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老北京土语】 一词为尊,一词为俗

吕长鸣

<h1><br>【实用老北京土语】<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词为尊,一词为俗</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15年08月02日</span></div><br><br>在北京土语中,有这样两个词汇,从字面上看基本一样,但词义却相差甚远,可以说是一词为尊,一词为俗。这两个词就是:“喇嘛”和“喇嘛了”。<br><br>“喇嘛”这个词儿,可以说不是老北京土语词汇,因为全国人民都使用“喇嘛”这个词。但是由于旧时北京这个城市的特殊位置,城里城外多喇嘛庙,所以“喇嘛”一词也可以算是老北京土语词汇。<br><br>老北京有多座藏传佛教的寺庙,老北京人称这些寺庙为喇嘛庙,称这些庙中的僧人为“喇嘛僧”,也称为“喇嘛”。“喇嘛”一词来源于藏传佛教,其词义是“上师”的意思。内地人称藏传佛教的僧人为“喇嘛”,这是对藏传佛教僧侣的尊称。<br><br>老北京城喇嘛庙较多,这与大清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有关,特别是与乾隆爷有关系。乾隆年间是大清国尊崇喇嘛教的最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br><br>北京城里最著名的喇嘛庙应该是雍和宫了,这座出过雍正、乾隆两位真龙天子的“潜邸”,是在乾隆年间改为喇嘛庙的。现在雍和宫香火鼎盛。<br>比较著名的喇嘛庙还有南池子大街的普渡寺。这儿原来是大清国睿亲王多尔衮的府邸,多尔衮获罪后改建成喇嘛庙。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东四牌楼的隆福寺,也是一座很大的喇嘛庙,上世纪初该庙遇火灾后荒废,50年代被改造为专业的市场,这就是东四人民市场。80年代,有关单位在原址上盖起了一座十层的商厦,起名为“隆福大厦。90年代,隆福大厦遭火灾,后复建继续营业,但一直不景气。现在据说有重新复建隆福寺的设想。<br>还有一座位于北黄城根东不压桥胡同边上的福祥寺,这座庙最初是和尚庙,但在雍正年间改成了喇嘛庙,是藏传佛教青海大活佛的行宫。福祥寺的具体地点在现在东城的福祥胡同里,不过现在庙里的主要建筑全拆除了,已经变为民居了。<br>还有安定门外的黄寺儿也是座有名的喇嘛庙。这座喇嘛庙是西藏达赖、班禅进京驻锡的场所。现在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所在地。<br><br>说完了“喇嘛”,咱们再说说“喇嘛了”。 <br><br>单从字面上看,“喇嘛了”与喇嘛僧的“喇嘛”没什么区别,只差一个“了”字,但是这两个词的词义却是截然不同。<br><br>上面说了,“喇嘛”就是藏传佛教的僧人,但“喇嘛了”的主要词义,则是“喝酒喝多了。已经有点醉了的意思。”例:“老赵昨天晚上喝的有点多,都喇嘛了。”再如:“我有点高了,你看我脸红的,都什么色(shai)了,绝对不能再喝了,要不然可真喇嘛了。”<br><br>为什么老北京人把喝醉了酒称为“喇嘛了”呢,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说法。即找不到文字的记载,也没遇上一位能很清晰的给予解释的人。后自己仔细想一想,之所以把酒喝高了称为“喇嘛了”,会不会是因为大多数喝醉酒的人脸都很红,而喇嘛僧穿的袍子是绛红色的,所以便将喝醉酒称为“脸红的像喇嘛僧的袍子似的”,最后简化为“喇嘛了”。这种解释不知道对错,但也只有这种解释还勉强说得过去。<br><br>在这里再说一个与“喇嘛了”相关联的,挺有意思的老北京土语中的歇后语。这就是:“和尚穿靴子 -- 喇嘛了”。例:“小赵的酒量真不行,二两酒下肚儿,和尚穿靴子 -- 喇嘛了。”<br><br>为什么说“和尚穿靴子”,就“变成喇嘛了”呢?这是因为内地的和尚穿的都是布鞋,或是用布条编成的草鞋,从不穿靴子;而喇嘛僧不论是在北京城里,还是在藏地都穿着靴子。歇后语的意思,就是穿布鞋的和尚改为穿靴子了,和尚也就变成喇嘛僧了。<br><br>“喇嘛了”这个词还有另外一种词义,那就是:事情处理不当,出问题了的意思。使用这个词义,多是事前持轻视态度。例:提醒你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这下好了,喇嘛了!这个词的这个词义,与北京土语的“办砸了”、“崴泥了”、“嘬瘪子了”等词汇的意思基本相同。<br><br>为什么“喇嘛了”会有这样一种词义,也是令人不好理解的。考虑再三,想不出其中的道理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