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我始终信奉这样的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p><p class="ql-block">批注: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质和性格,更不用说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的不同了。备课应该备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上课的方式,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如书中说的那样“理解一切、宽恕一切”。</p><p class="ql-block">二、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学科中的核心素养)即知识背后的观念。</p><p class="ql-block">批注:不做知识的搬运工,做孩子学习上的引导者、帮助者,要让自己和孩子有智慧而非有知识。</p><p class="ql-block">三、思维发展要经历“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批注:浪漫是潜意识的,精确是把潜意识的内容放在意识层面进行雕琢加工,综合就是再回到潜意识,魏老师讲的建构观念的两种方式:“从现实到观念”、“从观念到现实”。也要经历这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人的认知过程。</p><p class="ql-block">四、我们应该坚决摒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 </p><p class="ql-block">批注:其实这就是在说要给学生设定切合他实际情况的目标,坚决杜绝遥不可及。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他会有目标,更会激发他的进取心。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在育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不要认为一个方法、一次谈话就能转化一个行为后进生、学习学困生,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事情。学生的情况会出现反复,想要转变学困生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对这个孩子的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五、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教师有着双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的环境。 </p><p class="ql-block">批注:“个人的成长是一种自我的成长”,是你自己想要成长、想要发展,而不是别人让你这样做。学生没有这样的概念,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进心”。自我完成、自我训练、自我收获成果,这当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老师要帮他们营造这样的环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