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湘湖,于2009年建成开放,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与良渚、河姆渡并称为浙江三大史前遗址博物馆,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像一座在钱塘潮头的独木舟。博物馆建筑以船为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于2002年在这里发掘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台阶式的展厅布局使博物馆向着湖面逐渐升起,仿佛沉湎历史的一叶小舟正欲划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牵牛花小队相约在跨湖桥博物馆研学,大家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参观博物馆。由于一楼在维护,我们直接就上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大字“勇立潮头”,这四个大字让我们牵牛花小队队员们非常有斗志,要像先辈那样坚强不屈,不怕困难,不怕苦,勇立潮头,同时也让我们联想到本次亚运会的钱塘潮头,勇立潮头谱新篇。</p> <p class="ql-block"> 二楼:陈列厅</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跨湖桥文化的诞生</p><p class="ql-block">人类文明的总体路径,是从山地、洞穴向河谷、平原发展。从实际的考古发现看,浙江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跨湖桥遗址的三次发掘,从1990年至2002年,在这期间考古学家及学者经历千辛万苦,2004年被正式命名为“跨湖桥文化”。</p> <p class="ql-block"> 跨湖桥文明的诞生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跨湖桥遗址气候距今9000—6000年,亚热带气候,丛林茂盛,适宜生物,植物及动物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跨湖桥生态环境及气候环境。</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跨湖桥人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跨湖桥人在古湘湖之滨生活了近千年之久。 农业、采集、渔猎支撑着他们的基本生活。他们制作骨器、木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制作各种各样的精致陶器作为生活器皿,木作技术也已经十分发达,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值得称道的是先辈们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瞧,先辈们的智慧与结晶!土木建筑及杆栏建筑的出现,先辈们对生活及自然知识十分丰富。</p> <p class="ql-block"> 他们制作骨器、木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制作各种各样的精致陶器作为生活器皿。后期不断的发展,陶器诸多有了堆纹,镂孔,戳印等工艺及彩陶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农业起源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生存形态已经开始从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的狩猎采集向食物生产过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动植物驯化。跨湖桥遗址的稻作遗存分布范围较广,50%以上的稻谷明显不同于普通野生稻,是人类驯化后的栽培稻。跨湖桥文化中,野猪驯化成家猪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 后面还出现了纺织业,纺线织布技术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 精神信仰 卜卦,刻符,祭祀。 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已经出现拜火崇日的宗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 太阳纹的出现—精神文明</p> <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聚焦跨湖桥遗址</p><p class="ql-block">主要集中展示了跨湖桥遗址发现、发掘、研究及文化命名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这次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之游,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历史故事,还体会到了古代人民的厉害及智慧。</p> <p class="ql-block"> 第六部分 认真学习及追逐习爷爷的脚步,同时做一位优秀少先队员。</p><p class="ql-block">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于2005年和2006年两次亲临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研究好、保护好跨湖桥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