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曲阜是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古城。</p> <p class="ql-block">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并曾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为表达对孔子的草关和对儒学的推重,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并将孔门弟子和历代儒学大师172人配祀孔,庙。孔庙始建于 春秋,历经两千多年历朝各代近百次增修扩建,至明清时形成现在的规模。孔庙南北长约13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占地140000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庙内存有汉以来历代石刻1000余块,尤以汉魏六朝碑刻、汉画像石和明清雕龙石柱驰名中外,是研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孔庙面积之大,时间之久,气魄之雄伟,保存之完好,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之奇迹,不仅是儒家文化载体,更是一座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化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孔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坊建于明嘉情十七年(1538年),由时任山东巡抚胡缵京题号。“金声玉振”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p><p class="ql-block">者,终条理也”。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p><p class="ql-block">馨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以此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古代音乐,是八音齐奏,中和雅致(有8类105件乐器)其中编钟、编磬作为 “金石乐”,是古代宫廷雅乐的标志和代表。</p><p class="ql-block">"金声玉振”赞扬孔子的思想像编钟、编磬的奏鸣,高雅纯正,绵绵不绝。“金声玉振”在此既</p><p class="ql-block">是对孔子思想的高度赞扬,更是对中华文化多元</p><p class="ql-block">一体,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 (1754年)改为石柱铁染。“棂星门”三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帝王凡祭天先祭棂星。表示祭祀孔子的规格如同祭祀天一样,尊孔如尊天。</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p><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建于明嘉情二十三年 (1544年),坊额由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所题。“太和”二字取自 《易经》 “保合太和,乃利贞”和”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就是“和谐”。儒家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主张 “协和万邦”“亲善友邻”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重视“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强调 “君子和而不同”,自古就蕴含着提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正是在孔子 “和而不同”思想浸润和感召下,使得56个民族之间能够多和谐共生,相濡</p> <p class="ql-block">至圣庙坊 </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 (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 (1729年) 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坊上华表、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童之义。</p> <p class="ql-block">圣时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时为孔庙大门。清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名为 “圣时门”,取《孟子》中“孔子,圣之时者也” 之语意,意为孔子是适应于任何时代的圣人。</p> <p class="ql-block">弘道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朝雍正年间重修,后由乾隆皇帝题弓 “弘么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弘么道”二宇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日:“人能弘道,非道人。”“道” 是一种担当精神。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因为她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先贤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伟大在不仅崇尚英雄更能不断产生英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新担当。在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 是我们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p><p class="ql-block">宋代孔庙的大门,当时称“中和门”,取《中庸》文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明化扩建孔庙改建时,改为 “大中门”。无论是哲学化的“中和”,还是政治化的“大中!都内含着深邃的 “中庸” 原理性,强调一个“中”字。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向着一个中心靠拢,以中心的凝聚性和统领性,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中华大家庭。“大中”是最高的“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美好向往和追求,那就是“大同” 理想,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 成化碑</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p><p class="ql-block">同文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原名参同门,寓意参</p><p class="ql-block">拜认同,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p><p class="ql-block">“同文”</p><p class="ql-block">二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意为统一语言、统一思想、统一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同文门”</p><p class="ql-block">正是赞扬了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同文门的内涵体现在:在中华民族“大一</p><p class="ql-block">統,理念历史演进过程中,统一既是文化统一,也是政权作为、文化观念的认同,需要国家制度法律建构来保证文化认同的推进。孔子“大一统”的思想,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基石。</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p><p class="ql-block">原名藏书楼,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p><p class="ql-block">,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因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 (1018年),金明昌二年 (1191年) 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p><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院内存有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亭内存有唐、宋、金、元:清代碑刻50余块,多为历代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事碑。</p> <p class="ql-block">玉振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为大成门的西被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雄伟壮观的龙门柱。</p> <p class="ql-block">杏坛</p><p class="ql-block">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金代在香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重建,是一座朱红色桂子的高大亭阁,阁内有坛,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牌匾为乾隆皇帝御题</p><p class="ql-block">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提出</p><p class="ql-block">“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开展与鲁国周边国家交往交流,另一方面传播儒家文化思想。可以说,孔子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者,不仅提出了</p><p class="ql-block">“大一统” 理念,创立了儒学文化,而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游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p><p class="ql-block">交融,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大 成 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孟子》日:“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精华,体系完备,有始有终。唐代时大成殿又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 1104年)更名为 “大成殿”。清雍正年( 1724年)遭雷火,雍正皇帝遣官重修,这次重修皇帝特许 “晶莹黄瓦,准制廈于宸居”,亮全按照王制皇宫的标准修建,并给孔子配置了西周时期的天子服饰,以表达对孔子的最高崇敬之意。大成殿是孔子崇高历史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包容并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践行着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的延续与道統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凝緊力的核心,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p><p class="ql-block">姶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为家庙。清雍正元年 (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爵,更名为“崇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鲁壁</p><p class="ql-block">此壁原为孔子故居的增壁,泰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宇九代孙孔鲋藏书于墙内。汉武帝时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居时,发现《论语》、《孝经》 等古文竹简。明代为纪念其保存儒家经典而刻立石碑。</p> <p class="ql-block">承圣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孔庙东路的大门。明代重建,后多次重修。金代名“燕申门”。清雍正</p><p class="ql-block">七年(1729年)沼改名为“承圣门”,有承继圣业</p><p class="ql-block">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