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六月底七月初,我跟随中国国际海洋摄影协会福建分会深入川西南采风,这也是我首次与摄影大师们同行。这是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跟随大师们学习摄影,学习航拍,也学会了新的软件运用,又结识了新的摄友,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下飞机在成都天府机场所在地简阳县城的这家餐厅吃午餐,这家餐厅名字取的有点年代感,看到这餐厅名就会感觉穿越到了上世纪人民公社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吃完午餐我们就直奔汉源县。途经清溪古城,我们便下车走进这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这是清溪古城的古城墙。此行我们走访了四五个古城镇、古村落。走进这样的古城镇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我们走在这些具有年代感的街巷之中,品味着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风、民俗。是一种别样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清溪古城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接乐山,西通康藏,是四属交通枢纽。古城北枕圣钟山,三面临绝涧,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为经边重地,谓之“建昌道上小潼关”。但如今清溪显然不再有这样的使命,古镇的居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与外界交往不多,在老街上,几乎看不到往日繁华商业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清溪古城是一座州、县治地长达1346年的千年古县城,是一个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盐道交汇的重要驿站,是一座建在风口上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清溪古城为汉代始建,历代扩修,唐时初具规模,清代最为完美。城墙高9.33米,周长4850米,占地约4平方公里,共有四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流失,时世的变迁,清溪古城古貌依旧,古风犹存。城内街巷参差,院落古朴,</p> <p class="ql-block">清溪古时又称“风城”,传说这里是风神居住的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清溪独特的气候类型,每年冬春季节,大风依山顺势,俯冲而下,如怒涛汹涌,如万马奔腾,直扑清溪城,整个冬春午后,天天如此。“<b>清风雅雨建昌月</b>” 这则古谚,把清溪的古城清风,雅安的桥头烟雨和西昌的如盘明月概括为川滇古道上三大特色景观。我们这次将沿这条古道 尽赏这川滇古道上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四川仅存下来的八所古学府——清溪文庙:</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嘉庆四年(1799年)迁建今址。</p><p class="ql-block">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分九大院落,三大部位,占地6145平方米。万仞宫墙正东方是圣城门,为文人香客进庙的专用通道。南方是贤关门,是地方官员进出通道。跨入文庙,是一座四柱三厢三层的石牌坊,上书“棂星门”三字。</p><p class="ql-block">穿过棂星门来到泮池前,泮池又叫泮水为半月形池塘。泮池四周砖砌花格围栏上融刻有天马、灵猴、全蟾、仙挑等。半月形的状元桥横跨其间,过桥进戟门,这是文庙第二进大门,左右分别为乡贤、忠义、名官、节孝四个祀祠。戟门只在祭孔大口头时才开启,平日均从两侧小门出入。不巧的是,我们来到这里正遇文庙大规模全面整修,所以我们只拍到这座泮桥,也叫状元桥。</p> 当地居民常用的背篓 当地盛产花椒和车厘子,好吃也非常便宜。 <p class="ql-block">清溪贡椒(花椒),享誉省内外,清溪花椒历来上贡,为蜀中一绝。荣获部优产品的“黎红”花椒油,就是以当地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清溪盐菜以质细、清香、味美、耐贮为特点,是馈赠亲友的礼品,行销雅安、成都等地。</p> <p class="ql-block">车厘子也叫樱桃。在福州超市一斤要卖三十元左右一斤,进口的就更贵,在这里只要10到15元。而且口感也挺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九襄古镇,这里最值得一看的应该是这个古镇上的石牌坊了。</p> <p class="ql-block">九襄石牌坊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拔贡黃体诚为旌表其母、嫂之节孝请旨修建,石牌坊红砂石构造,四柱三间,多脊飞檐,形如火炬,通高11.7米,宽6.9米。</p> 牌坊雕饰有《三英战吕布》《八仙过海》《蟠桃会》《安安送米》《目莲救母》《穆桂英挂帅》等48本川剧场景、169幅浮雕、571个人物,对研究古代牌坊文化、石雕技艺以及川剧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p class="ql-block">看这石雕栩栩如生,雕刻技艺精湛。可惜还有很多石雕,文革期间被破坏了,头身分离不知去向,我们只见其身不见其面。</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九襄古镇中扫街,感受着古镇居民那浓浓的休闲悠然自得的慢生活和纯朴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去西昌的途中走的是世界著名的雅西高速。其壮观之处就是建在横断山脉上的双螺旋隧道。由于我的无人机在高原风大无法飞高飞远,为了展示它的全貌我只能调用地图,让观者有个大体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2012年4月,在西方质疑声中,中国创造了堪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它是位于中国四川省的雅西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高速公路G5线的重点路段,其每公里造价高达1亿元。</p> <p class="ql-block">中国建设的这条高速公路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条高速公路位于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横断山脉地区,建设难度非常之高,而且中国工程师还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打造了一个双螺旋大桥,一举斩获了4个世界第一,引发了全球关注,有西方专家感叹中国在这条高速上建造的双螺旋隧道大桥别具匠心,技术领先全球10年。</p> <p class="ql-block">在去西昌的路上,我们又途经了礼州古镇。礼州镇古称“苏祁县”,位于西昌市北部,距西昌仅23公里,地域35平方公里,田地开阔,是西昌市稻麦黍薯及经济作物主要产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礼州古镇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大驿站,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座古镇,也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礼州历史悠久,曾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有“蜀军安营驻戌,太平军筑台吊鼓,工农红军打富济贫”等光辉史迹(这里是工农红军礼州会议遗址)。为南丝绸之路牦牛古道驿站。镇境内有三处古城和新石器遗址,曾出土文物千余件。是西昌的北大门和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p> <p class="ql-block">西昌供排水公司都是这么复古风。</p> <p class="ql-block">这礼州水厂也别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西昌礼州西禅寺,始建于隋代、盛行于唐朝。据传说,旧时殿宇辉煌、香火鼎盛、道声严净、佛法兴旺,有“九龙十八殿、一百单八厦”,香火鼎盛时,有常驻僧侣五六百人!几经兵燮,又几度辉煌。</p><p class="ql-block">西禅寺,1989年新都宝光寺上济下善老法师应邀来天曌山,重建寺庙,弘扬佛法,并在原遗址上修建。</p> <p class="ql-block">西禅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礼州古镇的制高点上,是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建造的祖师庙(今西禅寺),位于城内东北角。1993年8月请到名扬四方的冕宁县灵山寺杨祖师遗骨舍利子,供置于祖师宝殿</p> <p class="ql-block">西禅寺,祖师殿为“双重阁楼顶灯阁”的建筑结构,即在顶阁的屋脊中央设置一盏灯阁,昔日每至黄昏时将油灯点亮,称为“天灯”。其意是上慰真武祖师恩,下为众生送光明。南来北往的客商马帮夜行至月华乡时,远远便看到“天灯”的光明,“天灯”就成了客商心目中的“夜明珠”,祖师庙还尘封有一段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礼州时,周恩来总理曾留榻在这祖师殿旁的厢房内,传出了一段红军大胡子首长驻寺庙的佳话,为祖师庙增添了革命历史的光华。当时,红军先后在这里住了6天,是中央红军在西昌境内停留时间最长、驻军最多的乡镇。因此,礼州也是长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红色名镇。</p> <p class="ql-block">如今,礼州镇古民居、古寺庙保存完好,古街依旧,展现出我国古代民族艺术特色和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礼州这样一个古镇,岁月流淌的痕迹渗透在每一条街道巷弄,特别是那些留存已久的老院子,走近它,就像走进一段过往的年月之中,唐家大院是礼州古镇上保存完好的一座清代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透过洒满阳光的屏风,仿佛看到老宅历经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小小礼州城,街街有茶馆,处处遇茶客,喝茶成了礼州人离不开的嗜好,尽享悠闲时光。这家用现代词汇取的店名的咖啡厅给古镇融入了一块现代元素。</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民风古朴,走进街巷看到居民们三五成群的围坐在街巷傍轻松悠然的闲聊着,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我小时候的岁月中,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大家也是经常围坐在一起这样闲聊着。</p> <p class="ql-block">彝族服装制衣店。彝族服装成衣,穿在模特身上,看上去有一种独特的美,挺有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看这活泼可爱的彝族小姑娘,与我们大大方方的沟通,并主动摆起了姿势让我们为她拍照,走时还频频向我们挥手告别,非常可爱,边上的同伴就与她反差很大显得非常腼腆不好意思。</p> <p class="ql-block">建昌古城,又名西昌古城,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市府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已有600多年历史。我们一早去西昌邛海观日出后就来到这建昌古城游览。</p> <p class="ql-block">建昌古城大通楼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成,经历了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屡毁屡建,历尽风雨沧桑,其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那次大地震,西昌城成了一片废墟。大通楼垮塌殆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为阻止红军入城,当地官员下令火烧西街、顺城街。大火使大通楼几乎毁于一旦。</p> <p class="ql-block">1998年,当地顺民意重建大通楼。重建后的大通楼大致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复原了明代砖石城墙,还原了瓮城(就是具有瓮中捉鳖功能)。重建后的大通楼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楼高23米,城楼由正厅、耳房、楼厅、檐廊、阳台等部分组成,红墙绿瓦、斗拱飞檐,气势恢宏。石刻、木雕、彩绘、匾额、对联都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口味。每逢节、假日夜晚,彩灯映城楼,与仿古一条街遥相呼应,为西昌市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昌古城位于西昌市区西北部。北与北山相结,西临西河,东有东河,东南为开阔平坝。与邛海相距5千米。</p> <p class="ql-block">2021年,西昌全面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整体性推进建昌古城复原建造。建昌古城承载了一代代西昌人的记忆,是西昌市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西昌市民们的生活家园</p> <p class="ql-block">建昌古城在明代时为正方形,四墙各为1200米长,占地面积144公顷。古城文物分布多达2400余处,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岩画、古建筑遍及西昌市。现存面积约130公顷,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北称北街,其南称南街,其西为仓街,其东为府街,四条街道呈“十”字形交叉而建。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清侍郎查俭堂以及近现代教育家黄炎培等都曾在建昌古城留下墨迹。</p> <p class="ql-block">离开建昌古城,我们就向梦幻之城——木里进发。这是途经盐源县与木里藏族自治县交界处的经塔,经塔包括菩提塔、过街塔等,作储存供奉佛经、佛像等用,一般建在寺院周围或山顶路旁等处,最小的经塔叫玛尼塔,是信徒们随便在路旁堆起的一堆石头。藏民建白塔有转经、朝拜、正邪、纳福等功效。神圣肃穆!</p> <p class="ql-block">建在大山里的梦幻之城——木里藏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全县平均海拔3100米,相对高差4488米。木里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包括彝、汉、蒙古、纳西等21个民族的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木里藏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22944人。</p> <p class="ql-block">木里有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是我国仅存不多的成片原始林区;木里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具有很高的旅游品位,开发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潜力很大;木里自古就有“黄金王国”的美誉,已探明一定储量的铁矿、铜矿和黄金矿,矿产资源优势已逐步显现,成为支柱产业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前,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三次踏进神秘美丽的木里。此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主要以洛克穿越木里时的文章和照片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被称为“香格里拉”,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洛克探险时从木里穿越到贡嗄岭地区的线路,就是如今被中外探险家和旅游者所追棒的经典高原徒步旅游路线“洛克路”</p> <p class="ql-block">我在酒店有关木里介绍中看到这首诗,写的挺好,我把它摘抄下来:</p><p class="ql-block"> 云端的木里</p><p class="ql-block">恰朗多吉峰,是他傲然挺立的胸膛,寸冬海子明珠,是他宁静深情的眼睛,这里有巴登姆娜女神亘古不弃的守护,这里有洛克当年三度探访留下的足迹。</p><p class="ql-block">这里,充满传说,山歌飞扬,长满青稞和格桑花; 这里粗犷、静谧、圣洁、壮美; 这里是你梦想之旅的诗意家园; 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p> <p class="ql-block">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终端。是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整个地势南倾,主要河流沿断层由北而南,流入金沙江,并与四条南北向的山脉相间排列,构成了木里藏族自治县地貌的主体。属于典型的高山、山原、峡谷地貌。</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来到木里县城观看藏族同胞跳藏族广场舞——锅庄舞,非常热闹,我也是第一次观看跳锅庄舞。</p><p class="ql-block">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公园广场应该是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活动中心了。</p> <p class="ql-block">在这广场对面的山上,看到这灯光打造出的图案,不知有啥含意,问了几个人都没说明白。</p> <p class="ql-block">这是木里藏族自治县康坞大寺,地处高原牧区,海拔三千零六十多米,是木里的第二大寺院,离县城三十多公里。寺院坐落在两座山溪水之间雄鹰落地般的山坡上。四周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木遮天蔽日。</p> <p class="ql-block">公元一六零四年的一个春天,从安多到木里来传教的严顶·次成绒布喇嘛,来到这诗一般的美景之中,就开山修建了木里第二大寺院康坞德瓦金索朗达吉岭。德胜佛国净土之意。“德瓦金”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国净土。据说这是依这天然的美丽环境而命名。成群的牛羊,悠扬的牧歌,伴着朝钟暮鼓,古刹巍峨,宝相庄严,梵天香海,名山神境,把游人带到神话般的世界,真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世上好话佛说尽”。</p> <p class="ql-block">开山祖师严顶次成绒布喇嘛是安多人,他是曲杰桑吉甲措的高徒,是精通三藏,成就三学的大善知士。第三世达赖喇嘛把曲杰桑吉甲措特派到木里传教后,严顶次成绒布从拉萨来到木里,继续跟着上师修学成就自己,协助恩师传播正法普度众生。</p> <p class="ql-block">在上师的指导下,在康坞山上修造寺院,广收信徒,绍隆佛种,慧炬常明。他尊师重道,依教奉行,忠贞不渝的爱教精神,渊博的佛学知识,精严的修持道风,呕心沥血,为教忘躯的菩萨愿行,得到了致尊上师的所有法永传承,因而赢得了四众弟子的崇敬护持。上师桑吉甲措圆寂后,他总揽瓦尔寨和康坞两大寺院法务教业,正转法轮学修并重,言传身教,僧人云集,佛事兴隆,促进佛教在木里扎根和发展。特别是把木里第二世活佛喇嘛降央绒布培养成传灯继代的法将,从而佛教在木里兴旺发达,高僧辈出、佛日增辉、法轮大转,普利人天,道风法脉,源远流长,宗风远播,衲子竟集,寺僧达五百余人之多。</p> 他一生专修观音净土,据《木里政教史》记载,在他圆寂往生时出现了希有瑞相,预知时至无病往生,往生后跌坐三日,天空出现彩虹花雨,乐音奏鸣,异香四溢,为众人所见闻。法体火供时兴盖骨开启。跳脱飞落在心传徒弟喇嘛降央绒布之前,骨盖内现有非常清楚的观音菩萨像,这说明了他是观音菩萨为度众生保驾慈航的再来人。 <p class="ql-block">康坞大寺,经过历代的增建和扩建,逐步形成了以大殿经堂为主,有严顶拉康、斯抄康、曲拉与遍布四周的僧舍以及木里土司的王宫拉让等建筑群体。整个寺院占地百余亩。殿堂、僧舍三百余间。寺院建筑形式与藏族地区许多寺院一样,依山就势而建,殿堂层叠,错落有致,佛塔林立,僧舍栉比,白墙金顶,经轮幡幢绘成一幅神圣、庄严、神秘的自然佛刹景观。</p><p class="ql-block">大经堂二楼一底, 80根柱头建筑,可容纳500人同时诵经听经。</p> <p class="ql-block">人事代谢,岁月沧桑。如今,盛极一时的“木里王国”已经成历史,往日富丽堂皇的宫殿,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废墟。“凄凄野门草,老树成丛林,面对荒凉景,无言慨古今。现有的康坞大寺是在原址的边上重新修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片荒芜地,昔日王国城,皇宫留遗址,相对东西门”。不过废墟也有它的保存价值,它是真实的历史留给人们残酷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又来到木里大寺参观,这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桃巴乡你易店村达尼牙布山麓,距西昌市300多公里,距县城约60公里。曾是康巴藏区规模最大的黄教喇嘛寺庙之一,在藏区具有特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公元1656年,是继瓦尔寨大寺、康坞大寺后兴建的又一座大寺。由饶迥巴·桑登桑布仿拉萨哲蚌寺的格局奠基并主持修建,历时3年,占地约8万余平方米。藏语全称——木里葛丹喜珠曲勒朗巴吉瓦林。</p> <p class="ql-block">木里大寺的建材以土木为主,式样显唐明风格。高20多米的藏式方堡大殿毗连数百间喇嘛僧侣住室。主体建筑气势恢宏而彰显华丽。在空间组合上,院落重叠,回廊曲栏,错落有致,门厅、壁柱、绘有各种彩绘壁画、图案。前殿内供奉无量寿佛、弥勒佛、文殊菩萨等塑像。佛座前设木里活佛之法椅宝座,上挂锦缎伞盖,与顶幢、幡饰相辉映,庄严肃穆。后殿端坐10米多高的甲瓦强巴铜像,光彩夺目、宝相庄严。小殿内供有观音菩萨、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又名洛桑扎巴)、班禅、苏朗扎巴三代活佛等塑像。鼎盛时期有喇嘛七百七十人。1967年遭损毁。1982年由国家拨款在原址上重建恢复至现状。</p> <p class="ql-block">对于木里,前面介绍过,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洛克,70多年前,洛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曾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来到这样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把她称作“上帝浏览的花园”,并把她带出封闭的村落,让世人看到了那一幅幅壮美秀丽的山川河流和神秘的风情画卷。洛克在他的游记中写道“梦中我又回到了那片被高山环抱的童话之地——木里。它是如此的美丽与安详。我还梦见中世纪的黄金与富庶,梦见涂着黄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一切都是那样安逸、舒适与美好……”,由此可见洛克当时的香格里拉之旅,大部分都是在木里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木里大寺是当年木里王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洛克就是在这里得到木里王的帮助,才得以完成到亚丁的考察计划的。木里大寺,是木里三大寺之一,曾是康巴藏区规模最大的黄教喇嘛寺庙之一,在藏区具有特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现在木里大寺的规模已不复往昔,正殿周围很多残垣断壁,那是前木里大寺被毁坏后而留下的。木里大寺的修筑,从公元1656年至1958年,历时三百多年的不断扩建、维修,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八万余平方米的宏伟建筑群体。寺院规模日趋隆盛,佛殿林立,僧舍栉比,而且宝相庄严、僧人云集、名僧辈出、佛事兴隆,即有显宗学院,又有密宗讲修部,遂成显密双备之寺。由此木里大寺名闻遐迩,盛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的殿堂,错落有致的僧舍,高大坚厚的白色围墙,四面有大门,八方有小巷,常住喇嘛近千人,真是到了“骑马关山门,十里闻香板”的辉煌。成了名扬国内外的“木里喇嘛王国”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是康藏地区较大的黄教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寺是1982年由国家拨款在原址上重建恢复至现状的。我们的到来打破这寺庙原有的宁静,三三两两的喇嘛进入我们的视线,出于礼貌,我没有去拍这些喇嘛。</p> <p class="ql-block">寺院就像一所大学,也像一所博物陈列馆,兼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涵,万宝归宗,无所不有,不管你是虔诚的教徒,还是艺术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音乐舞蹈家等,对于每一个客人都展现出它的不同姿容和各自的感觉。在寺院学完所规定的全部课程至少需要13年,香根活佛也不例外,都要经过这一过程。</p> <p class="ql-block">学僧入寺年龄不等,有七、八岁的小孩,也有成年人入寺为僧的。但多数是从小入寺学经。招收僧人寺院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数量的限制,也就是随到随收随学。</p> <p class="ql-block">但木里大寺不招收女性尼姑,只收男性扎巴。小扎巴入寺有两种情况。一是小孩自愿或父母许过愿而送入寺院为僧,一般由家庭负担衣食等生活问题;另一种是由寺中老僧人将自己的侄子、侄孙、外孙等亲属或老乡小孩领来寺内作为自己的徒弟,也为自己的后继,其生活、学习则由领来的喇嘛负责管理培养。</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参观完木里大寺之后已到中午时分,我们就在寺院山下二百米左右的路上停下,然后下车在强紫外线的阳光下走在这乡间小道上,步行十几分钟预计有四五百米的距离来到藏家的民宿中就餐,品尝藏家人家常菜。这顿饭吃的不仅有点辛苦,而且是记忆深刻的一次体验,真可谓物有所值啊。</p> 坐落于深山里的藏家民宿小院。 <p class="ql-block">这小院体现了藏民家中富足的生活水平,小院外与普通的农家院落没什么大的差别,有自己的牛,有果树,有农用车,还有私家汽车,但屋内的装修却与普通城市家庭的装修不差上下,说明这里的藏民生活还是很好的。</p> <p class="ql-block">藏家主人对我们的到来很是热情,拿出了藏家特有的酥油茶和青稞酒招待我们,这也是有生以来头一回品尝这藏家的味道。主人并为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特色菜肴。藏族嗜好酥油茶,有一则民间爱情故事,叙说了酥油茶的来历。传说,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这则由茶俗引发出的故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在大寺边一眼望去,这山峦起伏,有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鲁普洛垭口,海拔4003米,也是我们此行海拨最高的地方,站在垭口上,高原的凉风令人心旷神怡,山风不停地念诵着色彩斑斓的经幡,成了雪域高原一道最靓丽的风景,让人自由放浪。南北视野开阔,景致迷人,连绵磅礴的群山尽收眼底,我们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大家争先恐后地用手机拍摄,记录下这难忘的一次旅行。</p> <p class="ql-block">难得来这里,大家纷纷在这垭口上留下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垭口风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越了鲁普洛垭口就进入了泸沽湖景区,在这一区域我们在人文方面主要走访了这里的摩梭人的古村落,了解这里的民风民俗。摩梭人至今还流传着走婚的习俗。格姆女神是摩梭人心中的保护神,格姆山是神山,摩梭人古老的一种崇拜理念,期望在格姆女神的护佑下摩梭地区能变成福祉的希望之地,祥和之地和幸福之地。</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其不属于我国56个民族之一,归属纳西族一支。也有一小部分属蒙古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木垮村,地处泸沽湖镇西北,平均海拔2690米,幅员面积5.67平方公里,有格萨、洼夸等摩梭古村落,村民们大多靠山临湖而居。木垮村依山傍水,环境资源得天独厚。地处高原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早晚温差小,湖水全年不结冰,光照充足。</p> <p class="ql-block">摩梭文化起源于摩梭人,摩梭人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长的历史。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根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存着奇特而神奇的婚俗-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p> <p class="ql-block">在摩梭人家中,全部摩梭社会的文化构造,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是摩梭最根本的社会单位, 摩梭人以为母为尊,女为贵,母亲是摩梭人生涯中的轴心和靠山;母系家庭中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均系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后裔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间,女子在家中花楼招待来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则外出与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育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为荣,在每个母系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平而且有威信的妇女支配生产、生涯,保管财产,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p> <p class="ql-block">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义进行活动,参加全家的一切劳作,抚育姐妹的子女,共同维系母系大家庭,当他们年老的时候,就由他们姐妹的子女照料,由于共同的生涯和劳作,他们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比其生父的关系更为亲密和特别。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母系血缘的母系成员是的亲人,包含母亲,女儿,儿子,舅舅等,"父亲","妻子"等都是外人。</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木垮村中街道,这里让人有点静谧而深䆳的感觉,大家对探密这摩梭人文化都有着一种神密感,纷纷走进摩梭人家中探访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木垮村旅游资源丰富,凭借独具特色的摩梭文化,木垮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村内摩梭大家庭众多,其建筑完全按照摩梭人的传统建筑风格修建而成,此外,村民们充分保留了摩梭人的民风民俗,阿夏走婚、母系大家庭制度等摩梭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成为吸引游客的又一亮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走访的摩梭母系大家庭的家访户里的摩梭花楼,摩梭人的“花楼”主要供母系氏族大家庭中的年轻女子居住,以便她们单独结交“阿注”。摩梭人的花楼,一般为母屋旁另一幢二层楼房,楼上是为青壮年妇女与她们阿夏的居室。这里是感情真挚的净土,这里是无拘无束的方舟。这里没有任何意义的交易,这里没有生离死别的哀痛。</p> <p class="ql-block">这摩梭母系大家庭据说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历代在这里耕织劳作、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村落中的摩梭建筑也有着自己的风格特色。</p> <p class="ql-block">现在摩梭人的服饰也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平时穿在身上,年轻人除了特殊的日子,一般都不会穿了,基本上被汉化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西昌唐园。也是我随海洋摄影团队采风的最后一站。自古以来,西昌就是一座有故事、有历史、有情怀的城市。追溯到大唐王朝开元盛世时期,这里就已呈现出一幅富足和兴盛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为再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光辉,因保存着1300多年前唐代嶲州城的一段古城墙遗址而得名的唐园,政府历时6年,模仿西安的模式打造的唐园,于2022年9月29日开园。万盏霓虹耀嶲州、火树银花映月城。整个唐园以盛唐文化、南丝风情为主,融入国学、国风、国潮,采用传统园林形式和古典建筑风格,多维度展现历史文化遗迹、大唐休闲生活、南丝之路,诠释西昌“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内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这里是傍晚时分,来这里拍照的市民不少。这位美女在这里穿着唐装,有模有样的拍着自己的写真照。我们一行人看到这情景,都追着她蹭拍一把,生怕错过这样的好机会,这位美女也大大方方的配合着。大家拍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走进唐园,打开“梦境”。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水光潋滟,人影攒动,</p> <p class="ql-block">时而耳畔穿过阵阵风声,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琴声,我们仿佛再次穿越了时间隧道,恍惚间宛如梦回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我与摄影团分手之后在西南重镇成都呆了二天,看望亲人,顺便走访了文殊院和金沙博物馆。文殊院又名“空林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始建于隋大业间。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后,始称文殊院。 文殊院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是全国重点寺院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中国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首,是四川省佛教协会及成都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我新婚之时曾经在这寺院附近的原省民研所的哥婚家小住过数日,有一种回归感。</p> <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康熙帝御赐“空林”匾额一块,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来到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这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占地面积456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2006年6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开馆。2007年4月16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而兴建的遗址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位于摸底河北岸,是一座呈斜坡状的方形全钢架建筑,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主题陈列《走进金沙》由“远古家园”、“王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等5个展厅组成,以重要遗迹、遗物为主要内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古蜀金沙文化。陈列馆建有4D影院,定时播放4D电影《梦回金沙》。太阳神鸟(下中图)据说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制作精良,艺术价值很高。来成都参观了解历史文化,还有一个好去处就是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由于三星堆正在扩建闭馆,据说要七月底才重新开放所以留下点遗憾,下次再来参观。由于美篇对篇幅有限制,行摄于川西南人文篇就此收笔了,文中有关地方介绍和数据系转载。感谢海洋摄影协会福建分会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是很值得回味的一次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