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1985年2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到现在已整整38年了。但每到八一建军节来临,我总还是当作自己的节日,心里总还是有异常的激动,对老部队老战友老首长这些在革命队伍中的情谊,总使我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把十几年的军人生活经历,和家人们、朋友们、同学们、战友们分享,共同庆祝今年的八一建军节!</p> 当架线兵 <p class="ql-block">我是1968年3月13日入伍到部队的,部队住地合肥市,部队代号为皖字六八零部队。</p><p class="ql-block">到部队后,经过短期集中学习,上课教育,我们一起新入伍的30位新兵,开始分到各个分队。我和王秀坤、姜洪忠、邓书生、肖玉林、吴治龙六位战友被分到一分队(有线分队)当架线兵。</p> <p class="ql-block">入伍后,这是我寄回家的第一张着军装照。</p> <p class="ql-block">入伍后,担任哨兵持枪值勤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线分队主要工作是,明线线路架设和维护、话务总机、有线电报等。有线分队也是一个有优良传统的连队,特别是明线线路架设和维护工作的一班、二班、三班三个班战士,个个都能吃苦耐劳,不论冬天冰天雪地,还是夏天烈日炎炎,长年在野外作业。冬天蹚雪水,鞋子裤子湿透了不在乎,夏天抬柏油杆子,工作服汗透,脖子上脸上被柏油烫掉皮照样干。</p><p class="ql-block">我们六位新兵先分到三班,由徐庭林班长即当班长又当教员,学习训练了三个月左右,我们掌握了一些明线架设维护基本技能,集中训练结束后,我们又被分别分到三个架线班。</p> <p class="ql-block">入伍后,分到一分队当架线兵的六位战友。</p> <p class="ql-block">我被分到架线二班,当时二班长是高树体,副班长是毛光辉。我们一边和老战士共同值勤巡线查线,一边继续学习训练,到年底我们的技能技术就有了较大提高。如爬电线杆子,能用脚扣爬上去,能用登高板爬上去,还能徒手爬上去,也能徒手加双脚套绳爬上去。各种规格明线的接线、做地锚、架线的放线紧线扎线等等,基本上都可以完成。平时的巡线、查线、排除故障也基本都能完成。我们还参加了一些老线路的整修工程,如105医院104医院,安庆116医院内部的线路整修工程;刘老圩子仓库潘龙墩图库的线路整修;几个干休所的线路整修等。</p><p class="ql-block">通过一年多的架线兵生活,使我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在工作中学会了吃苦耐劳,树立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增强了体质。是入伍后的重要一课,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左为我们一分队队长崔杰,1956年入伍。</p><p class="ql-block">右为我们一分队副队长李维忠,1959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左为三班长徐庭林,1962年入伍(后任一分队队长)。</p><p class="ql-block">右为二班副班长毛光辉,1965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入伍第一年我和韩国强战友合影。</p><p class="ql-block">(韩国强分在二分队、运动通信分队)</p> <p class="ql-block">入伍第一年我和杨向阳、李超(后)战友合影。我们是初中时期的同学。</p><p class="ql-block">(他们分到三分队、无线分队)</p> 当炊事员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份,分队首长宣布调我到炊事班当炊事员。</p><p class="ql-block">我到炊事班后,感到炊事班几位战友在陈班长带领下,工作热情都很高。陈班长安排我,从烧火、切菜(刀功)、蒸米饭、烧稀饭、蒸馒头包子、下面条、做病号饭、每天上班人员提前开饭的安排、每天值夜班人员的夜班饭安排、打扫卫生等工作,都分别向一位老兵学习并跟着干。就连星期天、节假日包饺子,炊事班准备好饺子馅和面粉,根据各班人数分发到各班,由各班自包自煮自食的做法,都对我进行了具体交待。由于班长和老战士的传帮带,我很快就能单独工作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还学会了炸油条、炸糍粑、蒸烧卖,学会了腌制各种咸菜,如罗卜干、腌豆角、腌雪里红,以及磨豆腐脑、做豆腐等。</p> <p class="ql-block">炊事班陈班长1965年春季兵。</p> <p class="ql-block">炊事班李生义班长,1965年冬季兵(陈班长退伍后接任炊事班长)。</p> <p class="ql-block">陈班长找李生义、小唐和我在宿舍外谈心交心。正巧有位战友从外单位借来一部照相机从我们傍边过,我们要求他给我们拍了一个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陈班长右李生义</p><p class="ql-block">后:左是小唐右是信东</p> <p class="ql-block">在炊事班时期,我的个人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炊事班时期,骑连队拉给养运送物资马车的马,过一下骑马的瘾。</p> <p class="ql-block">1969年8、9月份,合肥至六安某部队有一个新架线工程,由我们有线分队负责施工,抽了二十多人参加,我被抽去施工队当炊事员。</p><p class="ql-block">施工时,第一站选肥西县五十里小庙合作社,作施工队吃住和存放器材工具车辆的地方,食堂也是借用合作社食堂,和他们错开开饭时间。</p><p class="ql-block">和合作社食堂老师傅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位老师傅的烹饪技术非常好。我在买菜的时候,每天的伙食安排,有些菜的烹调方法等,经常请教合作社老师傅,每天都与老师傅讨论一下,有些饭菜的做法还请这位老师傅当面指导一下。</p><p class="ql-block">在这次施工中,带队首长和战友们对伙食都非常满意。我也提高了一些烹饪技能。他们每次收工回到合作社住地,我都看到他们一身泥一身水,但他们总是有说有笑。看到他们,我也为自己曾是一名架线兵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我在炊事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李生义班长是我的入党第一介绍人,居泽银给养员是我的入党第二介绍人。</p><p class="ql-block">大约在1969年11月份,我结束了炊事班的工作,回到我原来的架线二班干架线兵,参加值勤和训练。</p> 当班长 <p class="ql-block">1970年元月,我们一分队扩编为三个排八个班,另设立队部、收发室、炊事班。代号为皖字六八零部队十一分队。</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这次调整,我被调进二排六班当班长。当时我们六班有八位战友,除我以外,另外还有张彦廷,1968年入伍;张应成1969年入伍;白志华1969年入伍;侯义龙1969年入伍,刚从警备营调入;汪声莲副班长,1969年入伍;许义文1970年刚入伍;刘金英1970年刚入伍。</p><p class="ql-block">我们班的主要任务和技术状况。</p><p class="ql-block">一是载波机房值班。每天要24小时有人值班,而当时仅有张彦廷、张应成两人可以值班,我和侯义龙刚调入不懂业务,只能跟班学习。</p><p class="ql-block">二是电传传真报房值班。每天要24小时有人值班,有时电报多,报房不能没有人,还要有人到机要处送电报,就更困难了。而当时仅有汪声莲副班长一人可以值班,许义文、刘金英刚入伍,还不能担当值班任务。</p><p class="ql-block">三是有一个蓄电池间和一个交流发电机房。蓄电池间有两组开放式蓄电池,要保证市话台和长话台24小时不间断直流供电;发电机组要做到有情况时,随时保证所有机房的供电。而当时只有电工白志华一人,他虽不要24小时值班,但有大量的维护保养工作要做。所以当时我们班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p><p class="ql-block">新调入人员、新入伍人员的跟班学习,需要老同志带班和指导,而报房只有一人能正常值班的情况下,杨红英副队长亲自参加报房值班几个月。这才做到两个机房,每个机房有两人值班。才做到了值班、带新人、吃饭、休息有个轮換。</p> <p class="ql-block">一分队副队长杨红英,1956年入伍。报务员出身,当时一分队资格最老的报务员。1970年和战士一样参加电传传真报房值班几个月,直到新兵培训结束。</p> <p class="ql-block">二排排长李萍,1965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1970年元月,一分队二排六班八位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由于分队首长直接参加了我们班的机房值班,加上老同志的辛苦工作,全班战友的团结努力,我们班当时还是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p> 载波集训队学习 <p class="ql-block">1970年2月份,我被通知去南京参加通信集训队学习,我们安徽省军区共有8位战友参加学习。有陈传富1969年入伍;肖慧祥1969年入伍;小叶1969年入伍;李久堂1969年入伍;吴家昌1969年入伍;郑财宝1970年入伍;陈东宝1970年入伍和我共8人。陈东宝被指定参加电源区队学习,我们其他七人被指定参加载波区队学习。</p><p class="ql-block">我是1968年老兵,被指定为班长,陈传富被指定为副班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载波区队安徽班学员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起:小叶、李久堂、吴家昌、郑财宝</p><p class="ql-block">后左起:信东、肖慧祥、陈传富</p> <p class="ql-block">我们集训队载波区队共七个班,有安徽班、江苏班、浙江班、舟山群岛部队班、南京军区通信总站三个班。我们载波区队宋区队长、张副区队长即是区队首长又是我们的教员。</p><p class="ql-block">我们载波区队的学习内容,一是基础理论学习。从什么是电子?什么是电流?什么是电压学起,到电阻器、电容器、电子管等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規格、型号等。</p><p class="ql-block">二是载波机的工作原理。重点学习了载波机的五大器,有放大器、振荡器、变压器、虑波器和送话受话系统。</p><p class="ql-block">三是重点学习了当时部队固定台站装备的,三路载波机的工作原理、电路图、测试维护等;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当时部队装备的十二路机和单路机的一些情况。</p><p class="ql-block">1970年当时全民挖防空洞,时刻准备打仗的形势很紧张,集训队抓的很紧,每天的学习内容当天一定要领会。除每天早晨按时出操跑步十几里路,上午下午晚上都是学习。上午下午是上课学习,晚上复习补笔记做作业,星期天很少外出,基本上都是用来学习复习。</p><p class="ql-block">区队长要求每个班不能有一人掉队。我们班有两位高中生学习成绩很好,还有两位名义上是初中生,实际只能祘是小学生,学习渐渐的跟不上了,可费劲了。我们就只能利用晚上进行个别辅导,有时一个问题要辅导好多遍。半年的集训时间,晚上十二点钟之前睡觉的是极少数,大多数时间都是晚上十二点钟以后才能睡觉。</p><p class="ql-block">通过半年的学习,我们载波区队安徽班,七位战友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这次学习即是我科学知识一次提高,工作方法也有新的认识,以后说话做事都要严谨,不能有随意性,就象载波机电路一样,多一个或少一个电阻电容,机器就不正常了。要学会掌握規律,按规律办事。</p><p class="ql-block">学习结束后,我们分别回到各自连队。</p> <p class="ql-block">1970年南京军区通信集训队载波区队宋区队长(前左二)张副区队长(前左三)和七位学员班长合影。</p><p class="ql-block">信东(后右一)</p> <p class="ql-block">1970年南京军区通信集训队载波区队宋区队长(前左二)张副区队长(后左一)和学员班七位班长合影。</p><p class="ql-block">信东(后右一)</p> 我们六班的变化 <p class="ql-block">南京通信集训队学习结束后,我回到老连队六班机务站上班,使我增强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我们机务站侯义龙半年来通过跟班学习,也能单独值班了,报房许义文、刘金英通过跟班学习和短期培训也能单独上机了。我们机务四人,电源一人,报房三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基本上都能胜任工作。</p><p class="ql-block">1970年我们班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1971年2、3月份,连队的老兵退伍工作和新兵下连队工作开始后,我们班张彦廷战友、白志华战友被确定退出現役。71年新兵束长崎、邱桂英、蔡英征、张宁、林英五位新战友分到我们班。</p> <p class="ql-block">张彦廷、白志华和战友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左起:董继友、张彦廷、黄振才、邓书生、葛新民</p><p class="ql-block">中左起:王翠兰、白志华、周华志、王振华、吴萍英</p><p class="ql-block">后左起:董学堂、贾进山、杨向阳、常文成、信东</p> <p class="ql-block">张彦廷和涡阳战友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左起:黄振才、杨向阳、徐贺永、邓书生、王振华、张彦廷</p><p class="ql-block">中左起:葛新民、孙秀兰、吴萍英、张秀兰、周献民、姜洪忠、董学堂</p><p class="ql-block">后左起:贾进山、王秀坤、李多民、韩国强、常文成、吴治龙、信东、周华志</p> <p class="ql-block">71年我们班五位新兵。</p><p class="ql-block">上:束长崎、林英</p><p class="ql-block">下:蔡英征、张宁、邱桂英</p> <p class="ql-block">71年新兵束长崎、邱桂英、蔡英征、张宁四位安排学习载波机。下连队后,她们就被派到上海通信器材厂学习去了,大约八九月份学习才能结束。林英安排学习电传传真,和老兵跟班学习。当时报房有三位老兵,增加一位新兵,工作开展很正常。</p><p class="ql-block">我们班侯义龙战友,笔杆子基础较好。老兵退伍以后,他被调到队部当文书。这样我们机务站工作和电源工作,就只有我和张应成两人了。我们俩轮流值班,每人每天要值班12小时。不值班时有时还要烧蒸溜水、配硫酸和一些电源方面的保养维护工作。</p><p class="ql-block">张应成老战友,工作踏实肯干,技术也很好,业务处理细致周全,没有出現过任何差错。每天上班12小时以上,没有一句怨言。工作再累都能做到善始善终。他是我的好战友,一生的好兄弟。</p> <p class="ql-block">信东、张应成两位老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份,我们一分队二排增设一个长话班。我们机务电传传真班,由六班改为一分队二排七班。1971年下半年。四位新战友上海学习回来了以后,机务站就有六人了,报房有四人,我们班的两个机房值班就正常起来了,连队的政治学习也能参加了,晚上的文化学习也有时间了,我们班的生产地蔬菜也长起来了,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起色。</p><p class="ql-block">1971年底,我们班报房林英战友,因工作需要调二分队2号报房工作。</p><p class="ql-block">1972年我们班没有新兵入伍,也没有老兵退伍,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1971年兵也成为老兵了,成为主要力量了。她们当中有的是部队首长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本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除干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能做到,出公差争着去,平时帮厨、搞生产争着抢着干,平时能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服装全是部队发放的,不搞任何特殊,袜子破了自己补,衣服破了自己缝。有两位战友的亊迹,多次在连队点名时被表杨,在整个通信站也有好评。</p><p class="ql-block">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北京活动后,要从北京到上海。这一天上午是我值班。上午八点多钟,通信站兰世明副政委来到我们机务站机房,说和我一起共同值班(兰副政委是载波技师出身)。我感到今天领导这么重视,一定是尼克松要到上海了。可就在上午十点十五分的时候,长活台电话告诉我们机务站,合肥到南京、上海方向的电话终断了。放下电话我赶快告诉兰副政委,并测量我们一站到二站的线路,测量结果线路是好的,随即又和二站的值班人员联系。二站说经测量是合肥义城方向的线路短路了,已通知巡线组尽快查明原因,排除故障。</p><p class="ql-block">约一个小时后,合肥机务二站电话向兰副政委报告,已排除故障,电路恢复正常。原因是一个放鸭子的,甩鞭子时把电话线路绞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这一特殊事件,使我记忆深刻。当时是没有电缆通信,没有卫星通信的年代,这条线路可是北京与南京军区范围、与东南沿海的重要通信线路。这件事也教育了我们工作中不能有任何粗心大意。</p><p class="ql-block">1972年有三位战友,先后从二分队报房调进一分队我们班报房工作。她们是沈琳班长(原在二分队已任班长)1969年入伍;杨彩霞战友,1971年入伍;高善芳战友,1971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通信站副政委兰世明。</p> <p class="ql-block">1972年调进我们班报房的沈琳、杨彩霞、高善芳三位战友。</p> <p class="ql-block">1972年我们班的各项工作,完成的比较出色。</p> 开封市接新兵 <p class="ql-block">1972年11月,领导安排我和王秀坤、梅尔东、张继德四位战友和直属队去接新兵人员,一起去河南省开封市接新兵。整个直属队在河南开封接新兵150人左右,按一个连编制,我们通信站在这个地方接新兵,是一个排40多人,王秀坤为新兵排排长,我们三位为三个班长。</p><p class="ql-block">到开封后,我们接兵人员住在开封市郊区,水稻公社会议室内。水稻公社在开封市北部,离黄河防洪大垻就很近了。这里村庄比较稀少,而且都是新建的村庄,连名字都是新的,比如水稻公社花生庄大队。但是这里土地面积较多较大。空军某空降师在这里建一个农场,用地近两千亩,当地三个生产大队多余的土地就够了。黄河大埧以内,更是看不到边看不到头的土地,当时大埧离黄河有水的地方有十几里路远。不是发洪水的时候,都是可以耕种的。而且这里庄稼灌溉都是自动的,因黄河水位高。到了这里也使我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经走访了解,这里的群众对当兵入伍,普遍积极性较高。一是因为解放前这里灾难比较多,解放后对共产党真心热爱;二是开封市解放后,所有退役干部战士全部安排工作。这样对我们怎样把好新兵质量关,就更为重要。一是外地迁入户较多,社会关系复杂;二是每位应征青入伍动机具体情况,更要了解细致;三是当地干部与应征青年的关系,更要了解清楚。我们也只有通过走访,了解掌握每一个应征青年的具体情况。对社会关系复杂的、表現差有劣迹的、身体有问题的,列入另类人员名单。对身体合格、政治条件好、文化比较高、群众反应好、年龄外貌身材等进行综合排名,做到从中优中选优。比如一个单位有10位应征名额,我们班排长就按第一名到第十二、三名排好,交给直属队接兵首长。在市定兵会议上,这十三人之内,地方领导推荐谁都可以,但在十三人以外的,不论那位领导推荐的,都想法不能定。在保证新兵质量我们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在走访时,有的群众谈到尿床能不能当兵?我们就说部队集体生活,互相提醒一下,慢慢就好了。如果说不行,就了解不到真实情况了。如有尿床的是坚决不能定的。</p><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近五十天的工作,在确保新兵质量旳情况下,完成了接兵任务。新兵到达通信站新兵连后,我没有参加新兵的训练,就回老连队上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新兵时在开封铁塔公园合影。</p><p class="ql-block">前:王秀坤、信东</p><p class="ql-block">后:张继德、梅尔东</p> <p class="ql-block">1972年底去河南省开封市接新兵,在开封的留影。(入伍后的第一张彩色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回到连队上班以后,有几位战友说,班长你可能要调出我们班了,我们班合个影吧!</p><p class="ql-block">大约在1973年元月底,我们班当时没有值班的10位战友们合个影。这是我们班组建几年来,唯一的一次合影。</p> <p class="ql-block">机务电传传真班战友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右起:张应成、信东、侯义龙</p><p class="ql-block">中左起:杨彩霞、邱桂英、蔡英征、张宁</p><p class="ql-block">后左起:高善芳、沈琳、束长崎</p> <p class="ql-block">大约在1973年2月初,分队</p><p class="ql-block">首长找我谈话。连队原司务长调站部工作后,工作一直由给养员代理,今年给养员可能要退伍。你调连队后勤任给养员代理司务长。连队的退伍工作马上要开始了,你抓紧做好交接,熟悉业务,做好连队退伍战士的手续办理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我很快就到连队后勤上班了。</p><p class="ql-block">我调出机务电传传真班以后,几位1969年老兵,在后来也都调出来了。侯义龙后来调司令部办公室任保密员;张应成后来改任部队在编职工,调任民兵通信修理所工作;汪声莲副班长,推荐到《重庆通信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调二连报房任台长后任副连长。</p> 连队后勤工作 <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初,我调任连队给养员,代理司务长工作。因当时原给养员祁汉云战友已明确表示要退出現役。在连队首长的安排下,我首先和祁汉云战友做好后勤工作的交接。连队经费和物资都交接清楚以后,我又到通信站站部会计处、助理员处进行了逐项核对,站部会计和助理员,又分别对连队司务长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和传授,又对即将开始的老兵退伍工作,进行了逐项安排。</p><p class="ql-block">大约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对连队的经费管理規定、干部工资标准、战士津贴费发放标准、伙食费标准、战士退伍费标准、差旅费标准、家属来队伙食报销标准、服装发放标准、战士退伍被装有关規定,等等基本上都能掌握了。</p> <p class="ql-block">我到后勤和战友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起:朱义文、李有福、祁汉云、彭明启</p><p class="ql-block">中左起:高亁勇、赵敬章、刘吉兵、孙善安</p><p class="ql-block">后左起:陆桂清、李家峰、信东、汪全龙</p> <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份,我们部队代号皖字680部队11分队、12分队、13分队分别改为皖字680部队一连、二连、三连,通信站当时在市县的还有六安连、肥西连、含山连、南坪连、蚌埠机务站等。</p><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底3月上旬老兵退伍工作中,在办理老兵退伍人员的退伍费发放、差旅费发放、伤病残人员的医疗补助、退伍人员的供给关系转移办理等工作中,没有出現任何差错。</p><p class="ql-block">退伍工作结束后,各项工作都正常进行了。</p><p class="ql-block">炊事班工作,在班长的带领下,加强了每周食谱的安排,并在饭堂明显处公布。每天做到中餐一荤一素一汤;早餐每两周一次油条豆浆或糍粑或烧卖;晚餐每周一次馒头一次包子,每两周一次水饺,面条根据情况随时安排。在每人每天四角五分的伙食费标准基础上,保证每位干部战士吃饱吃好。</p><p class="ql-block">给养员工作平时做到,每天购买的粮油食品、肉类蔬菜、浆油调料、煤炭燃料等,全部由炊事班人员验收后在发票上签字,当日帮厨人员监督。</p><p class="ql-block">连队的经费开支,毎个月召开一次连队军人委员会财务公开审查小组会议,进行审查并在连队公布。连队的每一笔开支,都有凭有据。</p><p class="ql-block">1973年6月份,我的连队司务长任职命令宣布。</p><p class="ql-block">1975年汛期,巢湖水位上涨告急。合肥市有三万多人在巢湖大堤上,保堤坝抗洪。我们通信站驻合肥市的一连二连三连,都抽调人员参加抗洪斗争。</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中午快吃午饭时,省军区廖辉副司令员来到我们一连的防洪堤地段,他好像是从二连防洪堤坝过来的,看了一下我们刚送到的饭菜,就问谁是司务长?我在一旁赶紧报告说:“我是。”他带着我就向二连防洪地段走去,并说去看看二连的伙食,他们怎么搞的那么好?到了二连防洪堤地段,他们已经吃饭了。他们是二荤一素三个菜一个汤,主食米饭。</p><p class="ql-block">看过后,廖辉副司令再次问我,你是怎么搞的?我想了想回答说,首长,我们的标准不一样。我们是一类灶,每人每天四角五分标准,他们是二类灶,每人每天五角五分标准。每个人每天烧火用的煤和粮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大概每人每天二角二分,这样我们菜金还剩二角三分,他们菜金是三角三分。我们两个连队的工作环境基本上差不多,他们是山洞坑道,我们是地下室坑道。伙食费标准不一样,战士们都还有意见呢!听了我的回答,廖辉副司令员没再说什么,就叫我回去了。</p><p class="ql-block">廖辉副司令员原是南京军区通信兵部主任,对我们通信兵特别关心。调安徽省军区任副司令员,分管后勤部。</p><p class="ql-block">这件事以后没有多长时间,我们一连的二类灶标准也批下来了,主要包括一排、二排人员,通信排和连部部分人员不在内。</p> 参加农村工作队 <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份,我被抽调参加了肥西县官亭区江夏公社,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队。省军区司令部带队首长是作训处柳绍光副处长,他和军务动员处阳永传参谋住在官亭区,主要是做一些对工作队的指导以及与地方组织的协调工作。</p><p class="ql-block">我们江夏公社有两个工作队,一个是我们通信站工作队,住赵墩大队;还有一个是警备营工作队,工作范围也是一个大队。</p><p class="ql-block">我们通信站工作队,沈思云副政委为带队队长,队员有李维忠、孙秀兰、施坚昕、朱颖华、陆晓云、张家荣、徐汉成、吕全祥、信东共10人。</p> <p class="ql-block">沈思云副政委,驻肥西县江夏公社赵墩大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队队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工作队住在赵墩庄一家外迁户的旧房子,有五间房和一个独立小院。四位女同志住一间,六位男同志住两间,另两间做饭放东西。房子虽破旧,环境很不错。沈副政委安排,每天留一人看家接待群众来反映问题,并负责买菜和做饭。就这样我们安稳的住下来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全体工作队员,到肥西县城参加了一次县委县革委会的报告会。回到住地,根据沈副政委的统一计划安排,我们的工作就开展起来了。我们一般两个人分在一个点(生产队),上午下午生产队有什么活,我们就跟着干,顷听群众的意見,晚上有时召开群众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时到群众家里和群众啦一啦,当地是丘陵地带,一家一户住的分散,好难找。</p><p class="ql-block">我们工作队开会,汇报工作和研究工作,以及学习文件等也只能在晚上进行。</p><p class="ql-block">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大队班子软,村主任有欺压群众现象,个别生产队长坏人挡道,有些坏人横行乡里等等。我们工作队和当地党组织共同研究,下大力气解决。因大队干部和生产队干部都是本地人,有的也轮换了多少茬了。</p><p class="ql-block">1976年11月份,家中来电报到部队,部队电话转告工作队。告诉我,说我母亲病故了。沈副政委准假10天,让我回去处理母亲的后亊。这一年我母亲54岁。</p><p class="ql-block">到1976年12月份,生产大队的工作就基本结束了,大多数战友们都回部队了。根据领导要求,我们通信站和警备营每个工作队留一人,处理善后工作,我和警备营何所炬干事,我们俩留下。</p><p class="ql-block">留下后,我们俩搬到社直单位食品站住宿,吃饭在公社食堂。我们参与了社直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调整,也参与了社直单位党组织的发展和健全工作。大约两个月时间,到1977年2月份完全结束。</p> <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驻肥西县江夏公社赵墩大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队成员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起:信东、沈思云副政委、李维忠</p><p class="ql-block">中左起:孙秀兰、施坚昕、朱颖华、陆晓云</p><p class="ql-block">后左起:张家荣、徐汉成、吕全祥</p> <p class="ql-block">农村工作队时期,阳永传参谋给信东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农村工作队时期,阳永传参谋为信东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农村工作队结束回部队后,继续干好我的一连司务长工作。</p> 站部管理员工作 <p class="ql-block">1978年上半年,我被调到通信站站部任管理员,主要是营房管理和车辆管理等,是站部后勤的具体工作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当时全站没有大的营房建设任务,只有一些小改小建和维修工作。在1978年下半年,根据站首长的安排,我跟车到舒城县大沙河去拉了十来天的黄沙,以备使用。</p><p class="ql-block">当时站部先后有四部车。两部解放卡车,其中一部是各连队生活用车,另一部是架线、线路维护工程用车。两部小车,其中一部是站首长专用北京吉普小汽车,另一部大屁股北京是电缆抡修专用车。无线连的几部电台车,由他们连队严格管理,按規定使用。</p><p class="ql-block">在进山到二连和站部的路口处,有几间车库和一间油库,车库钥匙由驾驶员和我各有一把,共同管理。每次派车出车,都做好车辆检查和出车记录。经常提醒驾驶员,要注意交通安全和油库车库防火安全。</p><p class="ql-block">在山脚下,有一间汽车维修工具和保养器材仓库,是驾驶员自行保养维护和简单修理使用的。平时由我负责管理,并做好器材消耗记录。</p><p class="ql-block">在1978年,我还到合肥市交警队处理了两起交通亊故。站首长肖国成主任指示说,交通事故是牵涉到军民关系的事情,一定要处理好,要本着我们部队吃点亏,也要让当事人和他们旳家庭满意。本着这个精神,两个事故处理的都很好。</p><p class="ql-block">平时做好驾驶员的学习和教育工作,还有新驾驶员的选定,送汽车连代训等工作。</p> 调回一连工作 <p class="ql-block">大约1979年4月份,通信站一连傅志国老指导员工作调动,我被任命为通信站一连副指导员,并宣布代理指导员工作。我又回到熟悉的老连队。</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连队已有较大变化,这时候的编制是,一分队为市话分队;二分队为市话自动分队;三分队为载波电源分队;四分队为电传传真分队,三分队四分队是我们原来一个班发展起的;五分队为电缆分队,是由架线班电缆班发展起来的;六分队为长话分队;七分队正在筹备中,为长途自动分队;另有通信排、收发室、连部、炊事班。</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连,就在一个月前,全连抽调十五名干部战士,支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前线部队。</p><p class="ql-block">我原来在一连的几项工作,都是一些具体工作,没有领导工作经验。这次回到一连后,我虚心向连长学习,遇到事情多和连长商量,注意做好和各分队长、排长、班长的勾通工作,平时多找战士们谈谈心。这个时期省军区政治部在第二招待所,办了一期连队指导员培训班,我参加了学习。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和交流,也使我学到了一些工作方法,提高了一些理论水平。</p><p class="ql-block">大约到1979年10月份,我的指导员任职命令宣布。这之前,副连长瞿学成、副指导员陈征也都已经到职了,我们连队的领导班子算是齐了。连长任职时间长一些,我们三位都是任职时间不长,但是我们领导班子能够团结一心,齐心协力的做好连队的各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当时一连领导班子成员。</p><p class="ql-block">连长王魁喜,指导员信东,副连长瞿学成,副指导员陈征。</p> <p class="ql-block">1980年初,直属队的上年度工作总结和通信站的上年度工作总结中,我们一连受到表杨。同时,我被司令部通报嘉奖一次。1980年七一党的生日前,安徽省委组织部评选的“先进基层党支部”,并在《安徽日报》第一版表彰,有我们通信站一连党支部。</p><p class="ql-block">1980年11月份,司令部机关和直属队干部,在司令部会议室召开了一次传达全军部队精简一百万和干部转业动员大会。大会以后,我考虑家中有实际困难,前几年老母亲刚去世,之后我父亲又生病住院,转省立医院后开了四刀,住院半年时间。家中两个小妹妹还在上小学中学没有人照顾,遇到困难常到我母亲坟上哭。于是根据大会动员精神,我就写了转业申请交给组织上。</p><p class="ql-block">大约十来天时间,直属政治处魏干事和通信站张副教导员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要求转业?我就把我家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最后首长表态说,你还年轻现在不适宜转业。根据你的家庭实际困难,我们向政治部汇报一下,把你调到本县人武部工作,可以照顾一下家庭。但现在正处在年终,各项工作任务较多,你要坚守岗位,老兵退伍工作结束,今年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以后才能考虑。对首长的关心和安排我从内心感动。我安心做好连队的各项工作,没有再向任何领导提出过此事。</p><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上旬,我们通信站的退伍工作开始。我认真做好连队的思想工作,做好形势教育和退伍工作动员,分别找一些战士谈谈心,交个朋友,在连领导班子共同努力下,我们连队的退伍工作进行的很正常。</p><p class="ql-block">12月中旬,根据站首长的统一安排,我去上海方向送退伍兵19人,把他们顺利安全送到上海市。在上海我又去看望了我们连队长途自动分队的,在上海电信器材厂学习的闫丽娜、喻文忠、顾贤才三位战友。</p><p class="ql-block">回连队后,12月21日我又带着20人的退伍老兵档案,到濉溪县、毫县、阜阳县等几个县安置部门,移交档案并当面就几位有特殊情况的亊情,请当地安置部门给予考虑照顾。在当地也和有关老战友见了面,互相通告了安置部门的意见。</p><p class="ql-block">退伍工作结束后,又进入到正常的工作当中。</p> <p class="ql-block">1979年12月,通信站肖国成主任和一连部分干部战士合影。</p><p class="ql-block">第二排中间:肖国成主任,右侧王魁喜连长,左侧信东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通信站董学堂副主任和一连部分干部战士合影。</p><p class="ql-block">前中间四男右起:王魁喜连长、董学堂副主任、信东指导员、瞿学成副连长</p> <p class="ql-block">1979年,政治部宣传处干亊,同时也是新华社记者鲁迅承,在我们连队采访时,我让他给我拍个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1年元月初,涡阳县人武部部长任德良、政委袁家厚到我们一连来找我,他们还带了一袋糖果。他们说,你的调动文件已下发半个月了,你怎么还不去上班?我说,这边领导安排,年终年初工作较多,新的指导员没有到位你不能走。而且这边领导一直也没有通知我已经调走。两位部首长叙叙话坐一会,也没有说什么就走了。</p><p class="ql-block">过了一个月,也就是1981年2月初了,两位县人武部首长又来到我们连队找我。他们这次是来征求我的工作安排意见的。他们说,涡阳县人武部管理员施正荣要调走,没有合适的人选接他的工作,你到涡阳县人武部干后勤行不行?我说,干什么都行。我家中有些困难,调回涡阳就是想照顾一下家庭。他们说,那就这样定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在涡阳上班以后,有一次到军分区开会,正巧碰到军分区连政委,见到我他第一句话就说,是你自己愿意干后勤的?原来安排你当军务动员参谋的。这时,我才知道原来的工作安排。我向连政委表示,干什么工作都行,一定干好。</p><p class="ql-block">连政委原是政治部宣传处老处长。</p><p class="ql-block">省军区大院的卫生检查召集处室是宣传处,我们已相识多少年了。但我不知道他是阜阳军分区政委。</p><p class="ql-block">直到1981年2月20日以后,我才离开通信站一连,到涡阳县人武部报到。</p> 调涡阳县人武部工作 <p class="ql-block">1981年2月下旬,我调到涡阳县人武部任管理员工作。当时的人武部有军亊科6人,政工科5人,动员科4人,军械科5人,部领导7人,离休老干部4人,部直属人员秘书、管理员、军医、驾驶员、炊事员、公务员由分管部领导直接管理。整个县武装部机关有干部战士职工37人。</p><p class="ql-block">我到涡阳人武部后,原任管理员施正荣己确定调离,因沒有交接才没有离开。通过施正荣的交接和介绍后,我感到涡阳县人武部的后勤工作很出色。财务规章制度健全,农副业生产开展的好,部里小食堂办的干部、战士、职工、家属都十分满意,部里的经费比较充足。对部里的财务和物资帐目,我基本能看明白,只是小食堂帐目没有经历过。通过施正荣几天的传授基本上就掌握了。</p><p class="ql-block">另外施正荣在地方上有广泛的人际关系,他都带我和他们见了面,我也尽量把一些关系延续好,以利于以后工作开展。</p><p class="ql-block">1981年3月上旬,我和施正荣一起去军分区后勤部,参加了每月一次的财务会审例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县人武部管理员,分区后勤部供应科的全体人员,后勤部的首长。</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会审制度是,阜阳地区十来个县分成三个组,第一组审第二组几个县的经费帐目,第二组审第三组几个县的经费帐目,第三组审第一组几个县的经费帐目;从每笔开支是否合理,到票据使用是否规范,具办人是否签字,领导是否审批,记帐是否准确等项目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参与审查的人都要签字,供应科盖章验证。审查出来的问题由供应科长和后勤部首长讲评。</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参加感到很好,很科学。即审查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同时,我利用每月一次例会,把到分区要办的事一起都办了。</p><p class="ql-block">我平时的工作有,发放干部战士职工的工资津贴,干部战士的夏季和冬季服装发放,经费报销,民兵训练后勤保障,区乡专职武装部长会议和训练伙食住宿安排,武装部大院的管理,小食堂的管理,部里四亩生产地的耕种收获,一亩多菜地的管理(聘有一名杂工负责),还有四名外地离休干部工资汇款和服装邮寄等工作,这些我都能较好的完成。</p><p class="ql-block">就连有人反映大院卫生差,我考虑后向部首长提议,大院的卫生差主要是没有每天打扫房前屋后的习惯,我们每户都发一把大条把,大家一起行动就能搞好了。发了条把以后,真是各家各户都行动起来了,就养成早起打扫卫生的习惯了。于是我们每半年就发一把大条把给各家各户,大院的卫生就保持干净了。</p><p class="ql-block">1982年,我被阜阳军分区通报嘉奖一次。军分区后勤部还安排我,分别到亳县人武部、阜阳县人武部帮助两个部的管理员,做好经费管理帐目的记帐、平帐以及怎样完善经费报销手续等工作。</p><p class="ql-block">几年来,我还做了其他一些工作。用大院内更新下来的树木加工后,聘请工人为每户做一个三人沙发或者两只单人沙发,每户任选一项;利用外单位便车到合肥,买几棵雪松拉回来,栽大院里美化环境;为三星化工集团联系了一部200门部队退役交换机和几十部退役电话机,以及厂区布线使用的胶缆等器材,并由部队来人架设线路和安装设备。三星化工集团只付了一些维修费用。就做到了各科室、车间、服务单位都互通电话了;1983年,通过省军区政治部和南京军区上海文化供应站,为部里买一台金星牌18吋彩色电视。并通过战友飞行员,把电视机从上海机场带到阜阳机场;还通过砀山县人武部,到砀山果园场拉了一些苹果和梨,收成本价卖给干部、战士、职工、家属。</p><p class="ql-block">到涡阳县人武部几年来,我很喜欢涡阳人武部的工作,我很愿意为涡阳县人武部的建设出力。</p> <p class="ql-block">信东和解朋海军医两位老战友,在涡阳县人武部时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来到涡阳县人武部的前二、三个月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同年入伍曾是一个班的吴治龙战友,在分区司令部行政科任科长。我利用每月一次例会的机会,就去看看老战友,正巧在他的办公室找到他。我介绍了我的工作调动情况和家庭情况,他建议我说,我们行政科正缺协理员,根据你干过后勤工作,当过政工干部,很适合协理员工作。我们是老战友了,相互都了解,工作中也好协调配合,你调过来吧?</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刚调到涡阳县人武部时间不长,家中父亲生病,两个妺妹还在上学,他们吃饭都是问题;家属和两个孩子都在乡镇,正考虑如何调到一起,儿子六岁了马上要上学了;还有住房问题,这些都不好解决。我没有同意吴治龙战友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吴治龙战友经过努力,担任过蒙城县人武部部长,担任过宿县军分区参谋长,在部队师职岗位上退休。</p> <p class="ql-block">吴治龙老战友,1968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1974年,我和吴治龙、陆军(后站立者)三位老战友合影。</p> 家务事 <p class="ql-block">1974年5月份,我父母亲带着两个小妹妹,第一次到部队来看我,和母亲的叙话中我知道,母亲的身体近来不太好,经常头晕。我带她到104医院看了以后,军医说是高血压。开了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我也不太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視。结果1976年11月,我母亲因高血压脑益血去世。</p> <p class="ql-block">1974年父母亲来部队探亲,我和父母亲及妹妹的唯一一次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7年,我和儿子信纪军一周岁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们夫妻俩和儿子信纪军,一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2年,我们夫妻俩和儿子信纪军女儿信晓红,一家四口人的合影。</p> 转业到地方 <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我经组织批准转业到地方工作。从1968年3月入伍,到正式离开部队,已有十七个年头。这十七年来是我人生的关键时期,我学会了勤劳、吃苦、拼搏、努力、务实、负责任,也学会了细心、求知、思考、自信、从容、去奉献。十七年的军人生活虽平平淡淡,但我对每一项工作都是踏踏实实的。</p> <p class="ql-block">部队颁发的我的转业证明书。</p> <p class="ql-block">地方颁发的退役军人优待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