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这是新版课标在内容修订上的一大突破,却对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语文六个学习任务群分三个层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层:“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层六个任务群搭建起语文课程内容的“金字塔”。学习任务群使语文课程内容以螺旋上升的呈现方式“立”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对于新概念的领悟、理解、实践无疑是有困难的。这需要专家的指导,更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探索、尝试、思考。尽管我们也在努力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困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信息爆棚的网络资源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专家观点让我们茫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是以大单元进行整合教学,还是采取单篇教学为主?是每堂课都要思考如何以任务群的方式组织教学,还是可以让语文课继续返璞归真 ,上好家常课?</p> <p class="ql-block"> 带着一系列的疑惑,有幸参加了“名师优课”的教师暑期培训,专家们的亲自授课、专题讲座、精彩点评令我茅塞顿开,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糊里糊涂,到“守得云开”“拨云见日”的欣喜收获,我追寻着名师的足迹,向语文的更深处漫溯。</p> 一、提高站位,指向“大概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什么是大概念?专家们众说纷纭,通过培训学习,渐渐明白,“大概念”亦为“大观念”或“核心观念”。大概念是指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会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大概念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能反映专家思维方式,具有生活价值,能促进学生素养形成。它具有统领性,能将离散或琐碎的不同主题和知识实现“有意义”地“黏连”。那么,作为教师要有专家思维,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大概念”意识,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培训班的班主任,正高级教师向爱平老师在做精彩点评时,这样说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要有教学思想的意识。如果没有教学思想的意识,我们就会成为没有思想的老师,而当我们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给我们自己带来的是灾难性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觉得向老师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是文化的传承人,应是大写的人,有思想的人。倘若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拿着别人的教案照本宣科,于己,浑浑噩噩,停滞不前,更谈不上能感受到个人专业成长的幸福感与喜悦感 ;于他,确实会误人子弟,影响形象,有负使命,愧为人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教师队伍中没有教学思想的老师少之又少,只不过我们的教学思想尚未成熟,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的教学思想更为丰满,更为深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教学思想定位在何方,我们教学的脚步就会走向何方。”向老师指出,“我们的教学思想一定要指向课程任务,要提高我们的站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新课程理念,专家的引领就是我们的方向标。从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文化意象”引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他整堂课的主线是作为文学意象的“梅花”,核心也是紧扣“梅花 ”这一文学意象。课堂上,王老师没有繁琐的文本分析,而是从文本中跳出来,锁定“梅花”的文化意象,与任务群对接,大量引入“原文本”的文段,创设情境,知人论世,拓展背景,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意蕴,领悟“梅花”的内涵,感受梅花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气节,体会梅花所寄托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认为,抓文学意象,用文学意象,品文学意象,恰恰是品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并逐步实现以“文学意象为大概念”的学习目标,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课,把我们带到了诗和远方。我们有理由相信,凡是听了王老师《梅花魂》的老师、学生,或者说每一个中国人,都被梅花的气节深深的感动。这种文化的基因也在课堂上悄无声息地植入到学生的血脉中,进而影响着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分明感受到,王老师的教学思想是如此的深邃,如此的丰厚,他的课像一首歌,如一首诗,他与孩子们不是在上课,他用诗意的方式把孩子们引向了更美的境界之中,让“生命的激流”在碰撞,让“生命之花”在绽放。</p> 二、明确方向,导向“任务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课标、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到底以大单元教学为主,还是以单篇教学为核心,王崧舟老师给了我们答案。他指出,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教学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大概念”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家常课仍应该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主,我们一篇一篇地教,学生一篇一篇地学,才能让教与学具有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何一个单篇教学放在不同的任务群里面,最后加工处理的任务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本质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以《梅花魂》为例,分析了不同学习任务群领域下,如何进行课堂的教学与活动安排。</p> <p class="ql-block"> 假如这篇课文现在把它放在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个任务群当中,那么它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是什么?那就是学习“梅花秉性”词串、“春恋祖国”词串、“梅花魂”核心语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如这篇课文放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主要的教学任务就可以设定为外租父洪镜湖先生小传,根据这篇课文提供的信息,对他进行梳理、分析、概括,然后为外祖父写一篇小传;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假如这篇课文是放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个任务群当中,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气节一定要用梅花来象征吗?牡丹不行吗?菊花不行吗?莲花不行吗?然后引导学生找理由,找证据、找资料,在课堂上面组织辩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如这篇课文放在“整本书阅读”当中,那么它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陈慧瑛散文导读。《梅花魂》这篇课文成了陈慧瑛散文集的导读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活孩子们进一步去阅读陈慧英这本书的期待和兴趣。 </p><p class="ql-block"> 假如《梅花魂》这篇课文放在“跨学科学习”当中,那设定的任务可能会变成课本剧《梅花魂》的编写与表演。它涉及到了服装、化妆、道具、音乐、台词、对白、表演,那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王崧舟老师现场授课的这堂课,把重心放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整堂课的学习路径是:</p><p class="ql-block">1.在课文中找出写梅花的古诗词,温习诗词,创设“梅花”语境</p><p class="ql-block">2.用词串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合词串,初识“梅花”意象</p><p class="ql-block">3.概括回忆外祖父的事例,概括事例,梳理“梅花”文脉</p><p class="ql-block">4.猜测祭奠外祖父种什么树,还原情境,引向“梅花”内涵</p><p class="ql-block">5.体会梅花意象的内涵,拓展背景,理解“梅花”意蕴</p><p class="ql-block">6.在情境中背诵并积累核心语段知人论世,传承“梅花”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就是这样,把梅花放在中国梅文化的背景之下来解读这篇课文当中梅花的内涵和意蕴,从而达成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我们所上的课,是属于哪个任务群,我们要自觉按照这个任务群的特征和要求来处理和加工具体的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p> 三、深度阅读,培养“真素养”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是一壶美酒,它浓郁让人沉醉,芳香使人陶醉,那么黄吉鸿老师的课堂就是一杯香茗,清清爽爽,回味无穷。向爱平老师用“四位”来评价黄吉鸿老师的《草原》一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站位。以课文内容为载体,指向课程任务,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品读感悟,圈词画句,学习鉴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定位。整堂课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大概念。引导学生抓词,抓句,品味语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主位。带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进而通过寻找、鉴赏、创写的方式鉴赏语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到位。黄老师通过“文学的滋养”、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体验”,达到“鉴赏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学生的阅读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爱平老师指出,我们一定要让阅读教学走出“内容分析”的魔区,我们教师要有专家的思维。而黄老师的课便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堂课的设计,黄老师做到了取舍有度,力求“少而精”,引导学生沉入词语“绣”“流”“走”“飞”……通过品词抓句,带学生在文本中慢慢走,慢慢欣赏,在精简的课堂中,精准教学,深入探究,提升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文本能力的形成。在课堂上通过文学阅读,感受文学语言,体会文学形象,最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获得审美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需要我们把学生从低阶思维导向高阶思维,从走入文本,到深入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同时结合原文本或其他资源丰富学生的思想,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语文人,深耕语文,能尽绵薄之力传播中华文化,我无比自豪与幸福。感恩名师优课让我们有机会追梦!感恩所有专家的精彩授课!感恩本次培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小语人同行!</span>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