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那弯“深绿”

心灵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对于旅游的定义不同,悲观说谓之“旅游就是从自己过腻的地方去别人过腻的地方”;乐观派称之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却真真的被这次“塞罕坝”之行震撼了,必须礼赞这弯“深绿”。</p> <p class="ql-block">  春有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有林海滴翠,百花烂漫;秋有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有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有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这,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p> <p class="ql-block"> 待孩子们暑假,我们相约自驾塞罕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汽车在棋塞线上蜿蜒前行,两侧的落叶松、水杉、白桦树排列整齐,伟岸挺拔,郁郁葱葱。大地被整个绿色包裹,与远处的蓝天白云无缝衔接;“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犹如飘逸的彩带缠绕在群峰峻岭腰间,旖旎无比又那么的不可或缺。导游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塞罕坝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北京城。</p><p class="ql-block"> 从1962年开始,三代塞罕坝人用50多年的时间,将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僻高岭,变为112万亩人工林海。这里的4.8亿棵树木,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p><p class="ql-block"> 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p> <p class="ql-block">  御道口景区游客中心的大屏幕正播放纪录片,我驻足观看许久。王尚海第一代造林人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完成党的任务,无条件投身于人工造林的滚滚洪流之中,纵有千难万险在所不辞。他们的信念和坚持,让听到看到这些荡气回肠故事的人们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塞罕坝人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1年造林8万亩。创造了人工植树造林的“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一棒接着一棒干的塞罕坝人理想就是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信念就是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有了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他们的骨头更硬,意志更坚,办法更多。</p><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碧草绿树、牛羊河流构成一副和谐的生态画卷,置身其中的我被造林人的事迹感动不已,新旧画面轮流切换。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脑海中一一闪过,这些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连同现在的载人航天精神,芯片突围精神,全民抗疫精神,中国女排精神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共同铸造了当下共创中国梦的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放眼全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强力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忘来时路,奋斗新征程。今天的塞罕坝,明天的大中华,一股自豪、感动、紧迫之情油然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