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鲁居 》一个传承家风的美好故事

珍子

<p class="ql-block">《崇鲁居 》一个传承家风的美好故事</p><p class="ql-block">   7月14日,应老同学朱有抗之邀,同先生一起参加《崇鲁居》文集出版分享会。该书记载了一个传承美好家风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永康市古山镇晏堂村有个老木匠朱崇鱼(1911-2001),生育8个儿女,繁行129个后代,一生带过13位徒弟。生前,他公性和善,手艺高超,为人勤劳诚实,厚道善良, 在四邻八乡享有美誉。</p><p class="ql-block"> 为感念父母恩德,传承良好家风,儿子朱有抗,于去年4月带领亲友,自筹数百万资金,精心规划布局,不到半年时间,把父亲留下的旧宅改建成两层七间的新大院,取名“崇鲁居”。居内设“木匹手艺馆”,“家庭档案馆”,大厅正面安放着一尊老木匠朱崇鱼的铜像。铜像下方的底座上镂刻着十六字的家风:勤劳诚实、自立图强、知足感恩、崇德向善。 </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崇鲁居被永康市妇联授予"好家风传承基地”。5月28日,崇鲁居的“两馆一基地”,正式开馆授牌。目前,传承家风的美好故事正被省内外普通百姓中广泛传颂,闻名赶来参观的远近客人绎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7月16日,召开家庭成员巜崇鲁居》文集分享会,正值故事主人朱有抗七十岁生日,又逢外孙朱亮臣收到杭师大录取通知书,三代人聚集一起共庆喜事,唱家歌、送祝福、谈梦想、合影留念,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崇鲁居充滿了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晏塘村老木匠朱崇鱼(1911一2001),他公性和善,手艺高超,为人勤劳诚实,厚道善良。</p> <p class="ql-block">老宅翻建成一幢古朴典雅呈传统婺派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共两层七间占地23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朱崇鱼铜像的安放在大厅正中央,旨在传承良好家风,弘扬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一楼设木匠手艺馆,壁上挂满了老木匠生前使用过的斧锯凿铇五十多匠器匠具。</p> <p class="ql-block">二楼设家庭档案馆,编纂的是老木匠后代的传承,是一部薪火赓续的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侧归档存放着朱有抗第二代人的档案,有文书、影集、荣誉、等11大类共200多卷。</p> <p class="ql-block">今年正月,70多位从国内外赶来的朱家成员齐聚一堂举办首届“家庭春晚”,主题是传承与弘扬良好家风。今年国际家庭日被市妇联确定为全市首个“好家风传承基地”</p> <p class="ql-block">今年5月28日,崇鲁居的“两馆一基地”,正式授牌开馆。慕名而来参观的客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父亲、传承家风,教育后人,主编朱有抗在老屋翻建过程中精心编辑了《崇鲁居》。</p> <p class="ql-block">新书7月14曰出版发行。全书六个篇章,7万余字,245幅照片。主编朱有抗(右)在新书发布会赠送文集</p> <p class="ql-block">  被邀参加发布分享会的各部门领导及同事朋友给予《崇兽居》高度评价:不仅仅是记录历史,而是一本具有一定现实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文集。</p> <p class="ql-block">新编的家歌《晏塘有座崇鲁居》抒发了“传承良好家风代代续”的共同愿望。</p> <p class="ql-block">拉着二胡的歌词作者朱有抗,和家属一起练唱家风歌</p> <p class="ql-block">7月16日,家人们参加巜崇鲁居》文集分享会,正值故事主人朱有抗七十岁生日,外孙收到杭师大录取通知书,三家人聚集一起,唱家歌,送祝福、谈梦想,合影照片定格了这大家庭又一个幸福美好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崇鲁居“家庭档案馆”挂着的那幅书法,让所有参观者深受启迪:一个好家族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富裕,而是每一代都尽其所有去帮助下一代更上一层楼。家族的兴旺发达,是代代相传的接力赛,而不是一代人的百米冲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