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渴炎帝故里

沐云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6日,星期日,自驾南行至随州。久闻“人生要如意,随县拜炎帝”之说,择日不如撞日,随即于随州站下高速,车行九里,顺利来到炎帝神农故里拜谒华祖。</p> <p class="ql-block">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厉山镇,随州市西北18公里,316国道、汉丹铁路穿境而过,是“大洪山名胜风景区”、“编钟纪念馆”、 “封江口旅游区”等旅游景点的中点,处武汉市至襄樊市中间,地理位置适中,是去三国古隆中、武当山道教圣地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p> <p class="ql-block">成人票价为70元/每人。女售票员看我证件,收了个半费。走起!</p> <p class="ql-block">照壁位于景区南入口。照壁正面是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炎帝神农故里”。</p> <p class="ql-block">烈山湖水库。总库容5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亩,为炎帝神农烈山风景区提供9.81万平方米的水面面积。</p> <p class="ql-block">九拱桥。全长117米,横跨烈山湖,将景区入口和神农大殿相衔接。以九为模数进行设计,桥身由九个券洞组成,桥上栏杆间跨度和引桥长度也采用九的倍数。</p> <p class="ql-block">桥头前有四牛石雕</p> <p class="ql-block">牛雕像右侧有卧牛岭</p> <p class="ql-block">拱桥主桥入口、栏杆、柱头图案花纹等,采用古朴、庄重、浑厚风格造型以表现太古时代的人文精神。桥面铺装采用花岗岩火烧板,桥身及拱圈镶面采用白砂岩蘑菇石。栏杆采用汉白玉栏杆。</p> <p class="ql-block">华夏始祖门。位于核心景区中轴线,九拱桥及圣火广场之间。主门高6米,侧门高4米,借鉴汉代早期门阙合一的形制,斗拱加以简化变幻,通过高矮区别突出主体,‘华祖”‘农宗”门上雕刻图案反映早期炎帝农耕时代的风情,采用青石材质,造型古朴大气。</p> <p class="ql-block">圣火台。取材于古籍记载: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国美术学院于小平教授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灯笼。位于齐步登天台两侧。登天台共7段,每段7步。石灯笼选用福建产上等石材,整块石材雕刻,内部楼空放置灯管,灯笼上侧用篆书刻有民族称呼,56个石灯笼代表56个民族。</p> <p class="ql-block">盛世和谐鼎。鼎位于登天台和谒祖广场的连接处。采用青钢铸造。</p> <p class="ql-block">七步登天台。阶梯宽18米,共7*7=49节阶梯。</p> <p class="ql-block">谒祖广场。广场长117米,宽117米,为正方形。面积13689㎡,9的倍数。采用福建产上等花岗岩铺装,可同时容纳2万人参加拜祖活动。</p> <p class="ql-block">八大功绩柱。采用产自福建的编号606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径1、27米 ,九九之数,示意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八大功绩柱以图腾柱的形式分布组成一组雕塑,用写实的手法,生动的画面,通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充分体现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西侧从南到北依次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合榭而居,安居乐业;治麻为布,首创纺织;首创农耕,发明种植;东侧从南到北依次为:日中为市,首创交易;作陶为器,冶制为斧;遍尝百草,发明医药;首创耒耜,教民耕耘;分列展开一组充满诗意的画卷,富有灵巧的装饰效果,又不失庄重大方的雕塑意味。顶部雕刻盘龙和玉琮,龙是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圣火台</p><p class="ql-block">取材于古籍记载’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国美术学院于小平教授设计。</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大殿,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高台圆柱直檐,秦汉风格,古朴庄重。它位于烈山腹地,向前延伸至对面的九龙山,形成一条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神农塑像由中国美院教授根据1987年周共·王德樵带回的画像为蓝本设计,雕像高4.4米,神农凝视前方,双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严。</p> <p class="ql-block">炎帝宏大雕像</p> <p class="ql-block">当地政府及行政首长颂文</p> <p class="ql-block">万法寺位于烈山的耕耘山山巅,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随州古代名刹、佛教胜地之一,有“百川汇海,万法朝宗”之誉。</p><p class="ql-block">万法寺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经历朝历代复修扩建,原寺已拆毁。为发展风景区的旅游事业,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已于1991年重阳节按照历史原貌修复了万法寺的“大雄宝殿”等殿堂,完成了第一期工程。2009年,根据景区统一建筑风格,进行再次整修。万法寺由山门、大雄宝殿和两廊偏殿组成。山门口雄立着一对白狮。正面是大雄宝殿,两边朝廊也都供有神像,姿态各异,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散落于路旁的碑刻。应釆取相应保护措施才好。</p> <p class="ql-block">神农颂碑</p> <p class="ql-block">神农庙</p> <p class="ql-block">神农功德碑。明代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随州知州阳存愚立。碑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安徽桐城诗人何松涛赞道:“九烈山粱挺巨碑,民族伟树根可追。纵然风雨沧桑变,也教炎黄儿女归。七字凝结四海意,一石绽放五洲眉。神农灵在应堪慰,仰赖阳翁寸草晖。”神农洞相传炎帝神农诞生之地。</p> <p class="ql-block">神农泉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传说炎帝神农诞生时,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连(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动,一山抛鞭九山应),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随着时间流逝,九井现存一井,即为神农泉的所处。</p> <p class="ql-block">神农洞,相传炎帝神农诞生之地</p> <p class="ql-block">功德碑林。捐资者众多</p> <p class="ql-block">李铁映等不少人捐植树木</p> <p class="ql-block">姜昆留有题字</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依山傍水,布局讲究,格局很大,雕像宏伟,建筑恢宏,树木参天,曲径通幽,历史文化悠,古今名人留痕,2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令人目不暇接。现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颇为受益,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途上匆匆。谨记。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华兴盛,<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下太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