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就聽說,淛南有一座“進士第”,似乎是好奇心作怪,近日竟敢冒着火爐般的酷暑,前往温州市轄的泰顺縣,走進了位於縣城泰景路的進士第。</p> <p class="ql-block"> 泰順“進士第”,是一座有着濃郁人文底藴的佰年老宅,其實就是潘氏兄弟俩進士成長、生活過的故居。而這老宅的前面,以一堵土石結構的圍墙,與車水馬龍的街道隔离開來,門楼就處在圍墙的最北端。</p> <p class="ql-block"> 雙開門框即門槛、門柱、門楣均由青色的條石構成,内側以木柱支撑頂部拱板密封的雙坡式瓦檐,檐下左右配有鏤空花窗;門外上方两側各繪制山水松竹圖案的花格,顏色仍然鲜艷清晰。</p> <p class="ql-block"> 花格之間,門楣之上便是一块長方形的匾额,上書“進士第”三個蓝底黄色大字,顯得遒劲有力,氣势軒昂,可由於門楼處在小巷内,一般不被外人所注目。</p> <p class="ql-block"> 這座老宅,當時并無特定名稱,據說是當年由潘氏先人潘浦,從相距不遠的東門桐橋下遷居到現址,在他的孫輩間竟相繼出現了潘自疆、潘其祝两位進士後,才被朝廷題名為“進士第”。</p> <p class="ql-block"> 而這块“三字”之匾,據告訴,因為是當朝皇上所賜,故當年是悬挂於主廳中央,在左右两邊還配挂着“會魁”與“文魁”二幅短聯。但在文革時,因遭破坏,“進士第”三字隻留有痕迹,是後人按迹重新複原而成,至今细加品味,還會令人感到它的深邃和大氣。</p> <p class="ql-block"> 進入門楼往右一拐,幾米之遥便是二道門即内門,而内門的朝向,正好與外門的朝向呈90度角,可惜這道門已經不存在了,隻留下一道石門槛,其两端的門枕石却還在,面上的雕纹亦亳發無損。</p> <p class="ql-block"> 内外两道門之間,由土石混合墙體,圍成了一個單元,地面均用鵝卵石作圓形輻射状,鋪設成一大一小的两個圖案,圍墙下部采規整块石砌築,上部是土墙,立面虽已斑駁,但墙頂殘留的蓝色草花圖案却還飘逸俊美。</p> <p class="ql-block"> 跨過石門槛即主屋的院落,這裏的三向圍墙,除上部同样夯土墙外,其下部和地面也全为青石鋪砌,而院落寬度只占七開間主屋的三開間之寬,即主屋两邊各二開間的前面,在圍墙外作为附属房之用,彰顯了老宅與衆不同的特有風格。</p> <p class="ql-block"> 主屋共七榴(即七開間),中間正壁上悬挂着當年潘自疆、潘其祝两位進士画像,可知這就是老宅的主廳;其餘便是生活起居區了;老宅雖临街道,圍墙外穿梭不息的人流車流,不會缺少嘈杂與喧嘩,但站在正廳的這時,却感到此宅的深沉和寧静。</p> <p class="ql-block"> 與當地古建不同的還有,檐下的走廊两端,在主廳左右的第一、第二榴之間的前柱,即院落两邊圍墙的頂端,以門的形式将走廊作了阻隔,形成了并不通透的内外明暗之廊,體現了建造技兿的别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 廳前柱脚的石墩,嚴密而精致;柱頭斗拱的制作,简莭又大氣;從桁雕琢的技藝,超凡且精湛;大小構件無不精美之极,就連後院的花圃,也是頒具情趣;處處展現了書香門第的审美品味。</p> <p class="ql-block"> 也許走過看過之人都會知道,這座建造于两佰年前的清代老宅,其觀賞價值,并不在於規模或表像,而在於它的精致和细威之處。</p> <p class="ql-block"> 跨出“進士第”,我想,它作為厲史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給予文物足够的修複與保護,可能才是人們應有的期盼吧!</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