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这里吹过

张敬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什么时候,不自觉地喜欢上了一处不大的小城,小城三面临海是个典型的半𡷊之城。每当海潮退去几十里的沙滩绕城一周.银光闪烁美不盛收。由其是沙滩尽头那片繁茂的原始杉松林,更是锦上添花。只要是到过这里的人,都会有一种难舍之情。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这片绿色的森林,让我喜欢上了这座名不径传的海湾小城,海滩上银白细沙的反光给海浪涂染了一层氤氲的蓝绿;越过明晶的沙湾,便是朝起夕落的北部湾。童年我们在历史课上曾听老师讲过,在阅读中国文明史书上沉思过,那里是我国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首航港口的起始航道,当下就东西纵横地展现在这片森林的两头。在我眼前星星点点千帆过、疑似银河落海湾。</p><p class="ql-block"> 密林深处有一处用简易建材搭建的小洒店,名曰"蛋家酒店"布局类似施耐庵笔下的"快活林"简朴而优雅,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武松也没有郑关西。经营这家酒店的是两位年轻的蛋家后生。我们的到来她们并不惊讶,两张笑脸对着我们,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问到:来了,您要点什么?仿佛你早就是熟悉的家人出远门归来。我心不由得一暖,笑了笑,每人要了一碗当地特色面和一怀茶。交谈中知道了一些关于这片森林的不凡往事。传说东坡先生晚年从海南横渡琼海曾路过与之有过一面之缘: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常有"蛋家人"在这里活动,解放后"蛋家人"结束了海上流浪,登岸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于是这片森林便成了游人的好去处。如今邂逅在这片原始森林里,在远离尘埃的静谧中,品尝着南粤特有的铁观音;感受着古老海湾微风拂面;聆听着波浪拍沙与松涛共鸣的乐趣。如同座在历史长河的梦里游阁。不知不觉地盟生了一种"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淡黄老….忘却来时道"(唐.寒山、《诗三百三首》)的美幻之觉。陡然想起,东坡先生一句"江山如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东坡.《与范子丰书》)的惊世名言。在东坡先生认为:美好的景色,没有固定不变的欣赏之人,闲适空灵的心境才能对自然的千姿百态达到真正的审美把握和享受。在这里我们也想追随东坡先生闲适自得的洒脱豁达,当一回这片森林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提起苏东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杭州苏堤、海南儋州,确很少有人知道他与这个名不径传的海湾小城有着不一样的情与缘。公元1100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65岁高龄的苏轼获朝庭赦免,结束海南流放与6⃣️月17日带家人渡琼海在北海合浦闲居两个月,此间,他走访民间 ,写了《记合浦老人语》、《瓶笙诗》等近20多篇散文和诗。受到了当地官员和百姓的热情拥待。据合浦地方志记载8月2 6日东坡先生离开北海合浦时,万人空巷到码头送行。后来有的史学家把苏东坡在合浦的两个月说成是东坡先生最后的任性。&nbsp;</p><p class="ql-block"> 望着通往海上的那条弯曲的小径,及小径两边那一棵棵扭曲断枝、伤痕累累的苍穹古松,虽都历经漫长岁月风霜,仍然挺壮参天、奋发向上、枝繁叶茂、芬芳四溢。我们静静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一边是自然界千万年的欢歌,一条是人类留下的足迹,似梦非梦。大自然若此,让人还有什么话可说?唯有敬畏!此刻,我想起曾国潘"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的名言。东坡先生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三分之一被贬谪,饱偿沉浮之苦,处逆境泰然,处顺境淡然,于升沉荣辱间游刃有余,将人生哲理,社会体察化于诗话文之中,折射出后人拥待的"理趣之美"。当我们再次重读东坡先生在北海合浦的两个月内写的一些诗文,留下的是心灵的喜悦与思想的快乐以及千古不朽的精神财富。从中看到了东坡先生"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胸怀格局。千年过去了,这一不朽的精神如同这片森林颗颗古松早已与大地盘根而结,与山川海河永恒。想到此,就象赶了很远很远的路,突然放下一切异样的轻松。</p><p class="ql-block"> 林间松涛依旧,远处风在流动,一种声音从绿林深处传出!我听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