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花园

黄萌

<p class="ql-block">  贝家花园在海淀西山深处,那里掩藏着一座特色花园,里面的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在山林的衬托下,显得愈发的静谧。这里曾经是法国人贝熙业的花园别墅,因为抗战期间的一段英雄事迹,这里已成为海淀区经典红色的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一)别具特色的贝家花园建成于1923年,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西絮峰山麓的牛涧沟。依山势而建,风景秀丽,是法国医生贝熙业在西山的住所。当你深入其中,你会了解这段传奇历史事迹、以及伴随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接受历史文化的洗礼。</p><p class="ql-block">到贝家花园,就离不开他的好友李石曾。李石曾1917年在香山兴办教育,并常给碧云寺一些捐赠和帮助。李石曾患有肺病,西山的空气新鲜,他决定在小南园建疗养院。他的做法也让贝熙业有了在西山建宅的想法。这件事得到了牛涧村村长及村民的帮助和支持。施工中村里还派来了能工巧匠,为贝宅建设免费出力,经过几个月的建设,贝熙业在西山的住宅建成了。他非常感动,他说,中国农民最有人情味,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中最闪光的一面。这一美好的记忆永久地留在贝熙业心中。贝家花园建筑构成,主要有碉堡、南大房和北大房三部分,还有浪漫的喷泉遗迹,静谧的山间花园。因为山林的陪衬,这里一年四季风景优美,树木茂盛,显得尤为清雅。屋檐下的彩画经历了数十年的日晒风剥,色彩变得朦胧淡薄。园内建筑分三组布置。一组是一座类似清代香山碉楼样式的石楼,第二组是五间中式厅和耳房以及餐厅等建筑,第三组是外中内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和花园。各组建筑周围配植不同的树木,色彩搭配,高低错落,衬托楼宇,突出特色。石楼正门上方紫褐色石板一块,上首行书"济世之医"四个大字,其后数行小字,是李石曾夫妇题赠贝熙业大夫的。全文如下:贝熙业先生医学精深、名满中外,乐待吾人,为之介绍:先生更热心社会,此或非人所尽知,但温泉一带,则多能道出。《温泉颂》有云:济世之医,救民之命。虽为断章取义,适合于贝先生。民国二十五年春日刻于温泉。姚同宜、李煜题赠。石楼四周植有许多侧柏,屹立挺拔四季常青,守护着石楼已近百年。贝家花园建筑的设计由于受环境制约,设计者因地制宜,巧妙构思,使花园具有中西合璧和北京西郊的地方特色,堪称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又有独特的宜人景色。</p><p class="ql-block">(二)贝熙业的生平事迹: 贝熙业,法国人,1872年7月9日,出生于法国利穆赞大区克勒兹省的一个小山村沙尔。法国博尔都大学医学博士毕业,擅长普通医学及普通外科。1913年来到中国(北京),曾任法国驻华使馆医生、东交民巷法国医院院长。1920年与蔡元培、李石曾一起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是中法大学31名董事之一,并任中法大学教授兼校医。贝熙业在中国生活了41年,医术精湛,经常免费为当地百姓看病,被誉为"济世之医"。他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热心倡导者,参与中国的教育、医疗、农村改造等社会活动,并把中华文明介绍给法国人民。抗战期间,因他有外交特权身份的加入,让北平至晋察冀根据地的药品生命线得以畅通,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曾经留下的多处足迹已被列入北京文物遗迹保护计划,中央电视台以他的经历为蓝本拍摄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已成为中法友谊难忘的佳话。</p><p class="ql-block">(三)贝家花园的旷世之恋: 贝熙业已73岁了,在这平静的外表下,他的感情世界却如同一颗久经沧桑的枯木,受到春分的感染,绽放出爱情的新芽。闯入贝熙业生活的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女画家,她的名字叫吴似丹。1924年,吴似丹出生在北京,天性聪颖,相貌可人,很得其父吴明远疼爱。不幸的是,吴似丹生下来就患有肺疾,时常咳嗽,身体虚弱。吴明远疼爱这个聪明的女儿,四处访医问药。这样结缘了法国医生贝熙业。在贝熙业的记忆中,当时的吴似丹消瘦赢弱,皮肤苍白,但眼睛里透出聪慧灵秀。吴似丹有缘认识了贝熙业,也成了贝家的常客小病号。不久,吴似丹咳嗽开始逐渐减轻,脸上也有了红润。吴似丹自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山水。海淀西郊凤凰岭的天然美景,为她提供了创作素材。这段时间,吴似丹不仅病情减轻,画艺也大有长进。1939年9月,15岁的吴似丹作为特别生,进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中国山水画。1942年,吴似丹不仅学业圆满完成,身体也完全康复了。从贝熙业第一次见到她时那个羸弱多病的小丫头,如今出落得楚楚动人,俨然一个倾国倾城的妙龄少女。她毕业后,没去找工作,她似乎不想离开贝家花园。为了更多地介入诊所,她开始学习护理技术。凭着她的聪慧和认真,加上清纯的外表,热情的态度,很快就成为贝熙业的得力帮手。外人还认为她就是一名诊所护士。贝熙业和吴似丹在一起工作日久生情。吴似丹28岁,贝熙业则正好80岁整,有情人终成眷属,真是一段感人的传奇爱情。1954年10月,贝熙业带着吴似丹远走他乡回到法国。第二年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健康聪明的儿子,尽享天伦之乐。三年后,他抛下妻儿驾鹤西去。贝熙业去世,吴似丹独自一人抚育幼子,为了生计,她曾办过几次画展,也帮助别人打小工补贴家用。她的儿子路易15岁时子承父业,考上了海军医科学校,从此离开母亲。1958年,吴似丹加入了全法女艺术家协会,并很快担任副会长,任职长达30多年。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法国美术界称她为"东方的女画家"。2013年6月,吴似丹走过了89个春秋,在法国奥维涅新浴堡去世。</p><p class="ql-block">(四)济世救民的贝熙业贝家花园不单是贝熙业一所住处,还曾是中国共产党京西地下情报联络站的一个重要网点。为中国抗日将士运送战地急需药品、电台、物资和情报,从这里转发到抗日根据地,不少革命青年从这里投奔到解放区。他被称为"无私援助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式医生"。贝熙业对中国百姓十分热情友好,当地百姓生病常找贝大夫诊治,贝大夫不仅免费给百姓看病还免收药费,附近十里八村的百姓至今都念叨贝大夫人品好。他是普通医学和普通外科的博士,擅长外科手术,凭借渊博的知识,也能医治其他医科的疑难杂症。</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段栈道,出现一座用石头建的碉楼。这是贝家花园的第一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穿过林间小路,有一个小桥,是后人修的“贝大夫桥”。</p> <p class="ql-block">在阴凉的小路向上爬,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觉得热。</p> <p class="ql-block">南大房位于贝家花园的地势最高处,为一组青砖和花岗岩石混合搭建的建筑,这里是贝熙业为两个女儿所建的五开间平房。熙业大夫在西山生活期间,每逢周三都要邀请当时的中外社会名流在南大房平台上举办沙龙活动,他们聚集一起,品尝着糕点、水果和红酒,交流着思想、情感和见间。贝大夫用他的诚挚、热情对待每一位朋友,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为他们打点所需的一切。朋友们喜欢贝家沙龙,贝宅是法国人在遥远中国北京的温暖港湾。</p> <p class="ql-block">周末,在南大房,贝大夫经常邀请好友到家中聚会。</p> <p class="ql-block">窗套的设计别致,还有小花装饰。</p> <p class="ql-block">再向上爬,来到北大房,这是贝熙业大夫生活起居的住所。主建筑为中国简瓦箍头脊式样,前出廊,后抱厦,以钢筋混凝土模仿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柱、梁等上面饰以彩色绘画,真正的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贝家花园其他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奥维涅的西山</p><p class="ql-block">1954年,贝熙业与吴似丹回到法国,选择回到老贝家乡——奥维涅。1955年,82岁的老贝高龄得子,堪称人间奇迹。小贝,是老人晚年少有的安慰。1958年,老人去世,吴似丹一人把儿子养大。因为生活拮据,小贝选择了军校,子承父业,成为心脏病专家,亦被称为贝大夫。之后,吴似丹加入了全法女艺术家协会,并很快担任副会长,任职长达30多年。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法国美术界称她为“东方的女画家”。1977年,巴黎著名的赛努奇博物馆邀请她参展“中国当代女画家水墨画展”,一同参展的还有潘玉良、林霭、成慧。这次展览,把吴似丹的美术成就推向了顶峰。随着年龄不断增加,1983年,她在维希市举办了一生中最后一次画展。</p><p class="ql-block">吴似丹始终没有离开奥维涅,把老贝从中国带回的所有资料细心珍藏,成为今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贝熙业与吴似丹</p><p class="ql-block">吴似丹192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吴明远是民国总统府秘书长吴鼎昌的三弟。吴似丹从小体弱多病,在中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接受贝熙业的建议,到西山贝家花园疗养得以痊愈。吴似丹酷爱书画,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师从众多名冠一时的艺术家。同时,她也钟情于戏曲,是辅仁大学昆曲社第一批成员之一。毕业后,吴似丹经常去西山写生采风,时常出入贝家花园。当看到贝熙业帮助村民治疗缺乏帮手时,她主动提出做贝熙业的助手,开始学习护理技术。1947年,贝熙业因心梗病倒,幸而有昊似丹的悉心照料。而当贝熙业康复以后,吴似丹下定决心,要用一生来照顾这个大半生都献给中国的法国老人。</p><p class="ql-block">1952年,80岁的贝熙业与28岁的吴似丹在新中国《婚姻法》颁布后结为夫妻。让·路易说:“父亲说,母亲曾经救过他的命。一天下暴雨,父亲摔倒,母亲正好在身边,她扶起父亲,细心照顾。或许就在那段目子,他们发现彼此相爱。对许多人来说,那是一种令人迷惑不解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一位年届七旬的外国老人,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中国的抗日运送战地急需的药品;掩护爱国青年学生、共产党干部、国际友人奔向革命根据地;为抗战勇士和平民百姓分文不取的医治伤病。他做好事无数,从不声张,不求名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想到这里,伟大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形象立即浮现在眼前,贝熙业大夫与白求恩何其相似啊!贝熙业大夫虽然没有信仰共产主义,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具有与白求恩同样的国际主义精神,令每一个中国人由衷的敬佩!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和世界各国朋友的支持帮助分不开的。贝熙业先生的正义品格、勇敢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民服务的热情,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怀念!</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鹫峰附近的贝家花园是个小众景点,夏季乘凉,秋季赏红叶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开始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援引网上的介绍。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