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知多少?

历城妇幼健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 1, 1);">母乳性黄疸一般分为两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第一种是母乳喂养型黄疸(又称早发性母乳性黄疸),通常是在生后2-3天出现,高峰期在生后4-5天,和生理性黄疸相似,但比前者重,消退时间也晚。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母乳喂养不足,导致宝宝处于饥饿、脱水、营养不良的状态,从而使宝宝肠蠕动减弱,胎便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胆红素排出延迟和肠肝循环增加,进而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面对这个情况,就要对宝宝加强喂养,多吸母乳,增加喂奶频次,每天8-12次甚至更多,如果妈妈真的母乳不足,要及时添加配方奶粉,进行混合喂养,从而加快胆红素排泄,有助于退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种是母乳性黄疸(又称迟发性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7-14天发生,常紧接在生理性黄疸之后或是黄疸减轻后又加重,也可能出现在宝宝出生后的2-3周,时间甚至可以延长到2-3个月。它是由于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无法让血液中的胆红素及时进行代谢和排出,从而使浓度增加,导致宝宝的黄疸消退减慢。这种类型的黄疸,宝宝的生长发育正常,并排除了其他诸如缺氧、感染、胆汁淤积等原因,总胆红素小于15mg/dl时不需要特殊治疗,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定期监测经皮黄疸值就可以了。但如果胆红素值高于15mg/dl就要注意,还是要严格遵医嘱治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只要孩子体重增加正常,就不用太过于担心母乳性黄疸。几乎2/3母乳喂养的宝宝都会出现这种黄疸,多以轻、中度常见,重度并不多见,所以绝大部分情况是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的。母乳是宝宝最营养的天然食物,含有丰富的免疫成分,如果盲目停止,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发育,妈妈的奶水也会因此减少。根据目前的标准,要停止母乳喂养唯一的情况, 就是胆红素达到15mg/dl以上。而且即使真的需要停止母乳喂养,也建议哺乳妈妈依照孩子喂养情况,定时用吸奶器将奶吸出,用储奶袋冷冻保存,从而保证乳汁分泌量不会减少。一旦胆红素下降到安全水平时,就可以马上恢复母乳喂养。</p> <p class="ql-block">信息来源:济南市妇幼保健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