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人诗曰:“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此乃市声也!老底子海盐市井卖货收货的吆喝声,从营生时间来说,分别有晨昏叫卖和四季叫卖。从声音类别来分,则有人力叫卖和代声叫卖。从从业人群地域来区别,则有本埠县内的,也有跑码头走江湖的。从语音语调来听,有吴侬软语慢声细气的,有越地拖声带腔的,更有来自北方阔声粗犷的,那声声执著的呼唤,浸润着浓郁的烟火气息,那匆匆来回踅动的身影,包容着平平淡淡生活真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开镬热老菱要伐——、百热沸烫热老菱噢——!”</p><p class="ql-block"> 菱角是江南水八仙中最负盛名的美食。海盐境内水网错落纵横,河湖港汊星罗密布。沙白诗曰:“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渔网作门帘,挂满树。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海盐盛产水红菱,它是地道的水生植物,根部扎在泥土中,一种叶片浮出水面呈菱形,铺满水面使之悬浮在水面之上。另一种叶片沉于水中,呼吸水中各种微生物和营养成分。採菱时节一到,村姑们村妇们也纷纷下水了。坐在硕大的菱桶里,翻开浮叶忙碌的不亦乐乎:“划着幺盆下水塘,红菱翻摘满萝筐。煮开咬壳核仁白,换得农家笔墨香”。中秋节前后嫩菱(浮头菱)上市了,村民男当家的到镇上来先卖个时新。二只横角上,生着细细尖尖米粒大小的叶爿,似乎“小荷才露尖尖角”,嫩菱生食甜脆。一星期后老菱大量上市了,他们总是撑着脚划船,摇着小木船上街吆喝着,古镇居民们纷纷“抄” 菱(购买)。有的人家煮熟了晚饭当主食吃。烧熟老菱糯净香酥营养丰富。零售小贩瞄到了其中的生机,每逢有老菱季节他们不辞辛劳,烧老菱卖老菱。开锅后的热老菱,捂在七八十公分口径半球形容器里,串上宽宽的布片背带,黑不溜叽象“避刀布”似的(理发店磨刀布),这样背负时肩胛不会生痛。然后躬着背,驼着几十斤重的货物沿街叫喊着。买他的菱时,他放下“克佬”,掀开盖实的旧棉衣,动作麻利的给顾客秤菱,随后又里三层外三层将热菱捂紧。(那辰光还是缺医少药时期,人们一般受个风寒感冒,就盖紧被子捂头捂脑睡两天。后来碰到熟人,会玩笑比喻说他:“老兄几天不见是不是‘卖热老菱’了?”)。本地水红菱落市前后,小贩又进了“牛角菱”烧熟了卖。本地人都叫“扒菱”。扒菱外壳比较硬,懂玩会玩耍的小孩,在扒菱脐眼处挖个小孔,用"扒耳朵"(捣耳棒),将里面的菱肉逐一淘空,做成一只只哨子,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瞿瞿瞿瞿”吹着玩,比赛谁做得好吹得响亮。也有小孩子小伙伴们围在一起吃热老菱一起绕口令:“吃菱角剥菱壳,菱壳甩在壁角落。不吃菱角不必剥菱壳,菱壳不必甩在壁角落……”,绕着绕着喉咙呛着了,绕着绕着噎着了。那时节如果谁家来了嘉兴亲戚,则会有“南湖菱”享用,大都装在竹篓里。光溜溜圆鼓鼓青绿色长相挺可爱,看见了会眼馋。</p><p class="ql-block"> 老底子一年四季河水总是清清通通的,自採摘水红菱以后,天气秋高气爽起来,菱塘里的水格外清澈。村民们的菱塘里产出了一种淡水鱼,学名叫翘嘴鲌,成鱼足有四伍斤重。海盐叫“菱塘餐”,或“白水餐”,它属浅层鱼,浑身银白色细鳞,肉质鲜美无比,最适宜做鱼元,由“菱塘餐”做成的鱼元堪与山珍海味比肩。海盐美食家有:“杨柳条放梢'毛罗咕'上钓、寒鳑夏鲫秋白餐”的谚语之说。春季里罗咕鱼奇嫩无比,冬季里鳑皮鱼最肥壮,夏天里鲫鱼最鲜美,秋天蟹肥菊黄时,正是菱塘餐为最膏腴的季节。在满是菱秧菱角的水域中,抓捕这种鱼不适宜用渔网围捕大动干戈,唯一只有采用“钓”的办法。传统老法“铜牌勾钓菱塘餐”正适逢其时了。在白水餐觅食的前后时点,钓者选用硬梢的渔杆略为牢固的钓线,不必系上浮标,钓勾上穿上活蹦乱跳的小鱼虾,钓勾的上边连着一块锃锃亮比麻将牌大的铜牌。小鱼虾与铜牌的作用,在太阳光照射下会闪闪发光,引诱鱼的条件反射,同时提着渔杆渔线渔勾在水上水面水下不时拖动,“菱塘餐”喜食活口小鱼虾,又感应到了闪光的存在,特别在食欲旺盛的时候,会跃出水面频频咬勾。</p> <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 有朋友会问:“旧时海盐饮食叫卖声中,哪副担子最香?”。“五香豆腐干吃伐?——、吃豆腐干噢——”。那一定是豆腐干担子最透香了。最早笔者年幼时见到的,叫卖人挑着一副小担子,歇在三官堂湾里“火烧墩”电杆旁边,吹西风时香味飘飘,吹到大栅桥下。吹北风时香味袅袅绕到了朝圣桥桥堍头。红泥的小灶头(黄砂缸砌成),架着一只直口汤罐,长期使用茴香调味料,那口汤锅粗看看黑不溜秋似的。其实香味就是从这个罐子里散发出来的。有谚云:“茶壶越汏越馊,夜壶越汏越臭”。这口汤罐并非每天清洗,视气候气温变化烹煮的数量,经常更换新鲜调味汤料。只要在营生时间,罐子内始终冒着蒸腾热气,“扑托扑托”翻着泡泡。筷子长的细竹篾,从豆腐干的横截面签进去,有两块一串的,有三块一串的。然后倒竖着竹签,将豆腐干浸没在汤罐中任它“桑拿”,等到一定火候时,取出来搁置在滤网篮里。一旦有吃客光顾,根据其选择的数量,再次回锅翻烧,直至通体发胖卤渍入味。这就是海盐人讲究的“还汤豆腐干”。最后,各自按口味,用竹片两面刮上甜面酱或者辣货酱,咬一口,香甜咸辣,细腻嫩滑,回味无穷,老少皆宜。纯属大众山寨消费,放学回家的买二块,收工回家的买三块,喜欢抿一口的更是它的常客,酒香酱香茴香直熏脑门。渐渐地它拥有了一定的顾客群,索性把担子挑到了天宁寺山门口固定下来。那里是民众每天打卡之地。既有轮船码头,又是商贸集散中心。在这里还有各式小吃担子,油汆一类的有:油斗、油翻酥、油盏子、油绳饺、牛舌头。猪油豆沙馅面食一类的有:鸡蛋糕(海裳糕)、梅花糕(亦称马桶糕)。米粉类的有:松糕、定胜糕。带汤带水小吃的有:肺头京粉汤、猪心粉皮汤、羊血汤、羊零碎线粉汤等等。在众多小吃担子中,萝卜丝虾饼子后来脱颖而出。说起萝卜丝虾饼子,如今的老年朋友一定不陌生。在古镇曾拥有许多忠实粉丝。在那个年头,所选用的都是本土原生态绿色有机食材。新鲜太湖萝卜,刨成丝后用轻盐揉搓,片刻后滤净沥出涩水,(萝卜淡季选用青南瓜,但味道逊色许多),第二选用当天新鲜小河虾或小海虾(色彩上区别海虾呈白色、河虾呈红色),再选用适量面粉加鸡蛋各种佐料调料,搅匀糊状。成型坯子象酱酒店里的吊提,浑身密密麻麻打满细孔,油炸时无外溢不粘壁,传热又迅速。也有使用金属丝网提子的。多只提子一起下锅后,双手不时轮翻提挪放下放下提挪,仿佛是操纵提线木偶。只要出摊,每次众多食客朋友总是趋之若鹜。无论从营养、口感、品相评判,是谓“网红”小吃也!</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戗刀修伐——、筒勺修伐——!” </p><p class="ql-block"> 一位大汉高声吆喝着,声音宏亮中气十足,一张四方脸,皮肤黑里透红。据笔者依稀记得,这位大哥由北方转辗到这里。落户海盐后,语言也渐渐同化。主要从事冶铸业,早先的营生浇铸锅铲和舀水器具。海盐俗话讲:“炀筒勺戗刀”。那年月所使用的炊具一日三餐都是烧柴火灶头,筒勺汤罐戗刀是灶头上的同宗兄弟,而且以铸铜材质为主。哪家戗刀破损严重只剩半把了,筒勺破漏了,都必须重新浇一个。铝锅钢精锅未曾普及时光,那时居民必然得找这样的手艺人查漏补缺。唯有一技之长的这位师傅会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不同用途的坩锅。修补调整“哈夫”模坯。戗刀筒勺汤罐模子用耐高温材料刻制,黑呼呼的两半凹凸有致,每次使用前必须刷上炭灰水后再逐一烘干。然后把用户提供的旧铜戗刀、废铜材料、甚至古钱币铜钿(铜钿亦称孔方兄,最近年代的有顺治通宝、乾隆通宝、光绪通宝等等)熔化后,灌浇进去。由于长年与煤炭高温打交道,干的是苦脏累翻砂一样的活,手艺人难免蓬头垢面着装邋遢一些,招致有些人的不待见。殊不知在所有市声收卖货担中,用如今的说法,他们的科技含量堪称头部担当。</p><p class="ql-block"> “生铁补镬子——、生铁补镬子——”!就熔解金属冶炼而言,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中说:“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简言之,这是一门冶炼行业生铁焊接技术,所用予熔解金属的材料叫铁炭,火焰不高含热量大,非民用普通的煤炭。老底子城乡居民吃喝全仗使用柴火,生铁镬子经二氧化硫腐蚀,加之三天二头还要“刮镬煤”,一段时间以后铁镬子难免会破漏。在物资供给居民消费尚处于困境中的年份,生铁补锅有着比较明显的市场需求。后来这位师傅的担子路过,居民用户招呼他留下,他会选择一个空旷的角落,摆开排场,点燃火炉拉起风箱。用锉刀凿子工具清理镬子破洞四周。随着拉风箱吱叭吱叭节奏的加快,蓝绿色的火苗舔着坩锅四周,凭经验判断温度超过生铁熔点时,他往往会往坩锅里加点盐,以降低温度,延长煤炭燃烧时间。待铁水完全溶解后,左手的手心张开,握着巴掌一样大的多层石棉布,上面撒上一层毛灰,右手用耐火泥的调羹舀入花生米大小铁水,酷似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动作迅速地往锅外侧漏洞处往里一顶,上面的右手用揿头(耐火材料的布卷,两段大号干电池模样),瞬间将渗出到锅子内侧的铁水用力按压,使其溢往漏洞的周边。使铁水紧紧粘贴在漏洞上。漏洞稍大的重复几次。如果漏洞比蚕豆大的时候,会衬一块铁片,用同样的方式来完成。冷却后,还要对锅子内侧小疙瘩作简单处理,最后才把它交到客户手里。十家五户干好了,挑着还冒着热气的担子走向了弄堂的深处:“生铁补镬子——,生铁补镬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位大哥今安在?我们不认识但不会忘记你!</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用脏有伐?——用脏有伐——?”。“用脏”为何物?大糞也!米田共这玩意儿,总归有点不登大雅之堂,所以求购的村民农户,只是在市镇的外围,在弄堂底市梢头一带吆喝。人粪经过腐熟(发酵),包括家畜家禽粪便河塘淤泥,自古以来都是优质农家肥。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称肥料为粪,称野草秸杆植物为草粪,称种植裁培绿肥苜蓿紫云英为苗粪,海盐那时候在早稻田翻耕前,田里种满紫云英,我们叫"花草"。花草嫩苗时还可以炒成菜肴。紫云英开花时节,田径间摆放着许多蜂箱,蜂农们指望春季的花期有个好收成。农谚说:“庄户地里不要问,除了雨水就是粪”。那年头,人们一年到头都是食用有机蔬菜食品食物。故有嬉言:“三日不吃粪清水、面孔就要黄势势”。</p><p class="ql-block"> 在化肥使用还未普及的年代,生产队总要按排男劳力捻河泥。秋季忙过一阵子后,捻河泥的船队在市河里频频现身,竹篾编织的超巨形蚌壳似的夹子,连着两根长竹竿插入河底,连泥带水的放开收拢提上放下。每艘船总要捻得“齐蠟子” (满船弦)才会返回。生产队则在河摊边挖个大坑,把河泥逐一调入大坑中,那叫“调河泥”,一只大料子两边扎上麻绳,一人一头奋力从泥船中,将河泥调到岸上的泥塘里,肥沃的河泥乌黑油亮。一群玩耍的孩童,手拿小竹棒追逐着拥向泥塘周围,泥塘里慢慢地有小鱼小虾冒出来了,有小鳖爬动起来了,在平如镜面的河泥上划开一道道口子,刹是赏心悦目,夕阳西下余晖四射时,活脱脱一幅农家乐童趣图跃然于眼前。有谚说:“种田到老学到老,不要忘记河泥稻”。河泥经过一秋一冬的风霜雪雨冰冻自然处理,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节,正是稻田里最好的基肥。</p><p class="ql-block"> 建国土改后,政府采取惠民政策,保留居民户(1950年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拥有部分土地使用权,象征性收取一定农业税。这些土地来自居民家族承袭,这部分居民自己积储粪便使用外,将多余下来的则提供给上门收购的村民农户了。而没有以上土地的部分居民户,淘荒翻垦七边八边的,也会积存一些粪便,定期出售给村民农户。在无机肥料尚缺乏年月里,“用脏”还属于紧俏商品,那怕是“清汤光水”的上海大粪也是奇货可居。下乡知青们都有随生产队摇船去上海装大粪的经历。老底子田间地头,阡陌纵横间隙之中,到处都有粪缸,一半埋在泥土里,一半裸露在外,用编制竹子遮着的、用木板盖着的、用麻梗秸杆堆着的。大凡城乡边缘宅基附近,集储大粪的坑缸一字溜排开。粪缸口比地面略微高些,上面用旧蓑衣稻柴扎个尖顶棚遮挡。粪缸上面搁着二块木板,姑且充当简陋的厕所。天气热了,红头污蒼蝇蝗虫般的“群魔乱舞”,“阿莫尼亚”臭气熏天,硕大的白色虫蛆拥挤一堆一堆蠕动着。内急的路人只能“屈尊就卑”“摒声息气”钻进去,轻功似的踩在摇摇欲坠的“仙人跳”木板上出恭:“风也来了,雨也来了,一只黄瓜掉下来了”。一眼望下去,毛豆叶南瓜叶乱纸团样样都有。有路过小孩亦凑热闹嚷嚷道:“脚踏地板、手拿朝板,面孔毕板,黄先生快点出来”。扰得解手人啼笑皆非。古镇僻静街头偶有储物间兼柴房的地方,那是私家坑棚屋,如厕条件比起来已有天壤之别了。后来,朝圣桥西逸、寺弄口、天宁寺橹行北边、董家弄、曲尺弄相继建起了公共厕所。比起酒文化茶文化等其他“吃喝”文化,大粪有悖于斯文形象的缘故,世人很少有论及“拉撒”的文章,更缄口谈论厕所文化和厕所革命。据报导,世界厕所组织( WTO ),于2001年向联合国大会提议,后经第67届联大通过了决议,每年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旨在破解许多亿地球人的如厕难题,以期改变人类公共环境卫生的厕所革命。无独有偶,自诩老顽童的著名画家黄永玉,画的风俗画《一十二景出恭图》,个个屁股朝天,看了不禁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非常钦佩老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这也许是传播如厕文化的最幽默注解吧!</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小插曲,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1955年实施粮食凭票购买政策。城镇居民都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户籍户口身份,另一个是粮食户口身份。每户居民每季发放一本购粮证。有上述土地居民户的购粮证上,冠以"农缺户"三个字,意为吃商品粮半农户,困惑这些居民户多年。从当年现实考量,从实际出发也不失为一种过渡策略。</p><p class="ql-block"> 后来地方政府各项管理工作及时跟进,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由环卫工人每天定时给城镇居民洗刷马桶。收集到的粪便送到固定地点。小街东端过“石匠汇”,过“金碒桥”,沿护城河往南过“马家船厂头”有一处环卫站的粪窖,经过密封沤制处理后,按计划统一调配给农村。古镇的清晨,河埠头新添一道别样的景观,排满了高矮胖瘦不一的满马桶空马桶,时不时闹出笑话,有小孩提着裤子,大呼小叫寻找自家的马桶,有的用户中午下班回家才能收拾空马桶,烈日炎炎之下马桶箍晒得“格格格格”作响。人有吃喝必有拉撒。马桶又叫子孙桶,新媳妇的嫁妆中,马桶是必不可少的。闹新房的当夜,众多小男孩都瞄准新马桶,争抢里面的鸡蛋桂圆枣子。(这是男小孩的“专属”,寓意早生贵子代代相传)。那时候洁厕物品远未出世,家庭主妇小媳妇们,把吃剩下的蚬子壳放在空马桶里,用马桶豁洗使劲搅拌清洗:“沙啦沙啦,察啦察啦”直响,在众多小贩叫卖声中,在天宁寺轮船码头汽笛拉响声中,在鸡鸣狗吠之中,在人们行色匆匆之中,仿佛晨曲中增添了一个个和谐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图片原创及提供者表示感谢!侵权即删!</p>