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看乌镇

ZYB

<h5><font color="#9b9b9b">背景音乐《乌镇》(张敬)</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浙江桐乡的乌镇,在江浙一带的水乡古镇中颇有名气。作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可是我们老两口脑海中对乌镇却都没有深刻的印象,甚至都想不起来到底有没有去过。肯定的是退休前各忙各的,一定没有一同去过。心动不如行动,6月18日上午我们便自驾前往乌镇,开启了两天的水乡之旅。</div> <b>D1 6月18日</b><div>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很方便就到达了位于乌镇西栅的景区大门。与我们到过的各地景区不同,乌镇景区内大大小小众多酒店、民宿、客栈,不管入住哪一家,都得在这景区入口处的游客接待中心办理入住手续。进入景区,有专门的摆渡车将客人送至各自下榻的地方。</div> 儿子给我们订的是昭明书舍酒店,进得酒店,狭长的大堂上方挂满了古籍灯片,将我们的视线自然引向了酒店深处。 休息区的中式老家具,墙上、立柱上年代已久堪称文物的匾额、对联,还有桌上那一卷卷竹简……浑朴古雅,一股古色古香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因为客人太多,我们房间的前批客人走后尚来不及清理,接待小哥让我们把行李寄存在前台,先去解决午餐问题。正好我们预订的套餐中有一个酒店明徽餐厅的双人餐,品质好量又足。<br> 终于进入了客房,这房门灯也是竹简的造型,家具是中式的,墙上挂着毛笔、线装书和书法拓片,一切与酒店的名称很是吻合。 别具一格的是客房虽然不算特别大,但是将两张单人床分别安放在了两个独立的小房间内。夫人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早早上床休息,这样的客房设置就不怕我这个夜猫子打扰了。 小客厅的小桌上有个小藤匣,里面装着几本书和杂志。其中一本厚厚的《乌镇志》,很久没有阅读纸质书了,一打开《乌镇志》就让我沉浸其中,无法放下。一本介绍小镇史志的图书居然如此文笔优美流畅,引人入胜。乌镇的实景与图文介绍确实相得益彰,因为一本地方志而对此地的好感倍增好像还是第一次。 看到网上不少人介绍这造型美观的小船叫乌篷船,阅读了《乌镇志》才知道原来乌镇并不是什么都姓“乌”。这船它不叫乌篷船,而叫平顶摇橹船。 <div>  午休后,我们决定去乘坐小船先在水中游览一下乌镇,到了水乡怎能不坐一坐这摇橹船呢。</div> <p class="ql-block">  乌镇没有山,却有丰沛的水。街边的导游图显示着乌镇水系纵横交错,河湖港汊密布,构成了名副其实的水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流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乌镇宛在水中央。(《乌镇志》)</span></p> 此刻我们的船儿正随着船工的摇橹声,在西市河上轻轻地摇摆、缓缓地前行。游客们都在静静地欣赏着两岸的景色,无人喧哗。如诗如画的景色似乎在每一个瞬间凝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墨画中。 乌镇和许多江南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水而造,正所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唐 杜荀鹤)<font color="#167efb">。这些民居汲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西市河宽不过20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唤一声儿,对岸便可探出头来回应。(《乌镇志》)</font> <br> 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在无锡的荡口古镇和古运河景区也有许多类似的枕水民居,却不知无锡人是如何称呼它们的,应当也叫水阁吧。 摇橹船在这里靠岸下客并调头,没想到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温情可爱的小船,对身体不好的夫人而言并不那么友好,一路摇啊摇,竟然摇得她有些晕船。幸好行程并不长,体验一下即可。 西市河、摇橹船、水阁民居、汉服小姐姐……构成了穿越时空的和谐画面,定格在我们的眼前。 上岸之后沿着西栅大街向东往酒店返回,一路正好逛逛这条主要的老街。古老的西栅大街早已与世界接轨,到处可以看到茶吧咖啡店。很想坐在店内点上一杯咖啡凭窗欣赏西市河中的船来船往,消磨时光。不过因为店中人多,我们还是选择了走过路过错过。 逛街途中看到好几家网红小吃店铺,生意很是火红。<br>  本组上图为小麻子油煎铺前,游客在排队购买萝卜丝饼;下图为锦记糕点铺前游客在排队购买定胜糕,这里还限购每位游客不能多买。好在我们中午刚在餐厅吃过这糕,就不排队抢购啦。<br> 本组上图为永平粉团店,我们凭借一张“乌镇会”套餐卡,在这里免费领取了青团、麦芽饼、彩虹糕各一只;下图是桥里桥烧饼店,不知为何空无一客,找老板买了几张梅干菜鲜肉烧饼,这可是上了《乌镇志》的名小吃。 途中遇到慕名而来的的游客向我们打听吴妈馄饨店(上),这吴妈馄饨也是《乌镇志》中所提及的;下图这家舌尖葱包烩也在排队,我们不想排队等待。而是在第二天趁人少时去买了几只回来品尝,当然也好吃。 一位女士正坐在店门前,用手将泡在水中的蚕茧剥开,拿出蚕蛹。夫人从小生长在无锡,记得小时候无锡有很多桑树,很多人养蚕,很多人爱吃蚕蛹,市里还有缫丝厂。如今像这种手工剥茧的场景早已成为她童年记忆。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南京调到无锡部队工作时,只有两车道的梁溪路两边是大面积的桑树,现在也成了回忆。 晚饭后,我一个人继续外出探访夜幕中的乌镇水乡。辛勤的清洁工依然在清理飘浮在水上的垃圾。 水上戏台,附近饭店茶馆的游客可以一边品茶用餐,一边欣赏戏曲表演。 街边商铺的灯光渐渐亮起,比起白天的街巷平添了丰富的色彩,把人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乌镇的夜晚,灯光如繁星洒下,漫入水乡巷陌。河中的摇橹船川流不息,摇曳在五彩的水面上,穿行于斑斓的水巷间,比白天的河上行船更加安静、神秘和浪漫。 如果说白天的乌镇河道街巷充满了水墨画意,夜晚的乌镇河道街巷则弥漫着丹青重彩。 夜幕下,人们有的歇息于喧嚣中,有的闲逛在石板路上,有的在茶肆品茗聊天,有的在餐馆解放味蕾…… 更有打卡拍照的汉服佳丽们,给夜色中的乌镇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夜幕下古老的西市河畔一座灯光亭,这是乌镇的LOGO,乌镇两字出于中国文学泰斗茅盾(沈雁冰)之手,而茅盾正是乌镇人。<br>  现代科技将乌镇的LOGO从深邃的暗处推向今天人们的眼前,又把人们的视线和思绪引向深不可测的暗处,去想象乌镇的从前。<br> <p class="ql-block">  灵水居,西栅最大的一个园林建筑景点。曾为崇祯初年进士唐泷的私家花园“灵水仙居”,后因战乱损毁,现在的园林按原样修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这一块充满灵气的地方,长眠着中国文坛上的一条蛟龙,那就是茅盾,先生的纪念堂和陵园就在灵水居东侧。乌镇哺育的不仅仅是茅盾,还有王会悟、孔令境、沈泽民等,他们的纪念馆也坐落在灵水居内。(《乌镇志》)</span></p> 在乌镇LOGO附近有一座瘟元帅庙。相传早年镇上有位心地善良的张秀才,一天晚上张秀才发现两个瘟鬼往井里放瘟虫。他便写了一张告白告诫乡邻井水有毒不可再用。但又觉邻里中识字者不多,告白无济于事,即使当面解说,人们也未必相信。于是毅然跳入井中。翌日天明,取水者发现落井的张秀才全身发青,显然是中毒身亡。及至有人看到墙上的告白,大家才明白了一切。张秀才舍身避瘟的壮举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封他为温都元帅,制约天下瘟鬼。百姓们树神像盖庙宇以作纪念,流传至今。 夜色已深,游人渐少,路灯和民居窗户透出的灯光投射在石板小路上,勾勒出一条温暖而古朴的光影画廊。水乡的街巷一片宁静,美好的一天仿佛在这一刻停留了下来。只有包括我在内的极少数游客,执着而又轻松地在这夜幕中的街巷里徜徉。 <b>D2 6月19日</b><br> 水乡清晨,天空微明,街灯尚未熄灭,点缀着沿街的老宅,映照着石板路。 老宅门窗里透出的灯光温暖而恬静。昨夜的宁静即将被打破,这里很快又将热闹起来。 <br> 此刻的水乡还几乎看不到人,宛如隔绝尘嚣的世外桃源,一只猫坐立在水阁之上,任凭我以这花窗黛瓦为背景给它留影。 街巷中渐渐可以碰到行人,但主要是匆匆上班去的保洁人员还有像我一样起早欣赏、拍摄水乡之晨的游客。 一位枕水而居的当地老人,正泡着一杯茶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 昨天在西市河中穿梭不息的摇橹船此刻正静静地泊在岸边,仿佛在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安详。但用不了多久,它们就又将穿梭于西市河中让水乡乌镇再度繁忙。 因为阴天而缺少强烈的反差和光影,在江南风格的民居,韵味古朴的路桥上,呈现出水墨一般的浓淡、干湿、笔触变化;水面上小船涟漪给人流畅、灵动的感觉。时间与自然将水乡乌镇造化成一幅幅迷人的水墨画。 清晨的西市河上开始有了船只往来,但不是载客的摇橹船,而是这种非常简易的小木船。摇船者多是河道清洁人员,还有载着鱼鹰去捕鱼的渔民。西市河的清晨就这样渐渐恢复了生机。 早餐后冒着时断时续的小雨再次游览西栅大街。因为是早晨,大批量的游客还未进入景区,与昨天摩肩接踵拥挤不堪相比,此刻的游览舒适度很高。走走停停漫步在被雨水滋润的石板路上,呼吸着水乡清晨清新的空气,很是惬意。 湿漉漉的石板路,民宅商铺雕花镂空的门窗,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似乎在向人们轻轻述说着古镇的故事。 西栅大街上还分叉着一些小巷,有宽有窄,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寻找其中的秘密。而有的小巷,当你拐进去才发现新的院落,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露天电影场、卖冰棍的小摊,是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特别喜爱的。 来自各地的游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在古镇的街巷中寻古觅今 清光绪年间开办,至今仍在营业的乌镇邮局,并且依然按照旧时方式进行通邮往来。左侧这只老邮筒铸于光绪29年,不知道它那扁扁的大嘴巴里到底吞吐过多少邮件。 街边看到好几处这种平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细看才发现原来是直饮水提供点。我们是几年前在上海世博会和加拿大见到过直饮水,没想到今天在乌镇老街上也遇见了。而且把现代生活方式与中国千百年的老物件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乌镇的修复者真是脑洞大开。 在水乡除了船更多的当然是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据说如今有70多座,并且没有两座一样的桥。单孔桥、三孔桥、石拱桥、廊桥,造型不一,各成风景;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寓示乌镇人价值观的桥名,给人安心、喜悦、满足、善良、宁静、平安和传承的感受。 乌镇的桥,是时间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材质,串联起乌镇的美丽风景。在这里,桥成了诗,成了歌,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画卷。 西市河上又出现了摇橹船, 街上游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则赶紧撤退,回酒店休息。<br>  回酒店路过昭明书院,其实这书院的东侧门与我们酒店几乎是门对门,酒店的装修风格就是取材于书院,连名字都是“昭明”。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乌镇筑馆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本组左上)。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br> 书院现设有图书馆,并有电子阅览室、讲堂、书画室、教室等,继续发挥着书院的作用与功能。 下午继续逛乌镇。这是位于西栅通安街46-50号的亦昌冶坊。在这旧址里有一口铸于同治五年的大锅,号称“天下第一锅”。<div>  明代嘉靖年间(约1550年前后),铁匠沈济携母亲及家人来乌镇开设冶坊,开创了乌镇的冶业。清同治五年(1866年),“沈亦昌冶坊”在乌镇设冶炉专铸铁锅,一年约可产锅2.5万只,营业一度颇为红火。后因受战火被迫停业,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复业。1956年3月公私合营,“沈亦昌冶坊”更名为“沈亦昌锅厂”。1990年后,曾经闻名省内外的“沈亦昌牌”铁锅因市场停滞而产生亏损,最终于至90年代末倒闭。</div> 2007年2月,重建的“亦昌冶坊”与西栅一同对游客开放。整个亦昌冶坊还原了传统的前店后坊格局,这里不但有许多展品,平时进行演示性冶铁,还制作出售各种精美的铁质锅与工艺品。 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的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史以来早的酱园。一排排露天的酱缸十分吸引游人。酱缸身上印有“叙昌酱园”、“咸丰九年”的字样,更让人能感受到这里的百年历史。同样也是前店后坊的格局,店中能买到叙昌酱园的豆瓣酱、酱油、酱菜等特产。 位于西栅秀水廊街的似水年华红酒坊,网上都说这是明星黄磊开的,2003年黄磊与刘若英曾拍过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故事就发生在乌镇,许多游客因此而来打卡。<br>  在昏暗的酒坊内听着爵士乐喝酒消磨时间,或是在室外临水坐位上与亲友对酌赏景,应当是很有情调的,但这并不在我们此次的安排之中。不过在我们的“乌镇会”专属套餐中,有该店免费提供的两杯鸳鸯奶咖,打包带回客房喝着奶咖阅读《乌镇志》,岂不也是一种愉悦的享受。<br> 宏源泰染坊是乌镇历史悠久的手工染坊之一,始创于宋元年间。乌镇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旧时有染坊数十家。<br>  晒场高高的木架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料,随着微风的吹拂轻轻摆动。 这里也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尤其是爱美的姑娘们纷纷融入色彩的海洋中摆姿势,凹造型,留倩影。 宏源泰染坊还展示了一系列传统的染色工具和设备,如染缸、染刷、染布架等。这些展品向游客展示了传统染艺的历史和发展,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参与染色的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王会悟纪念馆<br>  乌镇人杰地灵,因人而文,因文而兴。特别值得一提,也是我们此次乌镇之行才了解到的是,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纤绳的一头也在乌镇。而与这纤绳有直接关系的人物,就是乌镇的女儿—王会悟。1898年7月,王会悟生于乌镇。父亲是一名晚清秀才,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王会悟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1919年,王会悟通过表亲茅盾的介绍到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继续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途径。在这里,她结识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两人互生爱慕之情,并于1920举行了婚礼。 <br> <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王会悟承担了大会筹备和警卫工作。会间由于密探闯入,代表们对是否继续开会及去何处开会犹豫不决,王会悟建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进行,并亲自安排到嘉兴的车次、住宿、游船,以及会议的保障、保卫工作,为中共一大的顺利完成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出了贡献,王会悟是中共一大的见证人和服务者,被誉为“一大”卫士。 </p><p class="ql-block"> 在馆内遇到两批其他参观者,而且都是年轻人,令人欣慰。 </p> <font color="#167efb">1993年10月,这位对党的创建有功而无名的乌镇女儿,在北京走完了96年的人生。乌镇没有忘记自己的女儿,在放生桥旁的灵水居辟出了王会悟纪念馆。洁净雅致的庭院里,那一幅眼含笑意、贤淑秀丽的美女照,定格在王会悟20岁离开家乡时的青葱花容,让你感受到有一种力量,叫温柔。(《乌镇志》)</font> <b>D3 6月20日</b><br> 又是一个清晨,水乡依然宁静,天空中比昨天多了片片霞光。宛如染坊的彩布轻轻拂过天空,虽然并不鲜艳浓烈,却给水乡注入了一抹柔和的色彩,大自然用最温柔的笔触点缀了水乡梦幻的清晨。<div> 乌镇,早晨好!<br></div> 难得的阳光稍纵即逝,这是此次乌镇之旅遇到的最短暂也是唯一的光影效果。 时间太早,街巷中几乎见不到行人,河道中也见不到游动的小船。只有零星的荷花不甘寂寞地早早开放,粉嫩如霞的荷花给水墨画意的清晨增添了点点彩墨。 木心美术馆<br>  木心(1927-2011),乌镇人。 画家、文学家、诗人,原名孙璞,自幼酷爱绘画、文学,习练钢琴和谱曲。12岁写诗,16岁在当地报刊发表散文。1982年移居纽约。重启绘画与写作,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诗集、文集三十余种。同时作画不辍。2001年,耶鲁大学美术馆为其举办大型个展,并巡回芝加哥美术馆、夏威夷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新世纪,应家乡乌镇竭诚邀请,于2006年回乡定居。2011年逝世。 同年,乌镇为之起建“木心美术馆”。该馆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全程历时四年; 馆内室内设计由OLI建筑设计事务所法比安主持,为期一年半。成为乌镇西栅一道宁静而清俊的风景线。<br>  可惜因为时间太早美术尚未开放,今天又将离开乌镇。所以这次遗憾地未能进馆参观。 <br> 一个早茶摊的老板正在准备开早市。<div>  在西栅有个网红景点--水上集市,但是连续两个早晨,在这里并没有看到如同网上介绍的那种情景:一大清早,小船载着新鲜的蔬菜和家养禽畜,来到四通八达的河道枢纽出售,顺便也可喝个早茶。临河的居民只要吆喝一声,船就会摇到水阁边,不出门也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div> 今天早晨只碰到这一位当地村妇在兜售自家产品,我们买了几只她刚从自家树上采下的桃子和一瓶自酿的陈皮。她那朴实自然的笑容,足以让人消除陌生感;一口吴侬软语,更像水乡晨曲的和谐音符。我们把这张笑脸当作本次短暂旅行,乌镇赠送给我们的告别之礼。 尽管这次旅居乌镇,我们还有太多的景点没有走到看到(如东栅景区、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还有许多乌镇的小吃没有品尝,就连所下榻的西栅都没有完全看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乌镇美好印象。<br>  水乡乌镇真是飘落在江南的一幅水墨丹青佳作,让人直想卷起带回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