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在浦口区龙王山西北有个叫龙山的地方,这里有两口水塘,中间有一条埂把水塘分开。塘水终年一个清澈见底,一个浑浊不堪,当地人称之为“姑嫂塘”。关于它们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呢。</p><p class="ql-block">1973年,我在南化机安厂汽车运输队装卸班打工。班长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身强力壮,干活谁也比不过他,人缘又好。他是浦口老东门人,小时候读过私塾,记忆力超强,一肚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任务是跟汽车搞装卸,诸如黄沙、石子、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装车、卸货。汽车主要跑浦口大顶山采石场、石佛寺砖瓦厂、六合沙石矿以及栖霞的龙潭水泥厂。</p><p class="ql-block">从单位所在地的大厂镇往浦口方向是一条普通的柏油公路,两边是农田、沟渠和一些水塘。有一次,汽车经过龙山,班长坐在车厢上,指着路西边远处两口水塘对我们说:“小裴、小张你们看,那就是传说中的姑嫂塘。”我好奇地问:“姑嫂塘?班长,这两口水塘肯定有什么故事吧。”“嗬,不但有,而且还很感人呢。”我说:“那您就给我们讲讲吧。”班长:“可以啊,但是今天不行,我们还得赶回去卸货。”我说:“好,改天您一定要讲哦。”</p><p class="ql-block">谁知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汽车专跑六合沙石矿。每天大伙跟车装卸,从早到晚干下来累得话都懒得说,只巴望干完活赶紧洗把澡,回家吃了饭就爬到床上休息。看到班长也累得够呛,我们也就不好意思请他讲故事了。</p><p class="ql-block">这年夏季的一天,赤日炎炎似火烧,我们跟汽车从栖霞龙潭装水泥返回。车行至龙山路段,时值下午三点多。班长见路边有大片瓜田,又见大伙饥渴难耐,便请司机停车休息,随即对我和小张说:“走,跟我去买几个西瓜,我请客。”</p><p class="ql-block">我和小张高兴地跳下车,随班长往瓜田走去。看瓜的农人一边帮我们挑选西瓜,一边还自夸:“工人老大哥哎,我们生产队种的瓜可是新品种,红心黑籽脆沙瓤,咬一口甜掉牙哩。”这真应了那句话“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班长挑西瓜也是行家里手,他挑选了两个大西瓜,付了钱,请农人切成十几片:果然是好瓜!他叫另一师傅送几片瓜给司机,又对我和小张说:“走,我们到那棵树下歇一会儿。”</p><p class="ql-block">他领着我们来到两口水塘边,但见塘水一个清澈一个浑浊。我忽然想起,对班长说:“这就是上次您说的姑嫂塘吧。”班长笑答:“哈哈,正是。”“那怎么一个塘水清、一个塘水浑呢?”“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它们的故事。”于是,我们坐在水塘边的大树底下,边啃着西瓜,边倾听着班长讲述那感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很久以前,这个庄子里住着一户贫苦人家,家里只有兄妹两人。他们耕种薄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半年糠菜渡饥荒。哥哥年届三十,因贫穷无钱娶媳妇。后来,与一讨饭的外地女子结为夫妻。起初几年,一家三口辛勤劳作。农闲时,哥哥外出做活,以贴补家用。加之姑嫂和睦,日子还能过得去。美中不足的是,嫂子始终未生一男半女,因而遭到庄里人歧视,心中不免感到世事不平。</p><p class="ql-block">哥哥外出做活时间久了,正值青春期的嫂子独守空房,寂寞难耐。何况,嫂子想:我不能生孩子,到底是驴子不走,还是磨子不转?我何不证明一下自己呢?不久,嫂子看中了邻村一帅小伙子。一天,她凭着自己的几分姿色,约小伙子到家里,好酒好菜招待。小伙子禁不住酒力的刺激和嫂子的挑逗,遂宽衣解带,与嫂子同枕共欢。两人突破了底线,以后再做便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一次,嫂子偷情被小姑子撞见了。小姑子劝说嫂子就此打住,不要再做伤风败俗、对不起哥哥的事了。嫂子有一段时间安分守己了,可不久又红杏出墙了。小姑子看在眼里恨在心里,随即托人把哥哥叫回家来。</p><p class="ql-block">故事正说到精彩之处,那边驾驶员喊了:“班长啊,时候不早了,回去卸货喽!”我一听急忙对班长说道:</p><p class="ql-block">“还早呢,再讲一会吧。”班长看了看手表,快五点钟了,忙起身说:</p><p class="ql-block">“不能再讲了,工地上明天还等着用水泥呢。”</p><p class="ql-block">卸完水泥,已过了下班时间,师傅们看着班长心领神会:“今天又赚了一毛五。”(车队有规定:凡因工作超过下班时间,每人补贴误餐费一毛五分钱,发工资时一并发放。当时,一毛五分钱可以吃一碗阳春面和一个大肉包子。我们这位班长就是好,总是在不违规的边缘,尽量为大伙挣点福利。除了死工资,大伙每月都能挣个两、三块钱的额外收入。装卸工处于最底阶层,最被人瞧不起。他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寒冬则干时一身汗,歇着手足僵。当你看到他们干活个个穿戴的像个乞丐的情景时,有良知的人心灵就会震撼:他们真不容易,挣的都是血汗钱啊。)</p><p class="ql-block">由于装卸任务重,每天从上班干到天黑。既便有短暂的等候调度安排任务的时间,班长也不便讲故事。在那个特殊年代,这类故事属于封建迷信,弄不好是要挨批的。</p><p class="ql-block">这年的立秋日,我们跟着汽车又路过龙山。班长说:“今天立秋,我带你们去啃秋,再接着讲姑嫂塘的故事。”于是,我们又坐在姑嫂塘边的树下,听班长讲那未讲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上回说到:小姑子将嫂子红杏出墙的事托人告诉了在外面做活的哥哥。嫂子得知,既害怕又愤恨,对小姑子恨之入骨。即与那个小伙子商量计谋,来个“猪八戒倒打一耙”,反诬陷小姑子与别的男人有染,大肆宣扬,闹得满村风雨。善良的小姑子那里受得了如此打击?又无处申辩,急盼哥哥回来分辩黑白。</p><p class="ql-block">哥哥回来后,质问、吊打媳妇,她死活不承认。哥哥无奈,到东门泰山庙求教。住持道:“施主不必焦虑,老纳有一方法,你回去只需如此这般,便见分晓。”</p><p class="ql-block">哥哥回村,向族长禀报。一日,族长召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将嫂子和小姑子一并叫到两口水塘前。这时,塘口早已围满了村民。族长对两人说:为了证明你们谁是清白之身,从今天起,午时三刻一到,你们必须分别在一口水塘里洗澡,连洗三天。三天一到,哪口塘里的水依然见清,谁的身子就是清白的;哪个塘里的水变浑,谁就自身不清白,将逐出本村,永不许回来。小姑子欣然同意,嫂子心虚,又不敢说不。族长派专人日夜守护着两口水塘,以防不测。</p><p class="ql-block">到了第三天,族长带领众人早已在此守候。午时三刻一到,小姑子第三天下塘洗澡。上岸后,但见塘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鱼儿来回穿梭,众人齐呼“好!”轮到嫂子洗澡,只见塘里的水越洗越浑,鱼儿也被呛死浮于水面。</p><p class="ql-block">在众人的咒骂声中,嫂子再无狡辩,默默地回家,取过丈夫的休书,收拾衣物离开家,和邻村那个男人漂流四方,后来还生了一儿一女。小姑子不久也找到了一个好婆家,远嫁他乡,儿孙满堂,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哥哥独自生活,凭着好手艺,不愁吃不愁穿,倒也过得逍遥自在。</p><p class="ql-block">(写于2023年7月11日—15日)</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