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波罗的海三国骑行结束,队友们做鸟兽散 (有感兴趣的,可以看我的骑行队友篇)。</p><p class="ql-block">我和Richard,预留了几天,逛立陶宛。今天,结伴去卡纳斯玩一天。卡纳斯,立陶宛第二大城市,离首都维尔纽斯105公里。</p><p class="ql-block">在欧洲出行,最方便的莫过于火车。维尔纽斯到卡纳斯,一个半小时,一等坐,只要11欧。空调开得足,有WiFi ,干净舒适程度,比大多数欧洲火车强。更是把美国的铁路系统甩出一条街。速度呢,是低铁,时速在七、八十公里。</p> <p class="ql-block"><i>咱们坐火车去</i></p> <p class="ql-block"><i>车站上,居然有个大相扑,挑战一把!</i></p> <p class="ql-block">大玻璃窗外,茂密的森林,平整的农田,溪流湖泊。房舍,多是传统式样,白墙红瓦;间或,教堂的美丽尖顶在绿树丛中一闪而过。偶尔有一群方方正正,长得一模一样的楼房,四、五层高,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这些,是苏联时期的遗留。</p> <p class="ql-block">卡纳斯,二战期间,是立陶宛首都,各国大使馆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著名的“生命签证事件”就发生在这儿</b>。</p><p class="ql-block">在波罗的海,走到哪儿,都绕不开这段黑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先是1940年,苏联红军攻占,把犹太人劫掠一空。然后,1941年,纳粹来了。</p><p class="ql-block">纳粹灭犹,第一步,把犹太人集中隔离,禁止出入。然后大批送集中营。</p><p class="ql-block">要想离开立陶宛,必须有去往第三国的签证。当时,大多数国家不愿给犹太人发签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犯不着得罪希特勒。</p><p class="ql-block">但是,有人肯做出头鸟。</p><p class="ql-block">荷兰领事Jan Zwartendijk 开始发签证,到一个荷属加勒比海岛。心知肚明,没人去渡假,要的,是一纸逃离证。消息传开,荷兰大使馆外,日日夜夜绕着几圈申请签证的人。数日之内,Jan Zwartendijk发了二千多签证。在他被迫撤离,巳经登上火车之际,还在不停地签,从车窗里扔给跟着火车跑的犹太人。</p><p class="ql-block">受到启发,当时的日本大使,电报请示本国政府,可否给犹太人发签证。三次请示,三次被否。日本大使干脆不理会命令,开始发签证。人实在太多,无法走程序。大使馆干脆把签证书和印章放岀来,自己填名字,自己盖章。到大使馆被迫撤退时,”发”了八千多签证。</p><p class="ql-block">荷兰与日本外交官,直接救了一万多犹太人。</p><p class="ql-block">今天,在卡纳斯美仑美奂的林荫大道上,一大圈纸证,绕成一个“生命之纸"的白色花环。</p> <p class="ql-block"><i>生命之纸纪念雕塑</i></p> <p class="ql-block">荷兰领事,事过几十年,一天,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故事,这才把他"挖掘"出来。生命之纸纪念地,有他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卡纳斯,建城630年。与首都维尔纽斯虽然相隔不远,但是,一进城,就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卡纳斯古城,有石头路,城堡,大教堂,老房子,别处有的,这儿都有。这些,看得多了,已经审美疲劳。</p> <p class="ql-block"><i>审美再疲劳,人家的地标古城堡,还是应该照一张图</i></p> <p class="ql-block"><i>我和Richard藏在第一个A里了</i></p> <p class="ql-block"><i>人家也有美仑美奂的大教堂</i></p> <p class="ql-block"><i>仔细一看,今天有个婚礼哦</i></p> <p class="ql-block">卡纳斯,有一个独特的定位,艺术,特别是街头艺术。十几年前,街头艺术的定位是:涂鸦,是不被允许的。一位当地艺术家,发起了请愿运动,用墙画,来美化我们的每日生活吧。</p><p class="ql-block">跟着导游Narmin行街走巷,探寻那些藏在街角处,院子里,呼吸于寻常百姓家的艺术。</p><p class="ql-block">导游姑娘是阿塞拜疆人,与满大街金发碧眼的当地人不同。Narmin,卷发,大眼睛,典型的中亚面孔。10年前到立陶宛留学,就留下来了。发现卡纳斯没有徒步游,做了一个网站,填了个空白。</p> <p class="ql-block">一条夹在商店与办公楼之间的窄巷,那么不起眼,一下子就走过错过。Narmin在巷口停下来,压低声音说,这里,是住宅, 咱们轻着点。</p><p class="ql-block">走进巷子,左手边的墙上,画着几个人,着装,行为,都是上个世纪的人,是这个院落最早的主人。130年前,立陶宛的居民,一半是犹太人和波兰人,从事金融与贸易,掌握着经济大权。那时的立陶宛,有“北方的耶路撒冷"之称。</p><p class="ql-block">立陶宛人,是干体力活的社会底层。</p><p class="ql-block">建这个宅子的,是一家成功的犹太人。从墙画上看,他们穿着体面,生活优雅。</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过去了,犹太宅子早就成了大杂院,垃圾遍地,污水横流。</p><p class="ql-block">一位艺术家搬进来了。决心用画笔改变生活环境。</p><p class="ql-block">先是在放垃圾桶对面的墙上,画了一只半截身子从窗户里耸岀来的大猫。那么大的猫眼瞅着,总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吧。</p><p class="ql-block">然后,现在的住户,也一个个上了墙。拉手风琴的艺术家;刚从楼里跑出来的小男孩; 出生于此,漂泊了大半生,回来寻根的脚踩着地球的优雅奶奶;握着画笔的艺术家本人也上了墙。更有一幅大画,上面是所有现在的住户的大汇总,一个温馨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i>一把椅子,顶在弄堂口上,欢迎来我家坐坐</i></p> <p class="ql-block"><i>当年的建这座房子的主人</i></p> <p class="ql-block"><i>大猫,那么大眼盯着你——请不要乱丢垃圾</i></p> <p class="ql-block"><i>大院里住着音乐人</i></p> <p class="ql-block"><i>从楼里走出来的小男孩</i></p> <p class="ql-block"><i>讲故事的奶奶</i></p> <p class="ql-block"><i>2022年回来寻根的奶奶,现在住这儿的爷爷</i></p> <p class="ql-block"><i>咱俩好</i></p> <p class="ql-block"><i>这个,是打架,还是示爱,全看你的心情注解</i></p> <p class="ql-block">朝外的一面大墙上,架着一个粉红色的浴缸。浴缸旁边,画着一个巨大的鹳鸟。</p><p class="ql-block">我问,这是什么意思?Narmin笑着说,本来,就只高墙上架一个浴缸,行为艺术。这堵墙,正对着外面的高架公路。浴缸刚上墙时,城管接到很多驾车人的投诉,声称,每天开到这儿,被这个丑陋视觉冲击,郁闷得要把浴缸炸了。艺术家体恤民意,在浴缸边上加了个巨无霸的鹳。没人威协要炸鸟。</p> <p class="ql-block"><i>大鸟与浴缸</i></p> <p class="ql-block"><i>全院的居民都上去了。这样的邻里,怎么会不和偕</i></p> <p class="ql-block"><i>立陶宛也有自己的飞行英雄人物。</i></p><p class="ql-block"><i><span class="ql-cursor"></span>两个立陶宛飞行员,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驾机环飞全球,最后一程,回来的路上,失事于大西洋中。那可是在大名鼎鼎的Emiiar Earhart 1937年环飞之前的壮举。不幸的是,Emiliana Earhart和她的领航员,也失事于太平洋中。</i></p><p class="ql-block"><i>若是这两个飞行员成功了,也就没了后来的Emiliana Earhart环球之飞了。当时的飞行界,都在争当这个"第一"呢!</i></p><p class="ql-block"><i>两个飞行员,是立陶宛的英雄,被印在钱币上。如今,立陶宛早已欧圆化。但是,这张币,在英国,市值高出面值的数倍。是英国人特别崇拜立陶宛英雄?非也。这张币,是英国同性恋的热藏。</i></p><p class="ql-block"><i>立陶宛英雄被如此记念,是他们九十年前再也想像不到的吧!</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闲逛,街头看到这个标志,心头一喜。原来,著名的圣地亚哥朝圣的徒步路线从这里走过。这条徒步线,在我的列表里。哪天,背着背包,我会再经过这儿。</i></p> <p class="ql-block">街边小公园,街角处立一个矮小的铜墩子。Narmin说,去读那上面的字。</p><p class="ql-block">仔细一看,刻着三种文字,有一版是英文,说,IN THIS PLACE, ON 11 MAY 2014, NOTHING PARTICULAR HAPPENED。 翻译:2014 年5月11日,此地啥都没发生。读了,我心中一阵茅塞顿悟的欣喜,世上本无事,庸人何自扰。边上的Richard,一跺脚,两摇头,大声宣布,这是我见过的最最stupid的东东!一步之遥的Narmin,笑眯眯的,太阳镜都快掉下来了,看着我俩,一副满足的模样。不同的人,完全不同的反应,艺术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i>要不是Narmin 领着,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现这个铜墩子。</i></p> <p class="ql-block"><i>世上本无事,庸人何自扰</i></p> <p class="ql-block"><i>房子,就是画布</i></p> <p class="ql-block"><i>自行车街画。这项运动,在欧洲实在太普及了</i></p> <p class="ql-block"><i>姑娘的长笛吹得婉转悠扬,忍不住驻足倾听,再往笛盒里放入一张纸票</i></p> <p class="ql-block">喜欢卡纳斯。下次来,可以考虑住几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