顾个人的身体健康就跳上了煤车,卸完时整个人成了黑煤球,只看见牙齿是白的,还有闪动的眼珠;有的战士眼窝、耳窝里堆积着煤粉;有好多战士走进澡堂脱衣服时,从内漏撒下了煤渣和煤沫,这时候,有人开玩笑地说:"我们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我们把国家的煤偷回来了!'这话引得大家一阵大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的岁月变迁流转,在回忆刹那之间,时光已是沧海桑田,吴老说:"221基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战斗的团队,我们的足迹踏遍金银滩草原。"铁马金戈,昔日劳作的号角犹在耳畔、振聋发聩,一次回忆就是一次震撼,这支英雄的队伍永远值得我们尊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秀娟,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规划保护部负责人、馆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银滩,魂牵梦萦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访原221基地消防大队三中队中队长钟世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玉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次踏上曾经奋战过的金银滩,钟世平老人难掩心中喜悦之情,与其说是喜悦,"久别重逢"更恰如其分。他一次次回望,回望遥远的记忆,回望近在咫尺的土地,回望有限人生中挥斥方遒的黄金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5月,我在西海镇专访了钟世平老人,1978年12月,毕业于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的钟老积极响应号召,实现了从农民到革命军人身份的转变,成为青海省消防总队的一名新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春天,钟老和同年入伍的40名战友来到金银滩,成为221基地消防大队二中队四班的一名战士。让钟老记忆尤深的是,新兵下连后首先接受的是严格的保密教育,写的每一封家信都不能封口,交给中队领导检查,封口后再统一邮寄。凡是开会或学习,都要强调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必须做到不该说的绝对不说,不该问的绝对不问,不该知道的绝对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冬季的金银滩草原气温在零下30多度,胸前是烈焰熊熊炙烤,后背是寒风刺骨透心,经受冰火两重天的考验是消防战士们的家常便饭。钟老和战友们操作水枪灭火时,喷射的水滴溅在衣服上瞬时成冰,身上的战斗服秒变成冰雪铠甲,紧握水枪的双手冻得僵硬。待火被扑灭,在停止供水、检查火场的一会儿工夫,水带已被冻成冰柱、无法卷起,只能等天热冰化后再回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冬季的一个午夜,警铃骤然响起,刚刚进入梦乡的战士们闻警而动,冲出宿舍穿好战斗服,跃上消防车奔赴火场。火场火势凶猛,熊熊火焰穿透屋顶和窗户,整座厂房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钟老和战友们按照消防操作要求,立即铺设水带,投入到紧张的灭火战中。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扑救,火被扑灭,保护了基地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6年1月,钟老离开部队转业到海晏县公安局工作。屈指算来,钟老在金银滩这块历史积淀丰厚、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了近36年的时间,亲身经历了金银滩草原从"为国铸剑"到"化剑为犁"的历史变迁。如今,投身221基地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位位赴汤蹈火并肩战斗的战友们也仿佛还在他身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石玉婷,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规划保护部工作人员、助理馆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二一基地逆行者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伟哉核弹基地,壮哉消防官兵!依祁连傍日月,临海湖挽湟水,仰江河之源头,居金银滩腹地。应祖国召唤英才云集,为东方巨响殚精竭虑。卅七载唱响热爱祖国壮歌,两弹功成,中华民族脊梁挺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创业艰难兮无私奉献,高寒缺氧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数万大军汗血铺就通天路;大力协同,基地宏伟建筑拔地起;勇于攀登,东方巨响撼天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队激情岁月,护佑核弹研制。京沪才俊,慷慨入列;川豫壮士,仗剑西行,甘陕儿郎,慷慨入营;火场宿将,虎帐布阵,青海汉子,沙场扬名。纵使金银滩草原千余里,怎挡我消防官兵众志成城!秉三更灯火攻关夺隘,男儿自有豪气在;顶四时寒暑披荆斩棘,战士何处不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党忠诚,十九勇士火场逆行护核弹,以血肉之躯保东方巨响第一声;纪律严明,数百官兵数十载清理爆轰场,千余次爆轰场参试建奇功。赴汤蹈火,装运新炸药,销毁废炸药,处置核废料,确保一方平安。竭诚为民,解救百姓于水火,伸出臂膀殷红鲜血救危重。牢记军人使命,殚精竭虑为国铸剑,肩负人民希望,保基地职工家属之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训练争先恐后,大赛场包揽大奖一战成名;警笛鸣响,烈火见勇兵,水枪生死度,云梯舞苍穹;有警必出动,有事必援手,有灾必施救,有难必冲锋。美哉逆行者,壮哉消防兵,功成身退拂袖去,解甲归田不留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为国铸剑,光荣属于过去,唯因核致残早逝战友让人心痛。花甲为民塑魂,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嘱咐诸君众友,告勉先贤后生,前程任重道远,应与《国歌》同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戮力奋进新的伟大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噫吁唏,昔日为国铸盾核基地,今日精神圣地原子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二二一基地消防大队老兵集体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执笔:吴进仓 刘华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二三年七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