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称谓,一多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一部分具有青海方言的独特性。</p><p class="ql-block"> 如“娘妹”一词,就是母亲和她的女儿们的专指词,即普通话里的“母女”。</p> <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的“娘”,有下列字义:</p><p class="ql-block"> 一指对母亲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娘”青海方言里与汉语里的大概念一致。</p><p class="ql-block"> 如“娘老子”指父亲和母亲。</p><p class="ql-block"> 青海有的地方把母亲叫“阿娘”。</p><p class="ql-block"> 据我考证,这种称呼来自于甘肃临夏州的河州方言(临夏古称河州)。如,我的家乡人们的语音就是“河州”,称呼母亲有“阿娘”,“阿妈”两种。</p><p class="ql-block"> “阿娘”这个称呼,有可能源自于满族的“额娘”。</p><p class="ql-block"> 因为“阿”可以读作“额”,汉语里叫“多音字”。</p><p class="ql-block"> 如“阿弥陀佛”的“阿”,读作为“阿a”就错了。</p><p class="ql-block"> 故,满语“额娘”,实际上是“阿娘”。文字写成“额”,是为了区别两个读音“阿a”与“阿e”。</p> <p class="ql-block"> 二对姑姑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青海人把姑姑叫“娘娘”,古字为“孃孃”。</p><p class="ql-block"> 三是婶婶的一种称呼。</p><p class="ql-block"> 青海人管婶婶叫“婶婶”、“婶子”,又称呼为“婶娘”、“尕娘”。“尕”即小之意。</p><p class="ql-block"> 四是对妇女的泛称。</p><p class="ql-block"> 如,男子们叫“爷们”,女眷们叫“娘们”。</p><p class="ql-block"> 五是指女儿。</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青海人管女孩叫“丫头”,在庄重场合叫“姑娘”。但也不尽然,女儿出嫁,叫“打发丫头”,也可以说“打发姑娘”。</p><p class="ql-block"> 丫头,比较随意,或自谦。姑娘,显得尊贵。</p> <p class="ql-block"> 六指未婚女孩,或结婚未圆房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如,“老姑娘”指超过婚嫁年龄而没结婚的女孩。虽结婚,由于种种原因没圆房,是“姑娘身”。</p><p class="ql-block"> 七是出嫁女人们对应婆婆,指自己的亲妈,如婆家,娘家。</p><p class="ql-block"> 八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青海的丈夫管妻子叫“婆娘”,与“老婆”是一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婆娘”,泛指女性,已婚且有些年纪的女人,相当于“妇女”。“婆娘们”即妇女们之意。</p><p class="ql-block"> “老婆娘”,嗔怪时对女人的叫法。青海方言称呼里加个“老”字,多数都是带有责怪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 “娘”这个字,非常古老,甲骨文里就有。但字形与现在的娘字的“女良”恰好相反,“良”在前,“女”在后。</p><p class="ql-block"> 但到了汉朝时,“良女”这个字被弃之不用了。因此,《说文解字》里没有收录。</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唐朝,“孃”字代表着“娘”,并字义一直在变化,丰富。</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唐朝的什么时候,“良女”变成“女良”,即“娘”又出现在古文字里。但最初的“娘”和“孃”字义不一样,读音也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孃”,多指母亲,长辈女性。如姑姑又叫“孃孃”,宋朝时“孃孃”和“娘娘”才混用的。唐朝时也有“爷娘”一词,但写作“爷孃”。</p><p class="ql-block"> 唐朝的“娘”,多指少女,也泛指女性。如红娘,姑娘等。</p><p class="ql-block"> “娘”又是女人姓名用字,如“杜十娘”,“孙二娘”。此“娘”并不是尊称,而是女孩之意。杜十娘,就是排行第十的女孩子。武媚娘,叫成白话,就是“武家丫头”。</p><p class="ql-block"> 这种给女孩取名的方法,一直都延续到现在。如“许存姐”,“王二丫”之类就是。</p> <p class="ql-block"> 宋朝以前,“孃”是敬词,如:只能说“女娲孃孃”,禁忌称呼为“女娲娘娘”。</p><p class="ql-block"> 《康熙字典》里“娘” 字的字义已经好多个了,但第一解释是“少女”。</p><p class="ql-block"> 近代,在整理现代汉语时,才把“孃”当成“娘”的异体字,且把两个字的全部字义合并,“孃”被废止。</p> <p class="ql-block"> “妹”,原指一母同胞,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p><p class="ql-block"> 古代典籍里的解释说:“妹,女弟也”。</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同生妹妹叫“妹子”。其他妹妹称呼前加亲戚关系词,如:同户同宗血缘关系妹妹分别叫“堂妹子”、“党家妹子”。外戚姑舅、两姨妹妹叫“姑舅妹子”,“两姨妹子”等等。</p><p class="ql-block"> 凡没有亲缘关系的,都可以笼统地叫“妹子”。</p><p class="ql-block"> 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妹妹,古代叫“外妹”,青海方言叫“隔山姊妹”,平时也像胞妹一样叫“妹子”。</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青海也有“尕妹”的叫法,但大多数时候专指“情人”,或爱慕的女孩。如:青海花儿里唱的“阿哥是人伙里的英雄汉,尕妹是才开的牡丹”。简单解释,即两口子,或一对情侣“郎才女貌”。</p><p class="ql-block"> 禁忌把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女孩叫“尕妹”,但可以叫成“尕妹子”。</p> <p class="ql-block"> 老青海话里有“妹妹”一词,一般都是年轻夫妻丈夫对妻子的“爱称”,只有夫妻俩独处时使用。</p><p class="ql-block"> 如,青海民歌里有“阿哥们走哩者,妹妹你嘛就坐哟……”就是小夫妻俩话别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关系,年岁悬殊大,或妹妹年纪小时可以称呼为“妹妹”。一般情况下,妹妹都叫“妹子”。否则,可能会出现歧义,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和是非。</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很久以前的青海,你去别人家,管别人家的女孩叫“尕妹”就不合适。</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别人的妻子叫“尕妹”,那更遭了,你被当场撵出去不说,还可能破坏掉别人的婚姻家庭。</p><p class="ql-block"> 但你把别人的女孩叫“妹子”,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似乎像亲兄妹一样的,关系亲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的“娘妹”,“娘”指母亲,“妹”指母亲的女儿,不单指妹妹,还包括姐姐。</p><p class="ql-block"> 一位母亲与一位女儿,叫“娘妹俩”。</p><p class="ql-block"> 一位母亲和两个以上女儿,叫“娘妹们”,一般情况下指亲生女儿和她们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娘妹们”,有时候也指一个家庭里所有的女眷。</p><p class="ql-block"> 比如,每年过年时,家人亲戚最全的时候。嫁出去的姑奶,太姑奶,孃孃,姐姐妹妹们都回到娘家,与本家的阿奶,阿妈,婶娘,未出嫁的阿姐妹子们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少的十几口子,多时坐了一炕,站了一地,好几十口女眷。可以统称为“娘妹们”。</p> <p class="ql-block"> 又如:过去婚丧嫁娶吃宴席,忌讳男女混坐在一张桌子上。因此,有“男桌”,“女桌”之分。</p><p class="ql-block"> 过去办酒席,除了饭菜有讲究,一般是八个热菜,叫“八大碗”,或叫“八盘”、“八碟”,还有四个干果。这就是“四凉不热”。菜品也是固定的,如“炸丸子”,“里脊”,“三烧”等等。</p><p class="ql-block"> 男桌还得配上酒,烟,火柴,茶水,还要由“东家”,或叫“支客”同坐,以便服务。“东家”,应该和现在的“服务生”兼“陪客”差不多吧!</p><p class="ql-block"> 而女桌多甜食,白开水,也没有酒,烟之类。</p> <p class="ql-block"> 8~10人一桌,一进家门,不能直接坐到宴席桌上。坐在屋里或院子里大家聊天。看着人客来的差不多了,“东家”们就招呼客人上桌。</p><p class="ql-block"> 有男人坐错了,东家提醒,这里“娘妹们坐的桌子”。</p><p class="ql-block"> 客人上桌也十分讲究长幼尊卑,母亲已到耄耋之年,需要女儿操心。女儿就可以坐到长辈席上,但得由东家“你娘妹俩人坐在一搭”(一搭:一起,一块儿之意)的安排后方可。</p><p class="ql-block"> 只听“大东”(总管)喊道,男客们坐一二三四桌,“娘妹们”坐五六七桌。</p> <p class="ql-block"> “娘妹”一词,近似噱头,即开玩笑的说法。庄重的场所禁忌说,小辈儿人面对长辈说时,要看场合。大家心情好,以适当开玩笑的方式说说也不错,可能会增加热闹气氛。</p><p class="ql-block"> 比如,你去孃孃家拜年,进门,或临走时要给孃孃和她的婆婆、女儿(姑舅阿姐、妹子)、儿媳(姑舅嫂子、姑舅兄弟媳妇)等等女眷亲戚们问候,或告辞。</p><p class="ql-block">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一句“娘妹们……”敷衍了事。这样就是大不敬,你就摊上事儿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孃孃一家人来你家拜年,说起昨天你称呼孃孃一大家子女眷为“娘妹们”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你定被斥责一顿,得跪在地上给姑父孃孃赔罪。</p><p class="ql-block"> 但大过年的,不能打骂孩子,气得阿爷白胡子都抖动着,说:“你礼貌没有哈毡帽没有吗!”</p><p class="ql-block"> 因此,庄重场合遇到多个亲戚时,必须按辈分长幼一一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比如你去孃孃家拜年,姑父姑舅哥们可能全出门去拜年了,家里基本都是女眷亲戚。进门问候众亲戚有下列几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 一,从长到幼,逐一问候。</p><p class="ql-block"> 如:先问候孃孃的婆婆:“阿奶过年好”,等奶奶点头或说“好着”,才算礼毕。</p><p class="ql-block"> 再问候孃孃“过年好”。有时候还得给长辈边磕头边问候。</p><p class="ql-block"> 后再去问候姑舅姐姐、妹妹,和姑舅嫂子、弟媳妇等等众亲戚。平辈之间,年龄差距再大,都无须磕头,特殊情况除外。比如表姐是你的老师,师傅就得行叩首大礼。</p><p class="ql-block"> 给长辈一一问候,必须庄重稍缓慢。平辈之间就可略快一点。</p> <p class="ql-block"> 二,从长到幼,行一次性称呼所有的人,再说问候语。如上述情况,可以这样问候:“阿奶、孃孃、阿姐、嫂子、妹子过年好!”,然后给坐在炕上的奶奶、姑姑磕头。</p><p class="ql-block"> 三,为了尊重,可以按辈分问候。如先问候“阿奶、孃孃过年好”,等得到回应,再问候“阿姐、嫂子过年好”,最后再问候表弟媳妇和表妹。</p> <p class="ql-block"> 四,规规矩矩地一一问候长辈,再一次性问候平辈亲戚。如说:“阿奶过年好”,“孃孃过年好”分别得到回应后,再说“阿姐嫂子妹子们一挂过年好”,得到大家的回应,就可以落座。</p><p class="ql-block"> 五,一一问候,最显得有礼貌,最适合进门时使用。一次性问候,告辞时最适合。</p><p class="ql-block"> 因为进门时已经都问过话了,出门时再一一告辞,就显得太啰嗦。</p> <p class="ql-block"> 青海人的习俗里,进别人家,要缓缓入,表现出诚惶诚恐,很不好意思的态度,显得很客气。但出门要快,迅速离开,意思是在别人家呆得很满意,再不打扰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种观念,青海人去别人家时,常常被主人家拉着推着搡着进家。而告辞时,有的人干脆奔跑着出门,不让主人相送,甚至按住不让下炕,或不让起身跑步出门。</p><p class="ql-block"> 告辞时,速度与快,使用“娘妹们”也是允许的。但要看人们的心情或与对方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比如去姑姑家,聊了一阵子,姑姑就会给侄子们开个小玩笑。说侄子是“大官”、“有钱汉”之类。开这样的“玩笑”,使得亲戚关系越融洽,晚辈也解除了拘束。</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气氛中告辞时,可以说“阿奶、孃孃、阿姐、嫂子、妹子,你们娘妹们坐着,我走了”。或者,直接说“你们娘妹们坐着,我走了”都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娘妹,还指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男主外出,去世等情况。女人和孩子们,不论男孩女孩,概括一家人,可以叫“娘妹们”。如“男人们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娘妹们了”。但男孩多,或全是男孩,就不这样概括。</p><p class="ql-block"> 娘妹,指一个家庭的男主人不管事儿,如“这个家里娘妹们拿事儿当掌柜的呢”。</p><p class="ql-block"> 一大群女人在一起,只要中间有一对母女关系的,可以把大家统称为“娘妹们”。</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