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内耗,是缺乏在当下享受和满足的能力。

<p class="ql-block">大多数人的内耗,是缺乏在当下享受和满足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对延迟满足的过度推崇,令许多人都丧失了感知力,可能我们以为的满足,实际上只是逃避痛苦,从来不知道真正的享受当下的快乐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为了逃避无聊,不停地往自己脑子里塞各种各样的信息,却无法在当下享受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带来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延迟满足,是人在得到了充分满足之后自然产生的愿望,你吃了四个面包,你太饱了,你知道下次只需要两个。</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每次都饥肠辘辘的忍着一个都不吃,压抑自己的渴望,只会让它反扑得更凶猛。</p><p class="ql-block">你以为是在训练延迟满足,实际上它会让你的身体记住匮乏感,产生不配得的记忆,建立这个既特别想要又不能满足自己的模式。</p><p class="ql-block">度要自己把握,关键在于你的身和心,是合一的,还是分离的。</p><p class="ql-block">我想起之前很火的一个家庭剧,某个场景中,孩子高兴地和妈妈分享自己的事,妈妈一脸愁容地说:都考第二了,有什么可开心的呢?</p><p class="ql-block">从情绪的维度来说,她们各有各的情绪状态,本来无可厚非。但妈妈的情绪归因,是突破边界的,考第二和孩子的情绪没有直接联系,和妈妈的情绪更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情绪归因逻辑是你考了第二,不可以开心,你需要感到痛苦,痛苦会驱动你努力,拿回第一的位置。我也不能开心,作为妈妈我应该为你牺牲,把你的事当成我的事操心,直到你功成名就,我才能放松,才能享受自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很遗憾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妈妈和孩子并没有真正的互相看见。妈妈潜意识里匮乏的记忆在重播,而孩子体验到了自己的真实情绪被否定,也没有余力去看见妈妈的痛苦是因为她的记忆,并非因为自己在不该快乐的时候快乐。</p><p class="ql-block">风气在悄悄改变,从集体否定情绪化的人,到集体围攻情绪麻木的人。过去可能孩子会受到更多的评判,说不懂事,不上进,没有感恩的心。现在是妈妈更容易受到评判,说控制欲太强,没有自我,令人窒息。</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向个体的时代发展,或许以后的孩子会越来越“冷漠”、“自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情绪边界会越来越强。</p><p class="ql-block">我们必须要正视个体的满足,它是个人的精神丰盛,未来的人类不再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越能活出自己独特性的人,越容易创造价值,引领风潮。同时,不可避免的是,人类合作抵御风险的能力会下降。</p><p class="ql-block">如何适应这样的大趋势,是我们每个人的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