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刷朋友圈

不是我是风

作者:蓝义高 <p class="ql-block">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一件西周器皿,叫“利簋(gui)”,在考古学界又被人们称之为“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等,1976年3月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p> <p class="ql-block">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段铭文的大致意思为“武王伐纣,甲子日黎明,岁星当空,问卜伐商成败,兆象大吉。当日克商。辛未日(甲子日后第七天),武王驻军在阑(地名),赏赐有事(官名)利(人名)以金(铜),利以金铸成铜簋宝器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3069年前,这个名叫利的担任“有事”官职的人,在武王伐纣战役中建立了功勋,周王赏赐了“金”(现在叫铜)给他,于是他用周王赏赐的金铸成一个簋,并在上面刷了一条“朋友圈”,这一刷不要紧,却刷出了一个惊天大案!</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事情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历史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此前的历史大都无明确的纪年,很多历史事件的年代众说纷纭。比如著名的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史书记载有其事,可是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却不得而知。为此,二千多年来,为搞清楚这一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各家均在考证推测,据不完全统计,结果竟有44个之多,早晚相差一百多年。1976年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一件利簋,该簋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虽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疑惑外,还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记载的某些具体史实。例如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这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也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又如,利簋铭文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总之,利簋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关于鼎和簋,对鼎知道的人多些,而对簋知道的人少些。它们是古代用于烹饪和礼器的青铜器。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形制上一般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主食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盛饭的碗。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非常严苛的,鼎与簋的数量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象征。天子的使用数量为九鼎八簋,而诸侯则是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但是后来在湖北地区的曾侯乙墓居然出土了九鼎八簋,这也从侧面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真的像孔子说的那样出现了礼崩乐坏局面。</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收藏于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利簋,收藏于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代人有喜欢在青铜器上"刷″"朋友圈"的习惯,把喜事、功绩通过“朋友圈”告诉别人,就如今人有事没事喜欢在手机上刷朋友圈一样,只是载体不同罢了。但在青铜器上的内容能流传千古,手机能传多久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